close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四三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四三卷)  2001/12/25  澳 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43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

法界菩薩偈頌第 五首:   【佛久修行無量劫,禪定大海普清淨,故令見者心歡喜,煩惱 障垢悉除滅。】

  第五首頌是禪那,梵語「禪那」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靜慮,也翻 作止觀。實際上靜就是止的意思,靜止,觀也就是慮,所以雖然是 靜止,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它當中有觀。為什麼不叫念?為什麼 用觀不用念?這裡頭有差別,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念是有意思 在裡頭,我們講的心意識,有念頭在裡頭;觀沒有念頭,觀是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觀。譬如我們張開眼睛看外面的色相,這是 眼的境界,色相確確實實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決定不夾 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叫觀。止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止住,而外面境 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觀,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 的見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在佛法術語裡面講,他們用見性見,我們 凡夫用的是眼識見,眼識就是你見色的時候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 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那就不叫做觀 ,那就叫念,念頭起來了。禪那,禪裡面它有觀,它沒有念,叫禪 觀。我們必須把這些名詞術語的意義搞清楚,然後才知道怎麼叫修 禪。   如果在修禪的時候,形象上是在盤腿面壁,坐得很穩重,可是 依舊在打妄想,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不是禪,只能說是你在 坐,坐裡頭沒有禪,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是禪,決定沒有 妄想分別執著。而且禪不一定要坐,但是禪跟坐常常連在一起,連 在一起「坐」是比喻,不是真的叫你坐下,坐是比喻不動。我們人 在四威儀當中,你站在那個地方,總沒有坐在那個地方穩重,坐的 相非常穩重,所以坐代表不動,尤其是盤腿跏趺坐非常穩重。由此 可知,禪的意思就是不動,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禪。所以禪,行住坐 臥都是禪。我走路的時候,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走路的時候是 在禪定。住,住就是站著,我站在這個地方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站在那個地方也是在禪定。坐就不必說了,坐下來也沒有妄想分別 執著,躺下去睡覺還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都在禪定當中。只要離 妄想分別執著,都叫做坐禪,都叫做禪定,用中國話來說,都叫做 止觀。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把妄想分別執著止住了;觀,六 根的境界清清楚楚,眼見色見得很清楚,耳聞聲聽得很清楚,鼻嗅 香、舌嘗味樣樣都清楚都明瞭,這裡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 叫禪。   我們看到《五十三參》鬻香長者他是代表修禪定的,他在哪個 地方修?經典上告訴我們他在市廛散步,市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百 貨公司,外國人所講的mall,大的商場,他在那裡面散步,那叫修 禪。這是示現給我們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外不著相,決定 不會被外面境界相所影響,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內不動心 。內不動心叫做定;外不著相就是外面不受誘惑、不受影響,這叫 禪。由此可知,禪定怎麼修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不離開生活, 你要說這個環境好、那個環境不好,你已經起心動念了。但是對於 初學的人來說,那個環境誘惑力量太大了,避開誘惑是比較方便一 點,對初學。功夫深了,不能選擇環境,選擇環境你的功夫不到家 ;換句話說,你還是禁不起誘惑,你還是沒有辦法在一切順境逆境 、善緣惡緣裡面,你還是沒有辦法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這個時候你需要選擇安靜的環境。   所以古時候道場為什麼建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就是把這個世 緣斷掉,讓你在這個環境裡面修學容易得清淨心。可是功夫提升之 後,必須要接觸,為什麼?不接觸你不知道你自己禪定功夫到什麼 程度。這裡頭必須要注意,一接觸稍稍動心了,趕緊回山上去。所 以都市裡逛一圈是來參加考試的,這個境界受不了,受不了趕緊入 山。如果在都市裡頭,這花花世界裡,你確確實實保持著你的清淨 心。所以禪定,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以等持為性」,禪定的體性 ,等是平等,持是保持。就是說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能夠保持 著平等,這是禪定的功夫;如果你在這裡面還有分別、執著,你的 心就不平等。能保持著平等,就證明你的禪定功夫就已經到了不受 外境影響,你到這個程度了,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了,當然你更 不會為外境誘惑,這個禪定功夫可以辦事了,換句話說,你可以出 來度眾生了。度眾生就是為眾生服務,那你一定要跟眾生接近,你 不跟眾生接近,你怎麼為眾生服務?你就可以為一切眾生服務,服 務是辦事。   禪定有三種,第一種叫「安住」,第二種叫「引發」,第三種 叫「辦事」,清涼大師註得很好。什麼叫安住?安住在平等境界當 中,這是安住。所以禪心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永遠安住在 平等的境界裡面。到了華藏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不會有歡喜心,到 阿鼻地獄也不會有絲毫恐懼心、厭惡心,沒有!這個心就跟虛空一 樣,虛空沒有動搖,虛空周遍法界,你這個平等心周遍法界。所以 大乘法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叫安 住。   第二種叫引發,能引發智慧,定能生慧,能引發神通。神通是 什麼東西?是自性本來具有的能力,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 佛經上常講六種。天眼,用現代的話說,光波,很複雜,說老實話 沒有邊際。光的波動長短不相同,這是現在科學用儀器探測出來了 。我們把自性本能失掉了,並不是完全失掉,還留著有少分;換句 話說,我們有一百分的能力,我們喪失了九十九分,還有一分。譬 如說,有一百種不同長短的光波,現在變成九十九種我們肉眼看不 見,肉眼只能看見其中的一種,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如果我們的本 能要是恢復的話,應當是這一百種不同的光波,我們統統都可以看 見,一點障礙都沒有!恢復我們本性本有的能力,這個能力叫正常 的能力。   諸位一定要曉得,這不是修來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是你自己 本有的恢復了。我們怎麼失掉的?佛說了,妄想分別執著,是因為 這個失掉的。妄想分別執著愈嚴重,你喪失的能力就愈多;妄想分 別執著愈輕,你恢復的能力就愈多,能力就恢復了。禪定是恢復我 們能力唯一的一個方法,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不再起心動念, 心安住在平等境界裡頭,平等境界是真心。我們這些年來總結佛陀 在經教裡面的教誨,我們簡簡單單寫成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 正覺慈悲」,我們把心安住在這十個字裡頭,永遠的安住。環境好 也是這樣的,惡也是這樣的,對待一切善人是這樣的,對待一切惡 人、冤家對頭也是這樣的,決定平等沒有絲毫差別,決定清淨沒有 絲毫染污,這是禪定,這是安住。恢復我們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 慧,這是引發。恢復我們六根本具的能量,眼,什麼樣的光波統統 看見,這世界不一樣了;耳,任何不同長短的聲波統統能聽見,想 聽就聽,不想聽一點聲音都沒有,隨心所欲;鼻嗅香、舌嘗味,六 根本能都恢復了,這叫做神通。   曾經有同修問過我,科學家發現的飛碟,外太空人到地球上來 訪問,他說這是不是天道的人?我說:不是,他是人,人道。為什 麼?如果是天道的人,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有神足通,他的念頭想 到什麼地方,他身體就到達,這是神通。還要搞一個飛行工具,這 是人道,人道才有這些玩藝兒,天道就不需要。天人有五通,鬼也 有五通,但是雖然都有五通,能力大小不一樣;他們的能力是報得 ,不是修得。人道、畜生道這兩道要靠修行,也有報得,報得的很 少,絕大多數是要靠修行。為什麼?煩惱習氣太重了。鬼道雖有報 得的五通,但是能力很小,跟阿羅漢相比微不足道,小通!這些我 們要曉得,引發智慧大小、能力恢復多少,看你功夫的淺深。佛在 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定功引發的能力,他能夠看五百世,他的 天眼可以看到過去,可以看到未來,能看五百世;菩薩,能力比他 大多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定功淺深確實不一樣。阿羅漢智 慧還沒有開,要更深的禪定才能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 時候智慧開了,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這都是屬於引發。   第三「辦事」,辦事是說什麼?對於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服務, 也就是四弘誓願所講的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發願 度眾生,度眾生要有能力,禪定最重要。如果你接觸廣大的這些眾 生,你受他們的影響,你沒有辦法避免他們的誘惑,你不要說是度 他了,你被他度跑掉了,你怎麼能幫助他破迷開悟?由此可知,雖 然初發心的人發了四弘誓願,真正要為一切眾生服務是有條件的, 你自己沒有禪定的功夫、沒有智慧的能力,你辦事情非常困難。事 實怎樣?事實確確實實如佛所說。   自古以來,沒有禪定智慧的這些出家人,跟社會一般大眾接觸 ,退墮的人太多太多了,退轉了,墮落了;現代這個社會,那就更 不必說了。出家修行人見了財貪不貪?還會不會起心動念?見了色 貪不貪?會不會起心動念?自己要是把持不住,真正動了貪心、動 了瞋恚心,就墮落了。你已經不是在修戒定慧,你是在修貪瞋痴, 修貪瞋痴果報在三途、在地獄,你往下頭墜落了。自己沒有得到禪 定,定功不夠,我們對社會大眾的服務是要選擇項目的。不能像諸 佛如來,不能像諸大菩薩,他們沒有選擇,我們要選擇。連釋迦牟 尼佛在世,你看看對出家不久的這些學生們,連出去托缽都要選擇 ,作官的人家不可以去托缽,大富貴的人家不可以去托缽,殺生屠 戶的人家不能去托缽,風化區不可以去托缽,有很多限制,為什麼 ?怕你把持不住。可是大阿羅漢,他們就可以平等了,哪一家都可 以去,沒有分別,行!為什麼?他有定力,他有智慧,他決定不會 動搖。   《楞嚴經》的發起,阿難尊者示現出家不久,他要學釋迦牟尼 佛、要學大菩薩平等去托缽,不分別哪一家,碰到摩登伽女。平常 他要是遵守佛陀教誨,這個人家不去托缽,跳過就是了。學佛、學 菩薩修平等心,沒有分別心,真的平等,可以,不受誘惑。所以阿 難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難,佛去幫助他去救他,楞嚴法會的發起因緣 如是。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佛陀教大眾不是一種方法,各個學生根 性不相同,教學的方法不一樣,但是目標是一樣,方向是一樣,都 是教你破迷開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這是決定不會改變的。一 切眾生遇到佛陀沒有不得利益,得利益大小因各人根性不一樣。這 是講有定有慧,辦事就沒有障礙,你有能力辨別這個事情應不應該 辦?需不需要去辦?能觀機,能觀察時節因緣。這個時候辦適不適 當?如果因緣不成熟,不能夠勉強,要等待時節因緣成熟;否則的 話,事情的障難就多了。   所以要記住佛在經上常常講的一句話,「菩薩所在之處,令一 切眾生生歡喜心」,以純淨純善處事待人接物。沒錯,你真的用的 是純淨純善,可是有一些根性差的人懷疑你,不能接受你的善意, 他對你疑惑,「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你有什麼企圖?你有什麼目 的?」他四處去打聽。這種事情古今中外都有,我們親身也經歷過 不少次。從這裡面,我們就學到了緣有沒有成熟,緣不成熟絲毫不 能勉強,那個緣自自然然就成熟了。如果說勉強一點,有的時候反 而搞糟了,把這個緣推遲了,或者把這一次的機緣破壞了,這種事 情常有。原因在哪裡?自己操之過急,不懂得事實真相,不認識時 節因緣,事情做得就不圓滿。   清涼大師註解末後幾句話說得很好,「既引起神通,辦利生事 」,那當然方便了。你這個六根能力恢復,你能夠見到因因果果, 能見到過去、能見到未來,辦事方便多了,所以你接觸眾生,大家 都能生歡喜心。「現法樂住」,這是講安住,你安住在甚深大法之 中,法喜充滿,煩惱不生。煩惱不生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切境緣當 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法喜充滿。因定開慧, 智慧開了之後破無明煩惱,你有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第六首偈 :   【如來往修諸行海,具足般若波羅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 一切愚痴暗。】

  這首偈是講般若,般若是梵語音譯的,意思是智慧。為什麼當 時翻經不翻成智慧?可以翻為什麼不翻?當時譯經的這些大德們, 他們有一個體例,這個體例當中有五種不翻,般若是屬於其中「尊 重不翻」。因為佛法的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求智慧,中國人對於智 慧沒有古印度那些人看得重,同時也怕誤會把平常這個小聰明以為 是智慧,這是我們中國人常常說「某人很有智慧」,其實是聰明, 佛家講的世智辯聰,所以還是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偈頌前兩 句是修因,後面兩句是果德。   『如來往修諸行海』,十種波羅蜜要用密宗的講法就是大圓滿 法,究竟圓滿才稱波羅蜜,我們從每一首偈的第一句,你就看到諸 佛如來在往昔修菩薩道的時候生生世世,他學什麼?就是學的這些 方法。在哪裡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在日常工作裡面學,在平常 應酬裡面學,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學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禪 定來的。十波羅蜜是有先後次第的,後面一定可以包括前面,前面 不一定包括後面。一般大乘法都是這麼說法,《華嚴》的說法不一 樣。《華嚴經》的說法,它是每一個法門一定具足一切法門,「一 即是多,多即是一」,如果有一個法門不具足,你這個法門就不圓 滿、就不究竟,這是《華嚴》的教義,跟一般大乘不一樣,這稱之 為圓頓大法。   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無論修哪一個行門,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 門、無量法門,任何一門裡面都『具足般若波羅蜜』。什麼叫做般 若波羅蜜,這一定要知道。清涼大師註解,「推求諦理,名之慧也 」。佛經裡面講的「諦」,我們現在人常講「真理」,跟這個意思 很接近;也就是說,推求真理,這是般若智慧。這一首以及後面的 四首,都是以擇法為體,它的性體是能夠抉擇諸法,對於諸法的真 相通達明瞭,這是般若智慧。   中國佛教是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傳入中國,在中國已經有兩千 年的歷史。傳來的時候正好是釋迦牟尼佛像法時期,正法一千年過 去了,第二個一千年來到中國。世尊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 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嚴持戒律之人就能修行證果,「像法時期禪 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世尊在《大集經》上給我們大 眾授記。我們選擇法門,自己沒有智慧,又找不到真正善知識,這 個時候怎麼辦?法門這麼多,哪一個適合我修?難!世尊知道我們 的困難,所以把大的方向、大的目標給我們指出來,我們今天生在 末法,選擇淨土這是聽釋迦牟尼佛的話,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 佛法傳到中國是像法,像法是禪定成就,我們要曉得,禪定不是參 禪入定,禪宗目的不是修禪定,為什麼叫禪宗?用參禪的方法求般 若智慧。所以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 ,是「般若波羅蜜」。我想很多同修都讀過《六祖壇經》,《六祖 壇經》第一句話就說,「大家總念般若波羅蜜」,開宗明義就把禪 宗修學的目標方向說出來了,般若波羅蜜!是用禪的方法。   般若重要,我們再想想禪宗之外,哪一個法門不是修般若波羅 蜜多?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方法不一樣,都是修定,都是修慧,因 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如來往修諸行海」,我們今天講修禪也 好,修淨土也好,持戒也好,學密也好,學教也好,不管你修學哪 個法門,你都是「具足般若波羅蜜」,那你就對了,你才是真正學 到了大乘佛法,沒有離開般若波羅蜜。因為禪宗的傳入,大家對於 參禪、對於般若智慧非常重視,特別是惠能大師,他是從《金剛般 若波羅蜜經》裡面開悟的,所以這部經典在中國變成家喻戶曉,經 典裡面知名度第一。什麼是般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就 是般若,一切法不離。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他沒有離開生活, 他沒有離開工作,他沒有離開一切人事,他離的是分別、執著,離 這個!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般若,我們凡夫跟這些佛菩薩聖人 差別就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還有很多意思,我們下堂接 著再說。   偈頌第六首:   【如來往修諸行海,具足般若波羅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 一切愚痴暗。】   般若前面說過,意思沒有說完,我們再補充幾句。般若有三種 :人空般若、法空般若、俱空般若。清涼大師註解,「生空無分別 ,法空無分別,俱空無分別」,這個說法說得很好,比一般的意思 更清楚、更圓滿。說「人空」,我們往往執著十法界裡頭的人法界 ;說「生空」,範圍就大了,生空可以包括十法界裡面的有情眾生 ;「法空」,範圍就更大了,把無情的眾生,乃至於所有一切的自 然現象,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種說「俱空無分別」,這是真實智 慧。生空,我們說話方便起見,還是以人來做個比喻,所以古人講 人空也不是沒有道理。人怎麼是空的?正是大乘經上常說的「相有 體無」,相是樣子,形相是有,體沒有。為什麼體沒有?佛為了說 法方便起見,把我們這個人分成五個條件來講,這五個條件合起來 有這麼一個人的相,五個條件不具足這個相就沒有了。這五個條件 是「色、受、想、行、識」,叫五蘊,蘊就是蘊積;也叫做五陰, 陰是蓋覆了本性。   《心經》大家念得很熟,《心經》是《般若經》的中心,是《 般若經》的精華。第一句話就說「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不但 人空,法也空了。五蘊是法,五蘊皆空,法都空了,哪來的人?一 定要覺悟,相有體無,相有性無,你這才認識了事實真相。五蘊和 合的時候這個相有,五蘊分散的時候這個相就沒有了。就好比我們 這本書,書的相怎麼有的?書是用很多紙張訂在一起有的。書的性 是什麼?性是紙張。紙張合起來訂在一起,「這一本書」相有了; 如果把紙張統統拆開,書沒有了,變成一堆紙。你要是了解這個事 實事相,合起來是這個假相、假的書的相你看到了,分開來書的相 滅了,紙張的相沒有滅。所以這本書的相不過是紙張的合訂,分散 開來就沒有了,這個生滅相你就了解。我們要問書有沒有生?沒有 生;有沒有滅?也沒有滅。從這個地方體會不生不滅,相雖然現, 不生;相不現了,也不滅。   我們人是這五種東西結合的,色是物質,物質裡面常講的四大 ,這就是色的性質。色的性質四大,四大佛用四個字來做代表,地 水火風。地是什麼意思?地是物質。火是講溫度,這個物質是很小 ,但是它有溫度。水大,水是代表濕度。風大,風是代表動的,它 不是靜止的,它永遠在動。這是說明物質的四個現象、四種特性。 現在科學家證明了,人身體這個物質是怎麼組成的?細胞。細胞再 分析就變成分子、原子、電子,現在分到所謂基本粒子。再小的物 質它一定有四個現象,你能看到它是個物質,這稱為地大。現在講 帶電,帶陽電就是火大,帶陰電就是水大。它確實是動的,動的就 是風大,沒有風就不動。所以四大是講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的現 象都是這個物質組成的。《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合是組合 ,基本的物質是一,相同的,沒有兩樣。山河大地是它組成的,空 氣也是它組成的,水也是它組成的,動物是它組成的,植物也是它 組成的,礦物還是它組成的。你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一切法哪有不 平等的?平等法!是因為一切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把這個看得貴 ,把那個看得賤,產生了不平等,這是錯覺。   金剛鑽、黃金都很值錢,這是寶貝;泥土沙石認為這個東西很 賤,其實科學家一分析,都是一樣的,只是這些基本粒子排列的方 程式不相同,組合的架構不一樣,除此之外沒有差別。你要真正明 白了,金剛鑽跟小石頭價值平等,黃金跟泥巴價值也平等,你就入 平等真法界,那個真法界叫一真法界。物質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 家曉得,物質從能量變現出來的。能量不是物質,能量能變成物質 。能量是什麼?佛法裡面講的其餘四個條件,受想行識都是屬於能 。佛法總的歸納,受想行識歸納是心法,四大是屬於色法,一切法 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心是一不是二,那就是說,質可以把 它變成能,能也可以把它變成質,能跟質可以交換,互相轉變,所 以它是一不是二。這是真正覺悟,你真正看到事實真相了。你懂得 生空無分別,不再去分別執著,這是智慧,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   然後再進一步告訴你,諸法,我們剛才講的色受想行識,這就 是五種法;五種法組合的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我們現在懂得了 ,這一切不是真的,是幻相,這種現象不過是五蘊聚合不一樣所產 生的。五蘊有沒有?五蘊也沒有。五蘊是法,法也不是真的有。這 個法從哪裡來的?這些法,實在講沒有來源,是真如自性所現的相 分,真如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是三種德能,一種是智慧,一 種是能力,能力就是今天講的心法、能量;相好,稱之為色法,自 性本具,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些能跟質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變化 ?能變成質,質變成能,產生這麼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佛在經上講 ,是識的作用,不是心的作用。心能現,識能變。識是什麼?妄想 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佛常講「一 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什麼?妄想是心想,分別是心想,執 著也是心想,所以「心想」兩個字包括了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 從心想生」,這句話裡面的義理深廣無際,沒有邊際,你真正搞清 楚搞明白,你就放下了。放下,再不分別了,再不起心動念了,這 叫法空。   第三個是俱空,空也不存在。你還執著有個「空」,你還沒有 空得乾淨。所以對於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不能有一絲毫的執 著,不能有絲毫的分別,不能有絲毫的起心動念。只要有一絲毫你 就迷了,你就把你的智慧、把你的德能轉變成愚痴煩惱,十法界裡 面的果報;如果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果報就沒有了,就不會現前 了。那我們要問,也像野狐禪一樣,是不是沒有果報?有果報是分 別,沒有果報也是分別,你落在兩頭。百丈大師講得好,「不昧因 果」,他對於兩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不昧,不昧是清楚,一絲 毫不迷惑。你說兩邊,兩邊你並沒有覺悟,覺悟的人哪有兩邊?所 以宗門大德常常教導學人,不著有不著空;兩邊既離,中道也沒有 ,中道不存。那就變成空空,空也不存,逼著叫你真正無立錐之地 ,這才是真實的成就。   《攝論》裡面它又有個講法,「以加行、正體、後得,為三」 ,就六度而說的。《瓔珞經》,「以照有、照無、照中道」這三種 講法,這是完全就法空三觀來說的。經論說法不一樣,為什麼?佛 講經說法,你要曉得他的宗旨是破執著,佛無有法可說。你執著有 ,佛說空,用空破你有的執著;如果你聽了,有不執著了,「是空 的」,你又執著空了,這個麻煩大了。佛說有是破空的執著,佛說 空是破有的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了,以為當中有個中道,中道 跟兩邊還是對立,換句話說,你還是有著。有著就是《金剛經》上 講的,你心還是有住,住著,這是煩惱這不是智慧。所以《金剛經 》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對了,這是般若正知。假如 你又執著一個有所住、無所住,又變成兩邊,這是般若難講,般若 難懂。對凡夫真的是不容易,為什麼?凡夫總要找一個依靠,總要 找一個落腳之處。佛講的這些話,甚深義理,一般人聽了這個話, 執著在這個話語裡頭,所謂是「依文解義」,沒有辦法體會到如來 的真實義,這是般若難講的地方。   我們今天學習,淺而言之,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慧, 也就是禪。禪跟慧常常是連在一體的,禪定是體,智慧就是作用; 智慧是體,禪定就是作用,所以禪跟智可以互為體用。相是什麼? 前面四度就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那是相,這是佛教菩 薩基本的修學方法,我們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把這些方法應用在生 活當中,你就是過菩薩的生活;你應用在工作當中,你是菩薩在辦 事;你應用在日常應酬當中,你是菩薩接引眾生。所以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能沒有智慧。智慧,簡單來講就 是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淺而言之,我們容易理解的。決定不能有分 別執著,真智慧;如果有分別執著,你就有煩惱了。煩惱從哪裡來 ?分別執著來的。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煩惱?這個道理細細想想 不難懂,所有一切煩惱全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   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跟我們沒有兩樣,每天也吃飯、也穿衣 、也工作,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工作是教學,為大家上課,講經說法 是上課。每天八個小時,一年到頭不休息,四十九年如一日,敬業 !對他本分的事業真正是盡心盡力,做到圓圓滿滿,給我們做示範 ,給我們做榜樣。你今天從事哪個行業,你對你的事業要像釋迦牟 尼佛這樣認真,這就對了。知道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 」,所以相上非常認真,一點也不馬虎,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切 為眾生服務,沒有自己的得失。以我們凡見解來說,做成功、做得 很好,眾生有福;這個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成功,眾生沒福。為 什麼?我已經盡心盡力,套佛的說法你功德圓滿了,做不成功功德 也圓滿了。為什麼?你已經盡心盡力了,還有一些障緣、有一些障 礙讓你善行不能夠成就,那是眾生沒有福,不是我們服務不周到。 由此可知,圓滿功德是怎麼說的?真的盡心盡力這就圓滿,真的是 依真實智慧,決定沒有感情用事,這是圓滿的。   清涼大師總結,「慧導萬行,故云修諸行海」,跟我們前面講 的意思相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智慧相應,不要與情識相應 ,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不迷,也就是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怎樣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要有 善巧方便。下面這四首偈就是講的善巧方便。   古德說「萬行不得般若」,沒有般若的智照,你就不曉得空有 的事實真相,「不成彼岸」,這個彼岸就是般若波羅蜜。《大智度 論》上有比喻說得很好,「五度如盲人」,前面五度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個瞎子,有能力工作沒有眼睛,「般若如 有眼」,般若好比他有眼睛,出門道路上是平坦還是有波折,他看 得很清楚,他領路,讓前五度都行在正道上,成就一切圓滿功德。 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往往把好事做錯,善意變成惡行,常有的事情 !什麼原因?沒有般若智照。   我們看果報的兩句,『是故舒光普照明』,「舒」是舒展,「 光」就是智慧,你展開你的般若智慧;「普」,不但普遍而且是平 等,這裡面含清淨,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學,我們能看出來《般若》是主,為 什麼?四十九年當中他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阿含》十二年 ,《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法華》、《涅槃》八年, 總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般若》幾乎占一半,這不是主要課 程嗎?顯示出「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是克服,『殄』是殄滅 、消滅,『一切愚痴暗』,三毒煩惱裡面,般若智慧是對治愚痴的 。   六波羅蜜,佛所用的方法,布施對治慳貪,忍辱對治瞋恚,般 若對治愚痴,佛教菩薩這些方法有目的的。通常講六度,後面這四 種:方便、願、力、智,都在般若波羅蜜裡面包含著;《華嚴》講 十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裡面把它分出來,般若波羅蜜是體,後面 這四種是般若波羅蜜的作用,有體有用;六波羅蜜裡頭,體用合在 一起。所以六波羅蜜並沒有減少,十波羅蜜沒有增加,不增不減, 佛法講開合的方便。我們現在講歸納,十個歸納成為六波羅蜜,六 波羅蜜展開變成十波羅蜜,這是開合不同。

請看經文:   【種種方便化眾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方皆遍往,無邊 際劫不休息。】

  般若智慧起作用。什麼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 便宜,便宜就是非常適合,這個方法恰到好處。也就是佛法裡面常 講的善巧,善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善巧,也常常把這四個字連起 來用,善巧方便或者方便善巧都可以。清涼大師註解「下四但各二 種」,後面四首偈都是屬於善巧方便。第一種「謂迴向方便,拔濟 方便」,下面第八第九第十,願、力、智都有這兩種,都有迴向方 便、拔濟方便。什麼叫迴向?把自己成就的一切功德成果,不自己 享受,把它拿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這叫迴向眾生。我用這些做為 求得無上菩提的條件,那就是迴向菩提;如果用這個與性體完全相 應,那就是迴向法界。所以通常講到迴向,迴向有三處,迴向菩提 、迴向法界、迴向眾生,與性體性德完全相應。大師開示說,「種 種化生,則拔濟善巧。所修成就,兼於迴向菩提。」《華嚴》教義 是大圓滿法門,任何一法必定含攝一切法,主伴圓融,「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華嚴境界!不同於一般大乘,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 體會。   「種種化生」,這個意思深廣。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 裡來的?現在人常常在探索,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 《華嚴經》上兩句話就給你解答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 識是一不是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是自性變現的 。這個事情真的很難懂,很難叫人承認。所以佛在講經常常用比喻 來說明,比喻裡頭用得最多的是夢,「夢幻泡影」。因為我們大家 都有作夢的經驗,我們試想想看,當我們作夢夢醒了之後,夢中的 境界還很清楚,都能記得住,這個時候能夠多想想會幫助你覺悟。 你想想夢中的一些境界,你夢到有山河大地,夢到有天空,夢到有 日月星星,夢到有許許多多的人物,好像跟我們現前環境的這個境 界沒有兩樣。你問問夢中境界從哪裡來的?夢中那些生命從哪裡來 的?你要是能明白,這個問題就解答了。夢中境界,說老實話是第 六意識變現出來的,我們現在講潛意識。阿賴耶識裡的含藏種子, 在夢中第六意識、第七識它那種分別執著的能力比較薄弱,阿賴耶 識裡頭含藏種子習氣起現行,潛意識、意識心變現出來的。   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境界是怎麼回事情?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 跟作夢實在講沒有什麼兩樣,你要搞清楚,它不是真的,確確實實 「夢幻泡影」。所以佛勸導我們「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 你這個看法、想法正確,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兩樣;你要以 為這些事情是真的、是實在的,那你看錯了。事搞清楚搞明白了, 『種種方便化眾生』,我們自己覺悟、自己明白了,幫助許許多多 還沒有覺悟、還沒有搞清楚的眾生。用什麼方法?太多了,「種種 方便」,你要有智慧,你的方法就會用得很巧妙、用得很恰當。『 令所修治悉成就』,幫助一切眾生他們所學的、他們所對治的,都 能夠圓滿成就。我們今天因為沒有般若智慧,沒有根本智,所以後 得智也沒有,「方便」、「願」、「力」、「智」都沒有。你要是 真正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求後得智是多麼重要。什麼叫後 得智?《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 知」,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從哪來的?從無知來的。   古大德教學,教童蒙、教初學,教什麼?培養他的根本智,每 天教你讀誦,不給你講解,不給你討論,那是根本智,根本智跟諸 位說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先培養這個,先學在日常 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練根本智。 練熟了,眼見色耳聞聲,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了,這個時候智慧 現前了。智慧是明瞭,對於事實真相通達明瞭,然後善巧方便自然 就生出來。「令所修治悉成就」,你能幫得上忙。那就看緣分了, 對方接不接受你幫忙?願不願意、相不相信你提供他的方法?這是 緣分。他要相信,他不懷疑,他真的能接受,他就成就了。果德是 『一切十方皆遍往』,這個心量多大!真的是「千處祈求千處應」 。   『無邊際劫不休息』,上一句講的空間,下一句講的時間,在 這個時空之內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他需要幫忙沒有不去的,不辭 辛勞。關鍵就在有沒有緣?緣不在佛菩薩這邊,在眾生,就是眾生 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眾生能相信能接受,佛菩薩沒有不 來的,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佛菩薩十方三世他都能去,而且不休息,我們一般人問,他能受 得了嗎?是的,如果是你,你受不了,佛菩薩能受得了。為什麼? 佛菩薩無我,他沒有受得了受不了,他沒有。凡夫受不了,為什麼 ?有我,有我就有受得了受不了,你有分別執著在;離一切妄想分 別執著,這個事情就沒有了。他跟法性相應,他跟性德相應,所以 能夠顯現出無有邊際、無量無邊的能力,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究竟 圓滿的顯現。好,今天時間到了。

arrow
arrow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