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五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八五卷)  2001/11/17  香 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8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第十句:

  【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 】

  清涼大師註解:「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也。 」這兩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可以說是真正做到究竟莊嚴道場,是我 們應當要學習的。縱然學不到,古人講得好,「心嚮往之」,這就 是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認真努力去學 習。從哪裡學起?從放下。   『蓮華光明』,「蓮華」代表清淨,出污泥而不染,意思非常 之深廣。「光明」是智慧,我們在大乘經裡面有很深的體會,沒有 智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看看世間人,遭遇許許多多障難,沒 有方法解決,真是愈想解決麻煩就愈多,這就是沒有智慧。情識是 製造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是『菩提樹下寂然不動』,我們讀這個經 ,一定要曉得佛的言語意在言外,你不要去找一棵菩提樹,坐在樹 下寂然不動,你就錯了,你就不懂佛的意思。古德有所謂「身是菩 提樹,心如明鏡臺」,這是唐朝神秀大師講的,雖然這一首偈說得 不究竟,但是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很有利益,五祖忍和尚也很讚 歎,他能夠體會得到。菩提樹在哪裡?身是菩提樹,「寂然不動」 就是示現成等正覺。這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這個意思是心不 動、身不染。身怎麼能不動?身要不動,這個身就是廢物,不起作 用,這個決定不是佛法。佛法裡面的身活活潑潑,哪裡是不動的? 因此身不動,我們曉得身是不染污。心不動、身不染污,身心都充 遍十方法界,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法身。   《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報身、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一多不二。所以要問法身在哪裡?這個色身是法身的代表,可以代 表圓滿法身,可以代表報身,也可以代表應化身;也可以說,這個 身對三身來講都不是,也可以說都是,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參究 ,這樣才真正懂得佛所說的義趣。就大經佛常常跟我們講的,雖然 說的是法身菩薩的境界,與我們依舊是有密切的關聯,從體、相、 作用,從因緣果報上來觀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一切眾生,說 實在的話,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迷悟。除 迷悟之外,實實在在看不出有什麼差別。   佛與大菩薩覺悟,六道凡夫迷惑,所以轉迷為悟,凡夫就成佛 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迷悟從哪裡轉?蓮華光明菩薩教導我 們的方法好,身心不動。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六根接觸的境界,眼 見色、耳聞聲,試問問我會不會為境界所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 起心動念,「寂然不動」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寂然不動是真心 ,寂然不動而現的身相是真色而不是妄色,是性色,《楞嚴經》上 說得很好。可是一起心、一動念,這個性色就變成色塵,就錯了, 外面境界相就生起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 從心想生」,在《華嚴》所說的「唯識所變」,你的識心起作用, 所以這個境界相就產生變化。   道場神護持道場,心是道場,身是道場。心周遍十方法界,我 們似乎可以理解,身周遍十方法界我們就很難理解了。實在講我們 這個身,真的是周遍十方法界。每一個細胞,現在科學家跟我們說 ,組成細胞是原子,組成原子是電子,組成電子的是粒子,科學將 來再進展,不知道這個粒子還能不能分。假設最小的物質現象,在 佛法裡面稱為「鄰虛塵」,就是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是虛空 了。跟虛空做鄰居,這是物質,這個物質有四種現象,稱為四大: 地、水、火、風。地是講它是物質,火大是講它有溫度,水大是講 它有濕度,風大是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我們現在來想想這 個鄰虛塵,這是我們的色身構造的基本,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這個 物質它的火大,現在科學家稱火大叫帶陽電,稱水大叫帶陰電,我 們要問問,它的電磁波會不會周遍十方?   最小的物質它是動的,既然是動,我們曉得動一定有振動,振 動一定產生波動的現象,這個波動現象會不會周遍十方?這從物理 上講,物理學家疏忽了心理。物的波動,電還是物質,無論它是陰 電、是陽電,它還是物質,它產生的波動速度並不是很大,但是它 要是隨著心的波動,它的速度就跟心波相同了。就像我們現在的聲 波,我們知道聲音波動的現象,速度並不是很快,但是這個波如果 隨著電磁波,它的速度就跟電磁波一樣快,一秒鐘能夠達到三十萬 公里。所以我們在這裡說話,我們的音聲隨著電磁波的波動,幾乎 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你去接收,都好像是同步一樣。這是什麼原因 ?因為地球的圓周不到三十萬公里,三十萬公里繞地球好多周了, 似乎就是同步接到。電磁波要跟心的波動那就簡直不能比,心的波 動,我們起心動念,剎那之間周遍虛空法界。   諸位就想想,我們這物質波動的現象,隨順著心理波動現象, 就能周遍虛空法界。所以佛在經上說,不要說太遠了,就說西方極 樂世界,佛講這個世界在哪裡?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去娑婆世 界十萬億佛國土。一個佛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換句話說,這 當中距離多遠?這當中有十萬億個佛國土,那一邊是極樂世界。我 們現在講數字之大稱為天文數字,這個比天文數字不知道要大多少 倍,沒有法子計算。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要說佛菩薩,剛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但是他生到西方極樂 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六根的能力恢復了。諸位要 曉得,這個恢復是佛本願威神加持他恢復的,不是他自己修成的, 因此叫帶業。自己修成就不叫帶業。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他們的能 力「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換句話說,他在西方極樂世界能夠看 到我們。他能看到我們,不是他到我們這裡來,也不是我們到他那 裡去,是什麼道理?他的六根能力周遍虛空法界,我們這個身體的 形狀也周遍虛空法界,這裡頭沒有障礙,他為什麼見不到!他看得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看自己都沒有看清楚,他把我們看 清楚了,道理在此地。你要問這是什麼原理?原理就是「寂然不動 」。什麼時候我們要做到寂然不動,這個能力就恢復了。我們心就 像一杯水一樣,這個水在振動,水在起波浪、不平,照的作用就失 掉了。如果這個水很靜,能寂靜,沒有污染、沒有振動,水是平的 ,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這麼 回事情。這個道理我們多想想,不難體會到。   這個修學的法門是在道場神,道場神是護法神,護一切諸佛的 正法,護一切眾生的正法。怎麼護法,從哪裡下手?蓮華光明神告 訴我們,從自己身心上下手,不是從外頭境界上。對的,一點都不 錯!我們的心正、身正,我們自自然然就會端正道場,端正我們的 生活環境,端正我們的學習環境,端正我們幫助一切眾生的環境, 都要從自己身心著手。如果我們不曉得這個意思,不知道這樣的行 法,說老實話,我們怎樣護持佛法?怎樣護持自己?怎麼能夠在這 一生當中得到成就?道場神慈悲,他教導我們。   現在我們要問:「寂然不動」我們有一點概念了,『充遍十方 』我們也沒有什麼懷疑了,從哪裡下手,能不能說具體一點?首先 我們得想想,我們的心為什麼會妄動?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講, 六道凡夫的心無明妄動,無明是什麼?無明是不明瞭宇宙人生真相 ;明瞭,他就不動了,他心就是寂靜的。不明瞭怎麼樣?胡思亂想 ,這就是無量劫來的習氣、習染。不了解事實真相,看到外面一些 色相,自己在猜想;聽到一些聲相,心裡就起分別,一定連著有執 著。所以我們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的世間,這個世間就叫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 上帝造的,也不是鬼神閻羅王造的。化生,從心想生出來的,從錯 誤的想法看法,從這裡生出來的。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這個虛幻相存不存在?不存在。所以佛跟我們說出所有一切現象 的真相,叫不生不滅。不生就是沒有,不滅就是存在,這個意思想 起來好像是矛盾,它是真相。不生是跟你講事實真相,不滅是跟你 講幻相,幻相何以不滅?幻相是你自己感覺得這個幻相存在,這個 幻相是個相續相。也就是說,真的相不生,相續相不滅。我們常常 講的「因果不空」,你真正曉得因果不空的意思,不生不滅你會體 會到一些。   因果何以不空?相續不空,相續相;轉變不空,循環不空。換 句話說,這個不滅裡頭就有相續、轉變、循環。不生不滅是一不是 二,你要是把它分開來,那你錯了,你不解如來真實義,這是跟你 說真話。明白佛陀真實教誨,佛講我們真的懂得、真的明白了,下 手處就不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永遠把分別執著斷掉了,這個時 候你就入寂然不動的境界。確確實實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眼見 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耳聞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口嘗味 ,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外面境界在不在?在,可是我們自己,跟 諸位說,你已經入了一真法界,一是真的。   眼見色,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為了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 的色相歸納為五大類,你眼看的總不出這五大類。五大類是五種色 :紅、黃、藍、白、黑,你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你沒有分別,你沒 有執著,你入了一真。眼根從色法裡頭入了一真,換句話說,你眼 睛看種種色是一個色,你去體會體會這個味道。耳聽的音聲,五音 ,用中國從前的術語來講是宮商角徵羽,這音色的高低;現在你寂 然不動之下,你聽五音是一個音,耳從音聲裡面入一真法界了。並 不是這五音合成一個音,不是的,也不是五種顏色都混合成一個, 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沒有分別執著,都一樣。舌嘗味, 味有五味,酸甜苦辣鹹,你到寂然不動的時候,五味變成一味了。 這個菜端上來的時候,鹹的好吃,苦的好吃,都一樣,都好吃,決 定沒有執著,舌根從五味裡面得到一味。   諸位要曉得,一味是真味,一個色是真色,一個音是真音,然 後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快樂,為什麼那麼歡喜,沒有一樣 不開心的。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到?凡夫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 ,我喜歡紅的,我討厭黑的,見到紅的歡喜,見到黑的厭惡,不行 !你被境界所轉,你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這很苦。你沒有得 到寂然不動,寂然不動是寂滅忍,真心現前。真心是寂然不動,妄 心是動的,妄心是生滅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妄心作主、妄心用 事,沒有一樣自在,活得好苦。所以護持道場,這個地方「道場」 是講一真法界,那是真道場。   我們如何護持眼根?我們不說眼根,換個名詞來講,見性,《 楞嚴經》上講的。我們用見性就見到色性,不著色相。色的相有紅 黃藍白黑,色的性是一個,紅黃藍白黑是一個性;宮商角徵羽是五 音,也是一個性,相有五個,五音;酸甜苦辣鹹,味的相有這五種 ,性是一個。見性不著相,聞聲性不著聲相,舌嘗味性不著味相, 這才是寂然不動。並不是說你吃東西酸甜苦辣鹹都不知道,那你舌 頭麻木了,麻木不仁,不是這個。一切味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是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吃甜的知道是甜,不 是不知道,好吃;吃酸的不是不知道酸的,好吃。酸甜苦辣鹹辨別 得清清楚楚,這是慧;如如不動、寂然不動是定。   由此可知,眼見色在色相裡頭練功修行;耳聞聲在聲相裡頭修 行;鼻嗅香,鼻在香相裡頭修行;舌嘗味,舌在味相裡頭修行。修 什麼?修寂然不動、了了分明。菩薩的德號是蓮華光明,光明是了 了分明、如如不動,修這個功夫。這個功夫修成,入了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這個境界是諸佛、法身菩薩他們受用的境界 。然後再把這個擴大,告訴諸位,六道十法界無非一真法界。華藏 、極樂在哪裡?不離當處。可惜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他見不 到,他的心被境界所轉,很可憐,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佛說「無我 」,什麼人無我?眾生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眾生自己做不 了主宰;「我」是自在的意思,眾生活得不自在。你哪裡有我?沒 有我,以為這個身是我,錯了,大錯特錯!誰把真的我找到?諸佛 如來、法身菩薩把真我找到了。所以大經裡面講,法身有我,法身 有常樂我淨四種德,叫四淨德,淨是清淨的淨,道德的德。   常、樂、我、淨,法身具足這四德。「常」是永恆不變;「樂 」是永遠離苦,世出世間一切苦他都沒有,離苦為樂;「我」是主 宰、自在,在世出世間確確實實自己作主,得大自在;「淨」是清 淨,心純淨,身純淨,境界純淨,他在餓鬼、他在地獄,那個境界 也是純淨純善,充遍十方三世,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法身具這 四種淨德,般若也具四淨德。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法身是自性 本具的德相,解脫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我們常常講圓滿的智慧是般 若,圓滿的德能是解脫,圓滿的色相是法身。法身、般若、解脫統 統具四淨德,般若裡頭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頭有常樂我淨,那個我 是真我,不是假我。   凡夫著相,不能證得,所以佛在《般若經》上勸導凡夫,「無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證得了,「真我」你 就證得。「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法性就證得 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我們真正要修,沒有別的,就是在 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 不執著、不分別。先從不執著下手,然後再提升不分別,再提升就 沒有妄想,功夫一層一層向上提升。先要學什麼樣的色相都看得慣 ,在這裡頭沒有好惡,沒有我喜歡、我討厭,在這裡頭修平等性; 耳在音聲裡面修平等性。平等跟清淨是連在一起的,《無量壽經》 的經題是清淨平等覺,只要你修到真正的清淨平等,你已經覺悟了 ,不覺是決定做不到。鼻在氣味裡面修,舌在嘗味裡面去修,《華 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練心,功夫到哪裡修?在這 些地方修。   果然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你的心就入寂然不動,寂滅忍。如 果達不到這個境界,不得已求其次,無生法忍,寂滅忍下面是無生 法忍。《仁王經》上說的無生法忍菩薩,下品的是七地,中品是八 地,上品是九地。下品的寂然不動是法雲地的菩薩,是十地,中品 是等覺,上品是如來果位,這境界高。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我們 每一個人自性裡頭本具的,非常可惜我們喪失掉了。喪失不是真的 喪失,是迷失,我們迷了自性,自性的法身、般若、解脫,圓滿的 智慧、圓滿的能力、圓滿的相好都不能夠現前。實在講,「都不能 夠現前」這個話也不是真話,為什麼?我們現在有這個身,我們也 有一點聰明智慧,我們也還有一些辦事能力,現前我們的聰明智慧 、我們的辦事能力、我們這個身相從哪裡來的?還不是自性「唯心 所現、唯識所變」嗎?不過現在我們的能力衰退不圓滿,證到如來 果地就圓滿,智慧無所不知,能力無所不能,相好具足無量無邊的 相好,真正恢復了。佛法沒有別的,是教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 、德能、相好而已,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 得」。道場神這一大段的經文,裡面的義理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道場神長行最後一句:   【妙光照曜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

  清涼大師說:「佛有無量力故,因行亦然,皆嚴具顯示。既是 道場之神,故得道場事中解脫。」這個話的意思是說,佛在果地上 的能力無量無邊,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廣大。因地是菩薩,包括我 們現在,我們現在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在我們現前,一般人常常講 到多才多藝,多才多藝就是如來果地上種種力的少分。我們迷失自 性,多分的能力不能現前,少分還現前,我們一定要利用這個少分 的能力莊嚴道場,這就用得正確,這種用法與性德就相應。所以道 場神能夠以這種修行方法契入如來境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懂得 之後你就曉得,真的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 下」,門門都能證無上道。   這種例子太多了,在倓虛法師佛七開示裡面,他講了一個故事 。他是北方人,中年出家,跟隨諦閑老法師學教,諦老看他與北方 有緣,就叫他到北方去建道場弘法,所以東北幾個道場都是他一手 建立的。在哈爾濱他建極樂寺,極樂寺落成之後,他舉辦一個傳戒 法會來紀念道場的落成,請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那個時候他做 方丈,定西老法師做當家師。香港荃灣東林念佛堂就是定西法師創 辦的,這兩位法師都到香港來,也都在香港這個地方圓寂往生,跟 香港的緣很殊勝。   他說在開戒的時候,開戒當然需要許多義工來幫忙,有一位修 無法師來找定西法師,希望在道場做義工。老和尚很歡喜,定西法 師對他比較冷淡一點,看他沒有念過書,現在人講沒有文化、土裡 土氣,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修無師說:「我發心在戒期當中 照顧生病的人。」這是很重要的工作,戒期是五十三天,受戒的這 些戒子難免不生病的,他發心照顧病患,於是就在道場住下。住了 幾天,好像還沒有開戒,他忽然向老和尚倓虛法師告假。倓虛法師 人很慈悲,人有事情當然也不好留他;定西法師的修養就不如老和 尚,定西法師就很生氣,他說:「你這個人怎麼沒有耐心、沒有恆 心,戒期只有兩個月,你要走,你也應該把戒期當中你所承擔的工 作做好,等戒期圓滿你再離開。」他告訴定西法師,他說:「我來 告假,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兩個老法師 聽了,這個不是普通事情了。就問他哪一天?修無師說大概不超過 一個星期,請常住準備兩百斤柴火,準備火化。定西法師都答應他 ,他也就回到寮房去了。到第二天他又找老和尚告假,他說:「老 和尚,我今天就走。」大家趕緊給他準備後事,在寺院後面小房子 臨時給他搭了一個鋪。他要求老和尚派幾個人幫他助念,送他一程 。當然這種事情大家都很歡喜,修無師又不生病,身體一切都非常 正常,怎麼說走就要走了?這也是很希有難遇到的一個盛會,所以 當時這個道場就有一些人去幫他助念。在助念的時候,有一位同修 就說:「修無師,你功夫是不錯,你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預知 時至。過去往生的人總是作幾首詩、作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後人做個 紀念,你也應該作一兩首詩留給我們。」修無師就說:「我是個苦 惱的僧人,沒有念過書,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但是我有一 句老實話供養大家。」他就說了一句:「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大家聽他這一句話,覺得很踏實,他講的話很有道理,說完之 後他就坐化了。   我說這一段故事,這段故事在香港老同修一定都知道,倓老法 師常講,用修無師來勉勵我們大家。修無師一生在道場做粗工,粗 重的活他幹,從來沒有怨言,見到任何人都笑瞇瞇的,都很有禮貌 ,任勞任怨。他用什麼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因為他不認識 字,他也沒有辦法看經,除了在寺院裡面做這些粗重工作之外,就 是一句「阿彌陀佛」,他居然就念成功了。真的是一心專念,不雜 妄想,走的時候這樣的殊勝,這就是『如來種種力』,在道場裡面 顯示的解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是一個做粗活的, 生活非常清苦,知道世間苦,發心出家。出家就學這麼一句佛號, 老實念佛,他真正是個老實人,說的話都很老實,「能說不能行, 不是真智慧」。   我們讀到此地,在道場裡面幹活,我們今天講是義工,為大眾 服務沒有代價,不拿工資,做得那麼認真、做得那麼歡喜,真的是 分別執著做斷了;他這個不是坐禪那個「坐」,工作裡面把妄想分 別執著都打掉了。我們在前面所講的,眼在色塵裡面做斷了,耳在 聲塵裡面做斷了,舌在味塵裡面做斷了,所以常生歡喜心。無論是 什麼人、是什麼事,只要叫他,他沒有不是歡歡喜喜、盡心盡力來 給你服務,絕對沒有懈怠懶惰。工作認真,每個人都歡喜他,這是 我們應當要效法的;也為我們顯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真 正懂得莊嚴道場。他往生之後,諦閑老和尚才到極樂寺,聽說這個 事情,諦老就看看他坐化的地方,非常讚歎,這是出家人的好榜樣 。我們從這裡頭細心去體會,應該怎樣護持道場,怎樣護持正法, 怎樣幫助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回頭是岸,這就明白了。長行我們 就介紹到此地,再看下面的偈頌:   【爾時淨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 言。】   這一段文字是說偈儀,每一段裡面都一樣。我們念得很多,可 是意思很深,世尊不斷的重複,我們要懂得他重複的真正意思。那 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才加強多說,希望我們有很深的印象,時時 刻刻記住「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特別是禮敬,普賢菩薩教我們 把這一條列在第一,「禮敬諸佛」。說偈這是稱讚如來,這是應當 要學習的,必須要學習的。

第一首:   【我念如來往昔時,於無量劫所修行,諸佛出興咸供養,故獲 如空大功德。】

  道場神第一尊,這是總的代表,後面說了十位是別說。總說, 他所修學的是「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他從這裡修行證 果的,所以讚頌裡面跟他的修學相應,我們讀了要知道怎樣去學習 。第一句我們要認識,一切諸佛如來在沒有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 他怎麼成佛的?因為護法而成就的。護法最重要的就是修供養,財 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永無間斷的供養,要發這樣的長遠心。 這裡頭最重要的供養是「如教修行供養」,佛怎麼樣教,我應該怎 麼樣去做,用我的心、用我的身、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才藝供養諸 佛如來。   諸佛如來在哪裡?你一定要曉得,一切眾生就是諸佛如來。供 養,用現代話就是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不接受 報酬的服務,而且用的是恭敬心、真誠心,盡心盡力,這種服務就 稱為供養。服務裡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這 個服務到家了,這個服務裡面充滿了圓滿的智慧,教化眾生。你的 智慧、德能、相好從哪裡表現?從你服務形象上表現出來。從哪裡 做起?佛法裡頭常講的,這一段裡頭也非常重視,就是契機。我們 看看現代社會一般大眾,哪些觀念是錯誤的?哪些言語是錯誤的? 哪些行為是錯誤的?那我們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做出一個好樣子。 譬如,這些大眾對人對事對物傲慢無禮,那我應該怎麼作法?我對 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恭敬有禮。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我供養 這些大眾,希望大眾看到我這個供養、接觸到我這個供養,他心裡 有所領悟,這個供養他就接到、就得到。所以這種布施供養不是送 禮給人,我們今天講送人財寶、送人法寶,不是這個,自己要做出 樣子給人看,真供養!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要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榜 樣,這不就成佛了嗎?說實在話,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是九法界眾 生最好的榜樣。佛用這個方法來教導我們,真的是幫助我們快快成 佛。   社會上有不少年輕人,追求財富,追求智慧,追求才藝能力, 這是人所必然的,無可厚非。應該怎麼求法?妄想分別執著求不到 。真實智慧,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這些是大學問、大問題 ,自古至今多少人在研究、在追求,一直到今天也有不少學說出現 ,但是沒有一種學說是令一切大眾心服口服,這是什麼原因?沒有 找到真理。一切事物真正的道理沒找到,所發現的可以說是相似的 真理,不是真實的,所以信的人不多,不能接受的人不少。他們的 願望值得讚歎,他們的精神、努力也值得我們讚歎,他錯在什麼地 方,為什麼找不到事實真相?錯在方法上用錯了。   這個道理只有佛經講得透徹,佛是個過來人,我們今天講哲學 家,佛是大哲學家;你講他是教育家,他也是個大教育家。實在講 他什麼都不是,也什麼都是,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他心地清淨, 一念不生。不單是坐在那個地方一念不生,他替我們辦事的時候、 跟我們上課的時候,講經說法就是跟大家上課,還是一念不生,這 個我們很難懂。說他老人家靜坐的時候一念不生,睡覺的時候一念 不生,我們比較容易領會,說他辦事、說他在上課為大家解答問題 的時候也是一念不生,我們就難懂了。確確實實一念不生,為什麼 ?如果生一個妄念,有念皆妄,為什麼?「真心離念」,真心裡頭 沒有念,所以起念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   於是我們把這個根搞清楚、搞明白了,世間所有這些科學家、 哲學家他們都有念;換句話說,他們都有分別、都有執著,所以不 能找到宇宙萬有的真相。佛何以能找到?佛離念,佛沒有念,到離 念的時候,這個事實真相就擺在面前。所以佛說什麼人離妄想分別 執著,什麼人就明白了,你就得到了,在佛法裡面這叫證果,這叫 得道。你怎麼得到的?你得到的是什麼東西?大乘經上常說「圓滿 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說你無所得?一切都是自性本具的,沒 有一法是從外頭來的。你的智慧是你自性本具的,絕對不是從外頭 得來的;你的才藝、你的能力,萬德萬能,也是你自性本具的;無 量的相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是自性本具的,也不是從 外面得來的,所以你統統證得現前,實在講無所得。這是如來果地 上的境界,是真實的受用,我們學佛目標就鎖定在這裡,我們希求 我們也能證得大圓滿。   『我念如來往昔時』,這個話雖然是淨莊嚴幢神所說的,他代 表我們;『於無量劫所修行』,前面第一句講時間,「往昔」是講 時間,第二句是講空間處所,「無量劫所」、處所,用最簡單的話 說,上一句是一切時,下一句是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處沒有間斷過 。修行,修的什麼行?『諸佛出興咸供養』,這裡頭「諸佛」兩個 字有講究,諸佛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三世一切佛, 這句話裡面把我們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其中,我們是什麼佛?未來佛 。大乘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你 有佛性,你怎麼會不成佛?現在你迷惑顛倒,你總有覺悟的一天。 或者是在來生,或者在後世,無量劫之後也是後世。你本來是佛, 你迷惑顛倒,總有一天你會回頭,所以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一切眾 生出現在世間,也是諸佛出現在世間,因此行菩薩道的人「咸供養 」,這個「咸」,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統統供養。這裡頭決定沒有分 別、沒有執著,用真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供養一切眾生,對一切 眾生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過去那些諸佛如來是這樣修的,『故獲如空大功德』,他們成 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沒有法子形容,用虛空來形容,他們修成的功 德像虛空那麼樣大。「空」還有很深的意思,不著相。與清淨心相 應,與真誠心相應,與正覺心相應,「如空」,這就是功德。如果 你為大眾服務,修一切法都是為眾生的,這就是供養。我修這一切 法,我希望有回報,那就不空了。世間人希求的,我希望得智慧、 我希望得財富、我希望得相好,只要你有絲毫希求,你就著有,那 就不空。著有,跟諸位說,能不能得到?能得到,那不叫做功德, 叫福德,這個句子要改一改,「故獲如有大福德」,著相就變成福 德了。福德不能離開三界六道,大福德到哪裡去受報?去做天王, 我們佛經裡面常講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那個福報我們人間 不能比,他去享這個大福德去了。   因此我們必須要記住,為一切眾生服務,絕不希求絲毫的果報 ,你這是圓滿功德。功德裡面必定包括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 這個道理要懂。福德跟功德的修學,在相上來講似乎沒有兩樣,不 同的是用心不一樣。福德是有心、有求,功德是無求,沒有希求的 念頭,差別在此地。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不要攀緣,隨緣就圓滿 了。攀緣是什麼?攀緣你就有心,就有妄心夾雜在裡頭。隨緣的境 界也很廣,義理也很深,譬如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時代,在這個時 代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服務?用什麼方法來服務?就我們眼前環 境、能力能夠做到的。我今天為一切眾生服務,是在攝影棚裡面介 紹《大方廣佛華嚴經》。你們諸位同學想想,這就是知道機緣,了 解這一個時代一切眾生迫切需要,而他們自己疏忽了,我們為他們 提供,以這個來供養。   不但我們每天讀誦、研究、討論,更重要的是自己如教修行, 天天在學習,一天都不放鬆。日久天長,不知不覺就入了這個境界 ,這就是祖師大德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放棄自己妄想 分別執著,完全隨順經論的教誨,經論教誨就是諸佛菩薩的教導, 我們跟他學,向他學習,假以時日當然就有成就。縱然過去生中我 們的善根福德差一點,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補足,那就是勇猛精進可 以補足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之不足;抓住機會,彌補這一生當中因緣 之不足,只要這三個條件具足,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彌陀經》上 那是講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同樣道理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入佛境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脫離六 道三界、脫離十法界。   總而言之一句話,學佛無論是大乘,無論是小乘,無論修學哪 一種宗派、哪一種法門,這三個基本條件一定要具足。「善根」說 得清楚明白一點,能信能解是善根。我相信,不疑惑,我要跟佛學 ,依法不依人。天人來了、天神來了、鬼神來了,示現許許多多神 通感應,我要不要跟他學?我若跟他學,錯了!你跟他學,他是天 人,你就是學天道;他是鬼神,那你學鬼道。我要跟佛學,我學佛 道,我學菩薩道。天龍鬼神裡頭有不少也是在修佛道、修菩薩道, 值得我們尊敬,激發我們的信心。佛道殊勝,我們今天明白了,天 龍鬼神他們也搞清楚、也搞明白了,他們修學有成就,我們不可以 落在他們後面。   這首偈的大意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 隨時隨處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裡頭最重要的,無論有形或者是 無形,都是要提醒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 妄想分別執著回頭,從隨順煩惱習氣回頭,總依佛陀教誨,這就對 了。這個供養是真實供養,這是真實的護持,護持諸佛如來正法, 護持一切眾生正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明生居士王騰億 的頭像
    明生居士王騰億

    wty0975457848的部落格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