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養生 小暑物語
一般陽曆的七月六日至八日是每年小暑入節之時,即農曆的六月上旬,今年2015乙未年是在陽曆七月七日酉時傍晚十六點十二分開始,因受去年閏月影響,所以今年的小暑是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斗指未為小暑,這時天氣已熱,但尚未達極點,故名也,這時與夏至相比,白天已經開始變短了,但是氣溫卻一直升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雖然已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但依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收支情況,依然是收大於支/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北半球的溫度還會繼續上升,而不會隨日照時間的縮短而馬上改變,雖然從天文學上說,小暑時北半球的光照時間已經縮短,但是真正炎熱的夏天還沒有到,於是就被稱為小暑,並且民諺也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蔭,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攝氏三十度,(甚至接近三十六`七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並有暴風大雨來臨,所以這一時期,雨量一般來說是相當充沛的,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
意思是指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
小暑三候:
一候溫風至,其實這時節的溫度已經很高,所以這時的風已經是熱風了,尤其是近百年來由於氣候不斷暖化,還會經常出現乾熱風,所以從氣象學的觀點來看,此候已入伏,應該是熱風至才符合實際情況/
二候蟋蟀居壁,蟋蟀在地面上已經覺得很熱,於是跑到屋簷下或樹蔭處乘涼了/
三候鷹如鷙,鷙指凶猛的鳥,這時節鷹等猛禽哺育出的幼鳥飛出巢穴,開始捕食了/
這個時節雖然說天氣炎熱,但是出遊的人還是很多,現代是學生放暑假,父母有空就陪著子女出遊/在清朝時,皇帝就在中國遼寧省的承德建造了避暑山莊,顧名思義就是在夏季時避暑的場所/
所以在夏季北方的人們,也會選擇海南或是空氣涼爽的地方避暑,同時也能放鬆一下心情,尤其是處在現代工商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能夠使自己緊張的心情放鬆一下,對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小暑時節溫轉平
熱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此時人們應減少外出機會以避暑氣,民間素有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伏天的習慣,在盛行的飲食習慣上,與夏至前隨意溫補以養陽的狀況相比,進入小暑後,應謹慎溫補/因為進入小暑,空氣已經明顯由氣盛轉為氣緩,如果繼續進補溫性`熱性食物,就會導致體內陽氣積聚過多,從而引發內熱/
做好小暑時節的養生,飲食上採用平補的方法,即溫補去寒,陰補降熱,根據人體此時出現上熱下寒,外熱內寒的狀況,所以溫補應在凌晨,滋陰宜在午後,凌晨溫補入內,黃昏滋陰安外,從而可以使人上下相交,裡外相濟,不寒不熱,情志平和/
以熱抗熱保健康
夏天,渾身大汗淋漓,許多人貪涼心切,以冷水沖涼或洗腳,吃冷飲等都成了最常見的做法/然而,這種以冷抗熱的方法並不能真正涼快,甚至還可能致病/以熱抗熱才是更正確的養生方法/
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幹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的節奏/
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身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奏的方式/
熱水洗腳:腳的脂肪層較薄,保溫性差,極易受涼,若夏天經常用涼水沖腳,可能會使腳受涼遇寒,引起各種疾病,熱水洗腳雖然當下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帶來涼意和舒適感/
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熱茶反而更容易解渴/喝熱茶可刺激毛細血管舒張,讓體溫明顯降低,是簡便易行的良方/
另外加強耐熱訓練,提高體溫調節功能,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還可有效防止中暑和其他熱症發生/
陽氣過旺的表現-----陽厥病
進入小暑,此時的空氣已經明顯由氣盛轉為氣緩,如果繼續進補溫性`熱性食物,就會導致體內陽氣積聚過多,從而引發內熱,導致陽厥病的發生/
陽厥病的症狀
1`無緣無故的大怒是陽厥病的外在表現/
2`強烈刺激導致體內陽氣逆亂,氣鬱積於體內而不能發洩/
3`正常的經脈突然劇烈跳動,是陽厥病發生的前奏/
寒熱的產生
寒邪在外,使諸經脈收縮,陽氣虛弱不能運至體表,體內陽氣不能外散,衛氣不暢,使肌膚腠理閉塞`汗孔不通,這是陽盛外熱/
寒邪之氣獨留於體表,水穀之氣衰弱不能正常運送到上焦,造成胃氣鬱結而生熱,熱氣充滿於胸內,過度勞累使脾胃受損,人體代謝物不能從下部排出,這是陰虛內熱/
陰氣盛而上逆,陰氣蓄積於胸中,而不能外洩,陽氣由於耗損而減少,這是陰盛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