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九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八九卷)  2001/11/19  香 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89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足行神十法,長行第一句:

  【復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

  足行神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道路神,如果以世間法來說,凡是 主管陸地交通路政都屬於這一類;在表法裡面通表修行,一般所說 的成佛之道,成佛的這一條道路、覺悟的這一條道路,覺路、覺道 ,破迷開悟的道路、超凡入聖的道路,這是一般的表法。在《華嚴 經》上確確實實世尊給我們說明,無論是佛法、世法,天上人間一 切眾生,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世間,這個不同的世間,佛法裡面講的 十法界,現在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由於過去生中造的業 不一樣,果報不相同,但是佛陀對一切眾生給予平等的愛護、平等 的關懷、平等的利益。現在我們在人世間,六道裡面的人道、十法 界裡面的人法界,當然一切都以這個法界為主,但是任何一界一定 遍含一切法界,智者大師在《法華經》裡面跟我們講的「百界千如 」,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個法界裡面以這個法界為主,其他九 法界為賓,或者是為伴。諸位一定要懂得主伴圓融,主伴不二。於 是教一個人就是教一切人,成就一個人也是成就一切人。   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大家行的是什麼道?我們不能不知道 。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就是十個道。我們的族類究 竟要走哪一個道?道路很複雜,無量因緣,都值得我們做參考,都 值得我們去學習。佛在大經上為我們說出第一個因素,也就是最重 要的一個因素,佛是平等道,也就是說佛的心是平等的。什麼叫平 等?一念不生就平等。起個念頭,我起個念頭,你起個念頭,他起 個念頭,我們三個念頭決定不是一樣的,就不平等。所以如來果地 上的境界是寂滅忍,比無生法忍還要高深。   我們念佛人迴向常常有個願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 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接近佛道,不是佛道,是什麼道?菩薩道。 這是大菩薩的道。於是佛法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說到 修行總離不開禪定,用禪定的方法、用禪定的手段達到無生法忍、 達到寂滅忍,這是行佛道。由此可知,學佛的人一定要把方向、目 標搞清楚搞明白,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保持自己的清淨 心、平等心。《大乘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為我們顯示修學的綱領: 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才是佛道。如何能保持這個心?不論是在 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保持著清淨平等,覺那是自然的; 只要心地清淨平等,自然就是覺而不迷。如果我們的心不平,如果 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面還有起伏、還有動搖,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妄 想分別執著,我們就不是行佛道,也不是行菩薩道。   那我們在哪個路上走?在六道的路上走,決定不能出離六道。 如果起心動念是不善的,是自私自利的,是損人利己的,這就是我 們今天看這個世人「貪欲務俗,多求利養」,貪求!「積財自喪」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積財喪道;心態,「賤道輕賢」,把道 看得很賤,把財看得很重,對賢人輕慢,尊重權勢。這是行的惡道 ,他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利害。 心之所思,身之所行,違法失理,所以心裡面嚮往著佛菩薩的大道 ,他也不能成就。   我們今天讀到足行神這個單元,實在講感慨萬千。第一尊菩薩 『寶印手足行神』,名號裡頭有「寶印」,寶印是什麼意思?在佛 法裡面稱為三寶,印是印證。寶印在哪裡?諸位入佛門首先接受三 皈傳授,三皈傳授就是把寶印給你,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都不違背寶印。佛寶覺而不迷,法寶正而不邪,僧寶是 淨而不染。於是我們明白了,諸佛菩薩走的路是覺正淨,六道凡夫 走的路是迷邪染,極重的迷邪染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這 是寶印,我們今天得到了,接受三皈的時候我們明白、我們清楚了 ,問題我們是不是在走這一條道路?我們選擇什麼方法走這一條道 路?往下這九位足行神多半是在方法上說,這第一位是總說。我們 在座的許許多多同學多半都是選擇淨土法門,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是殊勝的,諸佛菩薩讚歎。淨土最重要的是心清淨,「心淨則佛土 淨」。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地清不清淨?你心地清淨,你就能往生 ;心地不清淨,念佛也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我們看看菩薩所修學的法門,他是『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 脫門』,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我們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菩薩是 弘法利生。「眾寶」就是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佛 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這個 意思。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為眾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 十九年,不但所說的字字句句是眾寶,他身行所表現的,為我們眾 生展示覺正淨的形象,讓我們聽見、看見有所覺悟,發心回頭,回 頭是岸,這就是眾寶。   「普雨」,雨是形容,從上降落到下面叫雨,做動詞講。雨水 從上空落下來,這個雨就是落的意思,在這個地方它代表的是布施 供養。從一切眾生法相上來講,普遍的布施、平等的布施;從眾生 法性上來講,普遍的供養、平等的供養,修的是法供養。得法的人 生大歡喜心,聞法的人、信法的人、解法的人、依照這個法門修行 的人、證果的人,每一個人都生大歡喜心;這裡頭包括無量無邊的 法門,包含無量無邊不同的根機,沒有不得利益的。這個意思我們 要能懂得。我們果然相信了,歡喜接受,一定要依教奉行。   佛法修行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端在老實。誠誠懇懇、恭恭 敬敬,老實修學,沒有不成就的。淨土學人,諸位看看《淨土聖賢 錄》、《往生傳》,再仔細觀察我們周邊修行人念佛臨終往生的瑞 相,我們就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佛在經上常常提示 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些話都是世尊無盡的慈悲提醒 我們要有出離心,不要貪戀這個世間,世間是無常的。如果我們細 心冷靜的觀察,這個世間確實如佛所說,苦空無常;真正覺悟的人 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心情,一定是認真努力念佛,心 是定的,不會隨外面境界轉的。人是老實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佛在經上怎麼樣教我們,我們老老實實去做 ;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背。具體來說,要認真去 學習「淨業三福」,決定不能疏忽。從淨業三福上奠定無上菩提道 的根基,然後依《無量壽經》或者依《阿彌陀經》都可以,淨土五 經一論任選一種,盡形壽奉持而不改變,這一生絕不空過,你就成 功了。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道理,學佛有名無實,在日常生活行持當 中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一生當中想求往 生就難了。所以許許多多學佛人死後都落在三途,什麼原因不難懂 ,我們細心想一想,跟佛經對照對照,自然就明白了。

第二句:   【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 解脫門。】

  蓮花在佛法裡面說得最多,它是表法的意義,我們要懂得,不 可以執著這些事相。相可不可能有?可能,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為 什麼?我們這個世間人心地不善,心地不清淨,所以我們這個世間 的蓮花不能坐。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可以用它來做座位,代替我們 這裡使用的座椅。為什麼?它柔軟。這是什麼原因?西方世界的人 純淨、純善。你應當要記住佛在經上講的這個原理原則,「一切法 從心想生」。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心想不善,所以變現出境界也就不 善;西方世界的人心想純善,他們那邊所有物質無有不善,都能隨 人意。蓮花代表清淨的意思,代表不染,佛法裡頭取這個來表法, 不一定真的是坐在蓮花裡頭。如果我們真的搞一個蓮花座,這個我 也看過,有些寺廟一些法師他的寶座就是雕的一朵大蓮花,坐在當 中像佛像一樣。樣子是像,心裡面還是沒有放下貪瞋痴慢,跟他交 談,他還是有是非人我,心不清淨。   『蓮華』是表清淨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蓮花的根生在池塘 底下、泥土裡面,花開在水上面,取這個意思。佛把泥土,這個河 底下的泥土代表六道,那是染污。根雖然是生長在泥土裡面,它的 莖是通過水面,把這個水比作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 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而花開在水的上面,不在水裡頭。這個 意思代表什麼?超越十法界,這叫清淨不染。不但不染六道,連四 聖法界都不染,它表的意思多好!『光』是表智慧,自性本具的般 若光明,菩薩的名號這個含義就非常的豐富,深廣無際,表的是性 德。   這一位足行神,足行神實在講是真正修道,修道的一個帶頭人 ,他領我們怎麼做,這個人就叫足行神。他為我們『示現佛身』, 佛身大家都知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陀圓滿的報身,為我 們示現。報是果報,每一個相好都是由善因修成的,經上講得很多 。三十二相裡面諸位最常常聽的「廣長舌相」,佛經上常講的,佛 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這是廣長舌相。什麼因修的?生生世 世不妄語。菩薩要示現成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佛的身相來教化 眾生,他要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這個一百劫不能說它多長時間, 一百是什麼?是圓滿的意思,所以不能夠把它指定一定是多長的時 間,不可以。他修因證果圓滿就叫做百劫。所以佛的經典裡頭字字 句句我們要懂得,常常是意在言外,它不是死的,活的!如果一定 是多少年,那就變成死的。   我們許多人在一起修行,有人根利,又能勇猛精進,他的時間 縮短;有人根性鈍一點,而且懶惰,他的時間延長。九界眾生修行 都不是等同的,所以時間怎麼能夠說成一定?就是以我們現在這個 世間學校來講,大多數學校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總共 要十六年才能完成學業。可是有很多很聰明,根性很利,我們講天 才兒童,他可能十年就完成了,這是真有這個事情。還有一些遲鈍 一點的,在學習期間當中懈怠懶惰,這十六年當中有時候他要留級 ,可能到二十年才能完成學業。所以你說:要多少時間修成?不一 定。佛不說不一定,佛說百劫,這是說話的藝術。百劫的意思,他 修圓滿了,這就成功了。   佛告訴我們,我們通常人的舌頭伸出來,能夠舔到自己的鼻尖 ,佛說這個人三世不妄語。三世不妄語,他就得這個果報。佛展開 廣長舌相給大家看,說明佛說話真誠,一句假話都沒有,生生世世 不妄語,他得這個果報。我們今天舌頭伸出來舔不到鼻子,說明什 麼?說明我們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口業造得太多了,這好相 不能現前。相隨心轉,三十二相是要相當長的時間修成的,這是經 典上世尊常常教導我們「積功累德」,我們才能有成就。那個積累 就要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回心轉意,我們的相貌變善,變成慈悲、 善良,這個效果倒是不難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學佛三 年、五年,確實相貌改了,身體好了,比沒有學佛之前確實看起來 是很大的不同。我們曉得他很用功,他的功夫得力。言談舉止,我 們講風度,佛家講威儀,不一樣,確實令人親近的時候,讓人感到 親切,感到祥和,外國人講磁場好,親近他感覺得身心舒暢,令人 讚歎。這是你行道初步得到的效果,你要更精進、更努力。   我們學佛的人供佛供菩薩,諸佛菩薩無論是站著也好,是坐著 也好,都坐在蓮花座上、站在蓮花臺上。取什麼意思?清淨不染, 身心都不染。不但不染世法,出世法也不染。四聖法界是出世法, 六凡是世法,世出世法都不染,超越十法界,超越世出世間,這個 境界佛稱它作「一真法界」。那我們就曉得,原來這種造型是表一 真法界。我們今天雖然功夫不到家,不能跟佛菩薩相比,但是雖不 能至,心嚮往之,我們要有心。現在事是做不到,不能沒有心,不 能沒有願。我的心、我的願念念不捨,希望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契 入佛的境界。那同學要問:怎麼修法?依教奉行。不依人,要依法 。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唯恐後世的弟子走錯路,所以最後的遺 教為後世弟子們指示一個基本的原則: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說 的一切經。一切經裡面你自己選擇一種兩種,不要選太多。選兩種 ,一種是主修的,一種是助修,正助雙修。像我們現在修淨土法門 ,我們主修的是《大乘無量壽經》,而且我們現在所依的,夏蓮居 老居士的會集本。他這個會集本是會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我們省 事,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都在這個本子裡,讀這一本就把五種原譯本 全部都讀到了。要是沒有這個本子,修《無量壽經》很麻煩,為什 麼?五種本子。所以古人很少取這部經,多半取《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只有一個本子,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祖師大德們講解註釋《彌陀經》的很多, 但是許多東西都散失;流傳下來的,這是祖師大德們公認的最好的 註解,選了三種: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 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阿彌陀經》的三大部。我們生在這個 時代可以說是無比的幸運,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 本整理出來,做成一個非常完善的會集本,這個不容易,真是千載 難逢的因緣,我們能夠遇到。我們遇到,說老實話我們不是第一代 也算是第二代。這個本子李老師傳給我,我展開這個本子,無量歡 喜,我發心受持弘護,這才能報佛恩、報祖師大德之恩。這就是佛 坐一切光色蓮華座,就是的指《佛說大乘無量壽經》。我們見到歡 喜,我在國內外所有的人遇到了,沒有一個不生歡喜心的,應當受 持、讀誦、為人演說。   

足行神長行第三句:   【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 脫門。】

  菩薩德號『最勝華髻』,「勝」是殊勝,「華髻」是頭頂上戴 的花冠,都是表菩薩因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一一心念中,建立 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這個事情有理有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 理,理事是圓融的。清涼大師註解,「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 處建立道場」,這兩句的提示很好。最重要的是先有內,而後再有 外。內念念安於理事,理是法性,性是空寂。惠能大師在《壇經》 裡面跟我們講「本來無一物」,這是內。如果用佛法教學的原則來 說,心安於定慧,這是理;外面「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這是 戒律,我們能夠嚴持戒律,在在處處都是建立如來的道場。所以我 們千萬不要看到這個經文,誤會一定要每一個地方去建廟,那就錯 了,佛不是這個意思。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過一個寺廟。不但沒有建過寺廟,給諸 位說,連個小茅篷他也沒有建過,他老人家得大自在。一生當中樹 下一宿,日中一食。這些事情現代人聽起來很難接受、很難相信, 認為這是神話。而實際上現在這個世間還有過這種生活的人,澳洲 的土著現在還是過這個生活。他們在澳洲內陸沙漠裡面生活,晚上 到哪裡去睡覺、去休息?樹下。他們就是躺在地下睡覺。通常他們 帶一塊獸皮,一半墊一半蓋。西方人到澳洲去旅遊,跟他們在一塊 過了三四個月時間的生活,把他們這個生活狀況寫了好幾本書,我 看過一本《曠野的聲音》,聽說現在第三本已經寫出來了。他過的 那個生活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生活,不過釋迦牟尼佛沒有躺下來睡 ,都是打坐,樹下一宿,他們是躺在地下睡,身體健康。我們這些 都市的人嬌生慣養,那個生活我們一天都不能過。如果我們露天一 晚上,大概第二天就要送到加護病房了。他們從生下來就是過這種 生活,一生沒有改變過,真的是逍遙自在,完全隨順自然。   所以這個地方「建立道場」,我們就明白了,道場是形象。我 們這個身是個形象,身就是道場,菩提大道用我們這個身相來表顯 、顯示出來,我們的身心都在行道,於是在在處處就是道場,這個 意思一定要懂。所以用戒定慧三學來說,戒律是道場,定慧是存心 。「一一心念中」,表現在外面就是道場。要落實在我們現前日常 生活當中,道場就是模範。我們的形象、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 、言語要隨順法性,這個道場就建立;違背法性,這個道場就毀棄 了。佛法能不能住世,實在講不在那些硬體的建築,是在後世弟子 能不能依教奉行,這是真正的道場。   那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今天還有朋友來訪問我,談到這個世間 的災難有沒有方法消除?或者是有沒有方法推遲,把它延後?方法 是有,做不到。什麼方法?一切眾生都覺悟了,都回心向善,不再 造惡,這個災難就能化解、就能推遲。但是誰有力量能教現在世間 作惡眾生回頭是岸?這個事情難了。我們怎麼辦?我們就同祖師大 德們所說的話一樣,度一個算一個。我們身語意三業都在幫助一切 苦難眾生,心裡頭念念不忘佛陀教誨,經裡面這些教訓念念不忘, 這就是「一一心念中」。與一切人交往,開口都是勸善規過,都是 勸人斷惡修善,勸人轉迷為悟。我能勸人,我們自己已經做到了; 自己做到,就是建立形象,就是建立道場。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 在什麼場所,遇到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分鐘也好,兩分鐘也好,沒 有廢話,這是真誠的慈悲。我們道場從這裡建立,從形象上建立, 這是真實的道場。不但世間人見到,九法界眾生也見到。古人常常 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講有神靈,除眾神之外還有靈鬼, 他們都見到,我們一個好的形象,他們都得利益。   這些神靈有時候有特別的因緣,也能夠明顯的溝通,他們給我 們傳遞信息,只要真正的修行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九法界眾生 都得利益。你不要說一句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 著,何以九界神靈都得利益?這不就是「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嗎 」?他得利益了。他為什麼墮落在九法界,不能夠回歸到一真法界 ?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現在看到你這個樣子,你能夠離一切妄 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現前了,九法界的界限突破了,他看到這一 點,他領會到這一點,他明白了,這就是他得利益的事相。換句話 說,如果我們有憂慮、有煩惱,他們就痛苦了。為什麼?加重他的 妄想分別執著。   凡事有個理,清涼大師講「念念安於理事」。事是什麼?「凡 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事不要 放在心裡。外面有事,心裡沒有事,這就是佛菩薩。凡夫的麻煩在 哪裡?外面有事,裡面的事更多,這就錯了。佛家的表法,我們前 面看到蓮花用得最多,蓮花代表清淨,代表染淨一如,根生在泥土 ,花開在水外,花跟根沒有離開,是一不是二,它是個整體,它表 這個意思。另外一種表法用得最普遍的,法輪。法輪是什麼?用我 們今天的話來講,圓。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圓有心,心就是理; 圓有周,周就是事。所以,心要安於理,心不動,心空寂,心裡頭 本來無一物,心永遠無一物,這是真心。你心裡面現在有妄想、有 分別、有執著,跟你說那不是你的真心,那是你的妄心,是你把自 己的真心迷了以後起來的妄心。你要記住,「妄」心,妄就是虛妄 的,《金剛經》末後偈子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有為法,頭一個就是心法,第二個是心所法,第三個是心不相 應行法,第四個是色法;天親大師把一切法歸納為百法,這四法就 佔了九十四法,末後六個叫無為法。包括了我們的妄心,包括了我 們的色身,山河大地的環境都是屬於色法,不是真的,是假的。把 這些假的當真放在心上,你的心壞了、錯了。   你憂慮什麼?你煩惱什麼?全是一場空!一個人果然把這些事 理的真相看透了,叫看破。真正看破,當然放下,怎麼會把這個東 西放在心上?放下之後,那個心裡頭什麼東西?念佛。真心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萬緣放下,所有一切妄想 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放下,沒事!本來就沒事。所以《壇經》講的 「本來無一物」,這個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身體活在這個世間 ,那就像此地最勝華髻菩薩教導我們的,「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 」。   我們總結佛陀的教誨:自在隨緣。自在隨緣就是建立一切如來 眾會道場。看破放下,念念安於理事;自在隨緣,處處建立道場, 這是清涼大師講的。至於有些人想建個寺廟、庵堂,我常常遇到有 一些人來找我,我給他的回應: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錯了,攀緣 是你要操心,你的心就不清淨;換句話說,我們的形象被破壞了, 那是錯誤的。隨緣能成就嗎?能。為什麼能?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你想在這裡蓋個廟,諸佛菩薩的意思怎麼樣?如果諸佛菩薩看到這 個地區眾生學佛的緣成熟,諸佛菩薩一定在這裡建道場,這個很容 易成就。這種例子古時候很多很多。道場不是人建的,佛菩薩建的 ,自自然然很順利成就的,沒有操一點心。   我早年學佛,承蒙章嘉大師的教導,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 學佛大概有三十年,我們才有一個小道場,在台北「華藏佛教視聽 圖書館」。不是我有意去建立的,是多年聽經的大眾他們希望建一 個道場,我說好吧!大家樂意,很容易成就,一點都不操心,也沒 有問人化一分錢的緣,自然成就。這個對了,沒有破壞我們的清淨 心。第二個道場也是在台北建立的,「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 居士一個人捐助的。我問他:「你是真心還是假心?你有什麼企圖 ?你是不是想害我,是不是想破壞佛法?」他說:「不是的,真心 ,什麼企圖都沒有。」我說那很好,清淨心,我就接受了。如果想 建立一個道場有所企圖,想在這裡面得一點名聞利養,你這個道場 送給我我都不要。我不能破壞自己的清淨心,我也不能傷害你。要 讓你在這裡頭得名聞利養,我對不起你。   事決定不能妨礙理。理是什麼?清淨、平等、覺,那就對了。 如果事稍稍障礙清淨平等覺,這事不能做,那就是說緣不成熟。緣 成熟,自然而然,這緣成熟了;稍稍帶一點勉強,緣不成熟,我們 要懂得。一切如理如法,好!一生無煩惱。要做得如理如法,最重 要的是自己的形象,這才是如來真正的道場。如來是自性,自性表 現在形色上就叫做道場。

第四句:   【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

這是教我們如何把佛陀的教誨具體落實,這很重要。清涼大師註解 ,「舉足下足,海印發揮。諸有威儀,無非佛事」。第四位足行神 跟第三位他們所修學的法門是一不是二。前面講的起心動念成就諸 佛如來的形象,這一位菩薩教導我們怎樣具體落實成就如來的形象 。   『攝諸善見』,我們看到這個名號,自自然然會想起《十善業 道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是《十善業道經》的中心,是修學 的大根大本。佛教菩薩,菩薩是我們的代表,就是教一切學生「晝 夜常念善法」,晝夜是沒有間斷,常念善法就是此地講的「諸善見 」;「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 雜」,你們想想,他名號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才是『舉足發步 』,舉步是抬起腳來,下步是腳放下,這四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行 走,而在此地講行道,「舉足發步」是行道。這四個字的意思包含 得非常之廣,完全是講事相。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想學佛,一舉一 動、一言一笑都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悉調伏無邊眾生』,「 調」是調順、調心,「伏」是伏他的煩惱習氣,給一切眾生做榜樣 ,真正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有沒有做到?   《十善業道經》上佛講的這一段開示,前面有一句話:「菩薩 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在此地講無邊眾生,包括九 法界。九法界一切眾生永離苦惱憂患就是這一法:「晝夜常念善法 ,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所以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 密教,從哪裡修起?從十善業道下手,從這裡學起。沒有十善業道 ,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十善業道經》上 我們講得很透徹,這部經經文不長,義理非常豐富。後面世尊舉例 而言,包括了整個佛法。所以它是一切佛法的根基,是《觀無量壽 佛經》上講的淨業三福的落實。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是落實在十 善業道。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十善業道,你三福頭一條都沒有;換 句話說,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不管如何用功精進,你都得不到結 果。為什麼?像樹一樣,沒有根怎麼可能有樹?根!   因此,我們讀這一節經文,一定要常常想到「舉足發步」,我 們的一言一行有沒有利益眾生這種心?有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行在 其中?要認真去反省,要認真去想一想有沒有?我們說老實話,實 在沒有。偶爾有之,什麼時候有之?在聽經的時候,現在講到了, 有;下課之後離開這個講堂,沒有了,一轉眼又是煩惱習氣作主。 不但我不能夠調伏眾生,反而被眾生降伏了,怎麼?受眾生的影響 。眾生讚歎我,我生歡喜心;眾生毀謗我,我可能生兩三天的氣。 這就是心為境轉,我們自己轉不了境界,被境界所轉。   被境界所轉的是六道凡夫,欲界天以下恆被境轉。欲界天,欲 界有六層天,夜摩天以上逐漸不為外境所動搖了。為什麼?他們修 定。到色界初禪,定功有一定的深度,不會被外境所轉。我們一點 定功都沒有,一點智慧都沒有。智慧是明理,明的什麼理?頭一個 ,人情世故。我們連這點道理也不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得 罪別人,自己不知道。有些人你得罪他,立刻就反抗,如是你知道 了。知道了,並不知道自己有過失,往往還說別人不對。有一些人 稍微有一點涵養的,你得罪了他,他不說,他表面上還是隨順你, 心裡頭生煩惱。為什麼?他是凡夫,沒有定功。你侮辱他、你傷害 他,他不生煩惱,心裡頭若無其事,那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有定 慧的人。他的忍耐有多麼大的限度,就是他有多麼深的定慧。定慧 功夫愈深,他能夠忍的幅度愈大;定功淺的人,小的侮辱他能忍, 大的就不能忍了。   《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提了一個公案,歌利王割截身體。忍 辱仙人在修行,遇到這麼一個不講理的暴君,忍辱仙人能忍,他的 定慧圓滿了。毫無理由惡心將忍辱仙人凌遲處死,忍辱仙人一絲毫 怨恨心都沒有,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我先來度你。這 個事情詳細的在《大涅槃經》裡面。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 牟尼佛的前世,他沒有成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 遇到這麼一樁事情。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得度的學生憍陳 如尊者。忍辱仙人說的話兌現了。你看看,沒有把它放在心上,若 無其事,知道這個色身空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能 忍。我們為什麼不能忍?把這個色相看作真實,不知道這個色身是 虛妄,不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如果知道色身、世界都是虛妄的, 都不是真實的,你想想看你還有什麼事情?沒事!說個忍辱都是多 餘的。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見解,就不是凡夫;凡夫沒有這個思想 ,沒有這個見解。   我們學佛,無非是超凡入聖。像袁了凡先生一樣,袁了凡先生 他的本名叫袁黃,別號叫坤儀。學佛明白了之後,他把他的號改了 ,改作「了凡」。什麼意思?了脫凡塵。意思就是現在明白了,明 白了那我的願望是超凡入聖,不再甘心做凡夫,不就這個意思嗎?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此地講的「舉足發步」。有沒有 這種念頭啟發一切眾生的正智,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他了凡, 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這還不夠,如何幫助他超凡入聖?聖,阿 羅漢、辟支佛是小聖,菩薩是大聖,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聖。我們不 能說幫他證得一個阿羅漢,不錯了,不行,幫助成菩薩還不夠,一 定要幫助他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說來我們能做得到嗎?這說 真的,如果沒有遇到淨土法門,肯定做不到。遇到淨土法門,藉著 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力量,我們能做到。我們自己能夠在這一生當 中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也能幫助別人。這是我們很幸運,我 們遇到這個法門。遇不到這個法門,說個老實話,超越六道就很困 難。為什麼?除淨土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我 們的見思煩惱能斷嗎?頭一個,我們講得最淺,實在講連見思煩惱 真正是沾個邊緣,邊緣還沒有看到,接近邊緣。自私自利你能放下 嗎?放下自私自利是斷見惑頭一條身見的邊緣,你身見還沒有斷。 斷身見才是小乘須陀洹果,你就曉得多難!   所以古大德說過,如果沒有淨土法門,今天這個世間學佛的大 眾沒有一個能得度。這個話說得不假,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但是 淨土法門,肯定得度一定要依教奉行。經教裡頭最重要的「淨業三 福」三條,我常常講最低限度頭一條要做到。第一條都做不到,那 就不必談了。第一條是修十善業道,我們千萬不能夠輕視。今天修 淨土的同修功夫何以不得力?你沒有修淨業三福,所以你念佛不能 成就。你要想真正成就,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還得要修十善業道 ,「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念佛,將來往生凡聖 同居土有分。現在時間到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明生居士王騰億 的頭像
    明生居士王騰億

    wty0975457848的部落格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