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六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八六卷)  2001/11/17  香 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86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偈頌第二首:

  【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 善逝心欣慶。】

  這是須彌寶光道場神他的讚頌,他的報告。他所修學的法門是 「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我們在讚頌裡面聽到他的報告 ,與他所修學的法門一對比,意思格外的清楚。護持道場總離不開 服務,服務的項目雖然眾多,但是服務的宗旨決定是不變的,只有 一個宗旨、一個目標,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因此以道場 神的身分護持正法,念念都不離開這個宗旨。要怎樣做才能夠達到 這個效果?總的來說,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學習道場神 的同修們要常存如是心,念念當中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樣子; 換句話,說我們的樣子不好、形象不好,不但是沒有修學道場神的 法門,反過來看,麻煩就大了,你不是護持道場,你是破壞道場。   怎麼說破壞道場?破壞佛法的形象,甚至於天天都在破壞,時 時刻刻都在破壞,自己不知道。造作地獄的罪業自己決定不知道, 如果自己知道,我相信不肯幹這個事情。在家的同修修三皈、五戒 、十善,行門的大根大本,如何從我自己日常生活形象當中表現出 來,為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這裡頭具足智慧、善巧方便。出家的同 修你真正要想學道場神,我們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沙彌律儀》。 這些基本的修學科目,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裡面 為我們開示的,淨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 儀」。《沙彌律儀》在家同修可以學習。佛門的戒律,只有比丘戒 、比丘尼戒,如果不是出家身分,佛是不許可我們看的,我們就不 要看;沙彌戒、菩薩戒,在家人可以看、可以學的。出家人受菩薩 戒都是受梵網菩薩戒,在家人也可以受。「不犯威儀」就是指的沙 彌戒裡面的二十四門威儀,如果我們不讀,根本就不曉得,犯了有 沒有罪?犯了有罪。「我沒有念過,我沒有讀過」,那誰叫你受沙 彌戒?你出家受三壇大戒,頭一壇你就受了沙彌戒,比丘戒、菩薩 戒能不能受持、能不能做到還在其次,像蓋大樓一樣,蓋三層樓首 先要蓋第一層,第一層蓋好了,才能蓋第二層,你就想一想這「沙 彌律儀」是多麼重要!   我們為了在家同學學習方便起見,淨宗學會成立,特別為同學 們編了一個小冊子《修行守則》,我們這個小冊子的題名是《淨宗 同學修行守則》。最早這裡面的內容,除了我們淨宗提出修行五個 科目之外,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第二個科目「六 和敬」,第三個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菩薩六波 羅蜜」,第五個科目是「普賢十大願王」,這好記。怎樣落實三福 ?所以我們就特別節錄《沙彌律儀增註》,將這部書裡頭最重要的 、要緊的修學方法節錄下來,附在這五個科目,一起印成一個小冊 子,這是我們最初流通的。印成小本冊子,大家攜帶方便,這是屬 於行經。   佛家的經典分為四類,有教經、有理經、有行經、有果經,分 為教、理、行、果,這是屬於修行的,一定要做的。這是往年我們 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編的,以後講解《大乘無量壽經》,我們將 《無量壽經》裡頭最重要的教訓,必須要做到的,在這部經裡面我 們節錄六十二條,這個實在講不能再少了。在那個時候正好我們將 《大寶積經》裡面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在美國、在台灣前 後我們講過三遍,所以在這部經裡面節錄四十四條,合起來一百零 六條,這是我們第二次編的《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二次編輯的 是以第一次做為基礎,第一次編的我們沒有辦法落實、沒有辦法做 到,第二次編的那就很難了。   前面跟同修們說過修無師的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常講,能說不能行,不能往生淨土,所以念佛 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們,一萬個念佛人,真 正能得生淨土的只有二、三人而已,萬分之二、三,我們是不是在 萬分之二、三之內?為什麼?不能行。我們想想有道理,李炳老講 的話有道理,修無師講的話有道理。為什麼不能行?沒覺悟,天天 在讀誦,天天在聽經,沒覺悟。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為我們說法四十 九年,有聽眾聽了四十九年的,四十九年聽下來覺悟了,都有成就 ;還有聽了四十九年還不覺悟的,大有人在!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 清楚、都要明瞭。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無論在哪個地方、在 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重視人權。提倡人權,老師不能管學生, 父母不能管兒女。我往年住在美國,父母責備子女,有的時候輕輕 的打幾下,這個小孩就在門口哭,鄰居就來問小朋友:「你需不需 要我幫助你?」什麼幫助?帶他到警察局去告父母虐待他。父母要 受處分,誰還敢管?於是在這種社會、這種情況之下,完全靠自覺 ,你自己不覺悟,你自己不回頭,別人不敢說,勸你那是真正關心 你。但是古聖先賢教訓說得好,勸人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不聽、不 接受,決定以後不能再說,再說什麼?變成冤家對頭。   所以我們往年追隨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台中開了一個小班,經 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學生自願報名參加的。他來報名,直 接向老師報名,李老師就告訴他:「你想參加這個班,如果你不對 ,老師會罵你,甚至於會打你,你能不能接受?」你說能接受,可 以!所以他沒有其他的資格限制,也沒有年齡限制,就這麼一個條 件,打罵你能不能受得了?所以對於真正好的學生,也就是真正想 學,能夠接受老師罵他打他。我們看到老師常常罵這個人、常常打 這個人,那個人學的東西最多;雖然答應老師這個條件,老師一罵 的時候臉就紅了,這個態度就不一樣,老師看出來,以後再不會罵 他一句。那他只有像旁聽生一樣隨堂上課,輪到你練習講的時候也 都隨你,老師不過問。但是這種學生少,一、二人而已,大多數都 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這是四十年前的事情,李老師辦這個班也只 辦兩年,一屆,沒有辦第二屆,為什麼?沒有學生,到哪裡去找學 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所以今天的社會,我們在外國住的時間很長,遇到許多同修常 常來訴苦,兒女不聽管教,學生不聽管教,太多太多了!甚至於悖 逆。我初次到新加坡,演培法師告訴我:好啊!我向他請教,我說 :你老人家在新加坡這麼多年,高足的弟子有幾位?他告訴我,「 現在沒有師徒」,我聽了這個話愣了一下,「現在只有朋友」;我 明白了,你給他剃度,大家在一起共修,能夠彼此看作朋友,不錯 了。你不能看他是徒弟,「我是師父」,你要有這個念頭,不是他 錯,是你錯了。這個話對的,這才真正叫了解現實的社會,處事待 人接物自然就契機了。對於徒弟、對於學生都能夠禮讓,不敢看作 學生,不敢看作徒弟。看作朋友,一定要尊重,一定要忍讓。   佛門的倫理也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倫理是道,佛門的倫理就是 佛道,佛道不存在了,我們學佛怎麼會沒有障礙?佛道不存在了, 我們自己要認識,自己要明白,自己要回歸到道上,我不走歧途, 我回歸到道路上,我有成就。老師把我看作朋友,我一定尊他為老 師,我在台中十年,我是這麼作法。李老師謙虛,勸我依印光法師 為老師,他是印光法師的學生,教我也師事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 在了,怎麼學法?《文鈔》在,每天讀誦、思惟、觀察、依教奉行 ,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他不認為我是他的學生,謙虛!真正是明 理,自卑而尊人。他以這個態度對我,我們不敢以這個態度對他, 我們決定是尊師重道,向他老人家學習,才能有今天這一點成就。 如果不是認真努力向他學習,我們怎麼可能有成就?他的起心動念 、一舉一動都給我們做出榜樣,讓我們見到、聽到、接觸到,永遠 不會忘記。他真正能夠把自己的習氣、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完全遵 循佛陀教誨。這一切一切都是這裡講的無盡的布施,對我們學習的 後輩,這是真正的布施供養。佛如是,這些祖師大德們無一不如是 。   『無量剎土微塵等』,這一句是形容上面的『無盡』。佛菩薩 、善知識布施的心等虛空法界,事雖然達不到,心達到了,心是圓 滿的。在大乘教義裡面講,心圓滿,你的事就圓滿,也是等虛空法 界。哪些人得到利益?佛家常講有緣之人,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的 人看到、領會到,向你學習;無緣之人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一個種子 ,現在不能起現行,也就是現前不能得受用,這是金剛種子。什麼 時候得受用?什麼時候你成就?哪一天你真的回頭,你真正肯放下 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的教誨,你成功了,你就有緣了。   經天天要讀,如果有機會聽講,天天要聽,一堂課都不能夠捨 棄,這是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如果自己要想成就,那你一定要懂 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搞太多了,諺語常講「貪多嚼不爛」 ,對我們修學沒有好處。我過去曾經勸不少同學們,「四弘誓願」 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學兩個,前面兩條。「眾生無邊誓願度」,要 發這個大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要認真努力去幹。至於「法門 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條到極樂世界再辦;沒 有到極樂世界,我們暫時放在那邊。我們只做前面兩句,前面兩願 我們做到了,肯定得生淨土。見了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再學無量法 門。一門深入才能真正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取淨土第一個條件 。取到淨土之後,再廣學多聞,這個穩當,靠得住。現在如果搞廣 學多聞,我們的心力分散掉了;換句話說,淨土這個法門當面錯過 ,那個損失沒有法子計算,這個道理要懂。   修學經教,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修學的是哪個宗派, 決定取淨土,你才不至於空過。往生淨土的利益太大太大了,頭一 個利益是無量壽,你有無量的壽命,你才能夠完成廣學多聞。在我 們這個世間壽命有限,大部經論一部都不能完成,何況其餘!你要 學個十種、二十種、三十種,你所得的是佛法的皮毛常識,一門都 沒有辦法通達。講到佛學常識你門門都通,所謂是門門通門門鬆, 門門都不得力,你虧就吃大了。還不如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 ,人家什麼都不懂,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就念到極樂世界 ,就親近阿彌陀佛。不生病,預知時至,幾個人能比得上?念佛往 生這一種瑞相太多太多了。   諦老還有一個徒弟,這個故事好像《影塵回憶錄》裡頭有記載 。他有個鍋漏匠的徒弟,念佛念了三年,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站 著走的。那個時候諦閑法師還沒有出名,在觀宗寺裡頭做知客,這 個徒弟往生是在鄉下一個小廟,站著走的。信徒到觀宗寺去報信, 請諦老去給他處理後事,一個往返三天,諦閑法師到那裡去看他, 他還站那裡站了三天。諦老非常讚歎:「你出家沒有白出家,你真 的成就了。天下講經的法師比不上你,寺院叢林的住持方丈也比不 上你。」哪一個人能夠走了之後還站三天等老和尚給他辦後事?這 都是近代的,距離我們並不太遠。   我們看看人家,回頭再想想自己,我們還要浪費心機搞這些經 教,恐怕耽誤了往生。不能往生,決定搞輪迴,為什麼?你見思煩 惱不能斷,你就出不了三界,這個很現實。出不了三界,你的果報 在哪裡?如果你五戒十善、沙彌律儀統統能夠做到,你不失人身, 你來生會得人天福報。如果這些東西你做不到,五戒十善你都守不 住,你都不及格,你來生肯定是三途。那就真的應驗佛門一句話: 「地獄門前僧道多」。你為什麼會墮地獄?你破壞佛教形象,破壞 佛教形象的罪跟破和合僧是一樣的。我們出家走到外面,就代表佛 教的形象,外面人看到我們生歡喜心,這就是李老師常講的,我們 替佛貼金,佛有面子。如果我們做得不如法,走到外面,人家嫌棄 我們,我們就丟佛的面子,我們讓人家接觸之後對佛教失掉信心, 甚至於毀謗佛教。你想想看,這個罪跟破和合僧有什麼兩樣?不但 不能護持佛法,反而敗壞了佛法。佛法的興衰、佛法的護持,都在 我們一念覺迷。如果我們迷而不覺,我們所幹的決定是破壞佛法的 ,是破和合僧的。真正覺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常常記住經典的 教訓,不敢違背,這是真佛弟子。念念想著「依教奉行」,萬萬不 可以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地方講的都是總綱領、總原則,細行 太多、太繁瑣,自己要能夠想得到。   『須彌光照菩提神』,他懂得;『憶念善逝心欣慶』,「善逝 」是佛的十種德號當中之一,佛的十號他為什麼不用別的佛號要用 「善逝」?總有意思在。他為什麼不用如來?為什麼不用世尊?為 什麼不用佛?在這裡用「善逝」,都有用意的,跟前面一首偈「故 獲如空大功德」,你們想想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修學一切善法, 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不能著相,善逝是不著相。內不著相,外面大 慈大悲廣度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照顧得無微不至是「善」;內 裡頭痕跡都不染是「逝」。內裡面有執著就錯了。善逝成就無量功 德。如果只有逝沒有善,消極。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不幫助眾 生,眾生事情與我不相干,有逝沒有善,有體沒有作用。體用一如 ,體用不二,所以佛法是積極行善,心地一塵不染。世間人行善都 要講求報酬,要有好處他才做,沒有好處他就不做了。佛法不求報 酬而積極在做,做得比世間人還要認真、還要圓滿,這是什麼力量 ?覺悟的力量。為什麼?覺悟之後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 一體,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為諸佛如來服務,就是為自己性德服 務,為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脫服務。這個比那個利害,力量不知 道要大多少倍,世法裡頭所有動力都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善逝意 思很深。

第三首偈: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 見此生歡喜。】

  雷音幢相道場神,這是他的讚頌、他的報告,前面我們看到他 所修學的法門是「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醒著 為眾生說法,夢中也為眾生說法,這個弘法周遍一切時、周遍一切 處,我們看他這個偈頌,要發心學習。   『如來色相無有窮』,「色相」用現代的話來講,形象,在一 切時在一切處,我們不能不重視自己的形象。說法要懂得觀機,也 就是說大的時代。古時候的社會是封閉的,因為交通不方便,資訊 通訊不發達,古時候沒有郵局,書信往來一定是有親戚朋友到那一 方,寫一封信託他帶去,相當不方便。從前交通工具是馬車、帆船 ,這是快捷的交通工具,富貴人家才能享受,一般平民走路,交通 工具就是步行。過去在抗戰期間,我們跟日本人打仗這個八年,八 年我走遍江南十個省,怎麼走的?走路走的,步行,一天最多走一 百二十里,現在六十公里,最少的六十里、三十公里。通常一個星 期走五天,休息兩天,每天都在走路,行李自己要背在身上。我們 那個時候作學生的時代,自己的換洗衣服,自己讀的這些書本,還 有一個被子,還有一個蚊帳,這不能少的,每天背著這個背包行李 走路,平均大多數的時候是走八十里到一百里,走了十個省。因此 社會是閉塞的,確確實實有不少人生長在農村裡面,一生連縣城都 沒有去過,真正是老死不相往來,他的生活空間很小。生活空間小 ,你就曉得心量就小,思想是保守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在那個環 境裡面,弘揚佛法什麼最適合?小乘,小乘是保守的,會被大眾尊 敬。   今天社會不一樣了,大家眼界大開,為什麼?世界各國他都去 遊覽一下,觀光旅遊,大開眼界,心量拓開了。現在講小乘、講保 守的,人家聽了搖頭沒有興趣。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末法時 期弘法利生要用大乘,為什麼?大乘是開放的,大乘確實民主自由 開放,這是大的環境,我們曉得哪一種契機。但是大環境裡頭也有 特殊情形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也有很保守的,在從前那種封閉社 會裡也有心量很大的,都要認識清楚,然後講經說法才會契機,才 能夠收到好的效果。   道場神偈頌第三首: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 見此生歡喜。】   這首偈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可是意猶未盡。前面講到說法要 觀機,觀機確實是大學問,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要觀時、要觀處 、要觀人。人、時、處常常在變化,同樣是一個人,年輕跟年老對 於許許多多的問題看法不相同;在工作的時代跟退休的時代,心理 和生理的狀況也不相同,所以真正做到契機契理,絕對不是一個簡 單事情。   『乃至夢中常示現』,清醒的時候他不能覺悟,可以在夢中示 現。這個例子有,中國傳奇小說「黃粱夢」,這是一個道士教化一 個秀才,都是用夢中示現,讓他覺悟,讓他捨棄紅塵,發心去修道 。以這種方法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可以說常常有,但是 有能覺悟的,有依舊不覺悟的,認為什麼?「這是夢,夢是假的, 哪能當真?」一笑了之。但是它有沒有效果?一樣有效果,為什麼 ?夢中這些事也落在阿賴耶識,真的是一歷識心,永為道種。夢中 示現,我們普通人做不到,那得有相當功夫的人他能做到,在一般 講相當功夫大概總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這樣功力的人可 以。在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當中,相似即佛有這種能力;觀 行即佛那要高段的,觀行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大概有這個能力 。天人有這個能力,鬼神也有託夢給人的。這些事情古今中外我們 常常聽到,在筆記小說裡頭我們也看得很多。   『變化周流一切剎』,我們要學,我們怎麼學法?善巧方便。 在哪一種場合,面對著是哪一種根性的眾生,我們知道,我們應當 用什麼樣的方式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歡喜接受,慢慢的幫助他親 近聖賢的教學。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因為大家都把聖賢教誨遺忘掉 了,迷於現代科技。聖賢的教誨確實有益於我們身心的健康,有益 於家庭的和睦,有益於社會的安定,有益於世界和平。這些果報都 是一切大眾所希求的,找不到方法,不知道方法在聖賢教誨之中。 我們以什麼樣的善巧方便突破他的疑障、他的疑惑障礙,能夠讓他 歡喜接受,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他對於聖教生起信心,再幫助他深入 聖賢教誨,我們希求的安和樂利的社會就能夠實現。特別是這部《 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的豐富,真的包含了現在世間多元文化, 很值得我們深入的一個學科,『雷幢見此生歡喜』。

第四首:   【昔行捨行無量劫,能捨難捨眼如海,如是捨行為眾生,此妙 眼神能悟悅。】

  雨華妙眼道場神他所修的法門是「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 ,他修的這個法門是修布施。凡是道場神決定離不開布施,無論修 學哪個法門,都會跟布施波羅蜜連在一起,就是現在所講的服務。 『昔行』,過去生中,如果就現實來講,我們過去多年沒有學佛不 懂得,學佛之後就學布施、學放下,修『捨行』。我們也學了很多 年,在修這麼多年當中,有沒有心得?有沒有覺悟?有沒有深受真 實利益?你的布施、放下,如果與佛菩薩教誨相應,你一定深受利 益。利益最明顯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最明顯的。我們要常常 反省檢點,如果確實發現自己智慧增長,過去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 看得不很清楚,現在一接觸就清楚、就明瞭,這是我們修行效果成 績現前了。如果修了很久,沒有這個績效,那不能不檢討,我在修 學過程當中一定有錯誤,不是理論上的錯誤,一定是方法上錯誤, 否則的話不能沒有效果。這個效果我們從迷悟上來說,煩惱是迷, 煩惱輕了智慧增長,苦這種感受少了,樂多了,離苦得樂。諺語常 講「心安理得」,理搞清楚明白,心就安,心安就樂、就自在;理 路要搞不清楚、搞不明白,決定是疑惑,惑是迷惑,對於一切事物 懷疑迷惑,你怎麼會不做錯事?你怎麼會不造業?你造業哪裡有樂 的果報?道理就在此地。   要常常檢點,常常發現自己確實有進步,你就多想想,去年跟 今年,上半年跟下半年,上個月跟這個月,這個要常常想,在這裡 檢驗自己修行的成果。這是從內在的反省檢驗。從外面也很重要, 不能把外面疏忽,外面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比從前真誠?是 不是比以前慈悲?是不是真正能夠關懷別人、幫助別人?特別是跟 一切人事物接觸的時候,懂不懂尊重?懂不懂敬愛?清淨心有沒有 ?平等心有沒有?再看別人對我們的回報,我們雖然不希求回報, 因為這裡能看到成果。我們以愛心對人,別人以愛心對我;我尊重 別人,別人尊重我,從這個地方都是檢驗自己修行成果。如果成果 不佳,那我們就要反省,我決定有錯誤,我以善心對人,為什麼別 人還埋怨我?我要自己認真檢點反省,改過自新。果報跟因行是相 應的,我們的信心當然就更具足,我們做得沒錯,果報確實能收到 。可是也有一類業障深重的眾生剛強難化,我們對他怎麼好,他還 是懷疑,他還是有成見。不要緊,慢慢來,假以時日總有一天生起 感化的效果,決不是一時,也絕不是短時。我們想到古代舜王那樣 的真誠,感化他的家人還要三年,不是三天三個月就收到效果,這 才叫真正慈悲,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如果我們沒有 舜王這種耐心,沒有舜王這種行持,我們菩薩道就難行了。常常要 檢點,從自己心行上下手。   『能捨難捨眼如海』,菩薩的德號是「雨華妙眼」,這是舉一 個例子,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器官裡頭最重要的是眼睛,沒有耳朵 還好,沒有眼睛實在是太不方便,寸步難行。所以沒有一個有情眾 生不愛惜自己的眼睛,捨眼是最難的。如果有人問我們頭部的器官 他需要,你想想看,你願意給什麼?給個耳朵、給個鼻子,你總不 會一開口頭一個給眼睛,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眼睛 當作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最寶貴的。眼能捨,我們身上器官還有哪 個不能捨?難捨能捨,這是做一個比喻,這個難捨。   「如海」,那就更難了,捨的次數多,不是一次兩次。實實在 在講,菩薩這種教導,是成就我們自己的。早年章嘉大師教我入佛 門的方法,這是我學佛第一個親近的出家人,也是真正善知識。我 知道佛法殊勝,我知道佛法好,也是很急,怎樣能夠讓我契入這個 境界?章嘉大師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捨 。我問他從哪裡下手?布施。簡單明瞭教給我要修捨,為什麼?破 我們的根本煩惱。諸位要曉得,煩惱雖然無量無邊,它有根,那個 根是什麼?貪,貪而無厭。你想想看為什麼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瞋 恚,如果想的都能夠得到,他怎麼會生瞋恚?他為什麼會貪心?那 是愚痴,那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看得破」是破愚痴的,「放 得下」是破貪瞋的,這兩句話把三毒煩惱破掉了。而下手就在布施 ,從這個地方入門。   章嘉大師說的布施,就是此地講的行捨,我們要修行這個法門 。我們要護持諸佛如來的法,要護持一切眾生的法,要護持自己的 法,你不能放下、不能看破,這個目標你永遠達不到,你的心願永 遠不會圓滿。什麼時候得大自在?什麼時候得真解脫?每一位護法 神、每一位道場神,我們看到前面神眾太多了,每一個人所證得的 「解脫門」,看得破,這個結解開了,放得下就脫離了,你就得大 自在。看破是明理,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 ,所以佛給我們講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身都能夠 捨,何況身外之物?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不是為自己, 那你就是捨身。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你沒有捨,為自己種種享 受,你沒有捨。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名聞利養放下了,五欲 六塵放下了,貪瞋痴慢放下了,統統都放下了,對於自己來講捨盡 了,真的看破放下,徹底放下了!但是這個身體還在,身體還健康 ,還能為眾生服務,我們就捨身為眾生服務。   『如是捨行為眾生』,不為自己,自己沒事了。為眾生有沒有 事?為眾生也沒有事了,這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 而作」,所以天天在這裡做是無作,我們每天在這裡上課、每天在 這裡講經,無說!無作!無作天天作,無說天天說,作跟無作是一 不是二,說跟無說是一也不是二,這是自在,這是真的看破、真的 放下。所以在這個世間,就是諸佛菩薩常講的遊戲神通、自在快樂 ,沒有一絲毫的憂慮牽掛。為什麼?有自己才有憂慮牽掛,你沒放 下,你才有憂慮、才有牽掛;果真放下,哪來的憂慮,哪來的牽掛 ?   果然有自己一絲一毫的執著分別,你就得不到自在,你就得不 到解脫。解脫是智慧現前,解是智慧現前,脫是煩惱永離,這兩樁 事情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章嘉大師教我這 兩句話,我從這裡頭領悟。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 就是這兩種東西在交互的運用,你看破一分,你就會放下一分,放 下一分又幫助你看破一分;看破之後,再幫助你放下一分。就是這 兩個東西交互在運用,相輔相成,一直到圓滿菩提。所以如果要問 菩薩修行總綱領、總原則是什麼?看破放下而已矣!這個事情要真 幹,看破一分你真的放下一分,你的智慧增長,智慧增長的時候又 能放下一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分分斷,什麼叫斷? 分分放下了。智慧轉煩惱為菩提。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如是捨行為眾生」,為眾生才是真正為 自己,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為什麼?如果不是為眾生,是為自己修 行,遲一天早一天無所謂,自己的事情。早一天成佛也好,晚一天 成佛也無所謂,換句話說,勇猛精進心發不起來,自己容易懈怠懶 散。如果要為眾生,他就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我早一天成就,眾 生早一天離苦得樂;我晚一天成就,眾生就要多吃一天苦頭,要多 受一天災難,這就不能不精進了。諸位讀過《地藏經》,《地藏經 》上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她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是知道自己 的親人墮在地獄,受極大的痛苦,自己早一天成就,親人早一天離 苦得樂,自己晚一天成就,她就在地獄裡多受一天苦。救拔的心切 ,這樣才推動她的勇猛精進。   我們學佛為什麼沒有這種勇猛精進力?我們的家親眷屬還不錯 ,沒有遭這個大難;或者是家親眷屬過世了,我們也不曉得他在哪 一道。真正曉得他在地獄受苦,我們要不認真努力去修行,會坐立 不安,一定要幫助他脫離苦海,我們心才能放下,道理就在此地。 他們的緣分好,遇到佛菩薩把她親人去處告訴她,她親人現前狀況 告訴她,她心裡難過。再告訴她幫助親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她又能 依教奉行,又能勇猛精進,「如是捨行為眾生」。那我們想想,我 們雖然家親眷屬情形狀況不知道,你又沒有看到餓鬼地獄眾生,佛 菩薩也沒有告訴你這些人是你什麼人,其實佛菩薩在經教裡都告訴 我們了,「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聽到這兩句 話怎麼辦?   地獄裡頭受極苦的眾生,佛告訴我,是我過去生中父母,也是 未來諸佛。光目女、婆羅門女只救她自己一個母親,今天我們過去 生中無量劫來,父母兄弟、親人都淪落在三途惡道,又何嘗不是以 非常殷切的心等待我們去幫助?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幫助他?告訴諸 位,果然萬緣放下,清淨心中一念不生,你就幫助他了。為什麼? 你的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就放光,這個光突破了六道的界限、 突破了十法界的界限,一切眾生看到這個光都能離苦得樂,這個光 跟佛光沒有兩樣。所以自行原來是利他,為了利他,自己才真正用 功辦道。不是為眼前這些眾生,眼前眾生數量少;起心動念為九法 界眾生,為三途極苦眾生,我們發這個心,念念不捨,念念不忘, 自然得諸佛護念。我沒有智慧,我沒有能力,我沒有神通道力,沒 錯,你我都是凡夫,當然沒有。這心一發,這個心是真的,念念相 續,你自自然然得到諸佛護念,自自然然得到諸佛本願威神加持。 沒有智慧,突然智慧開了;沒有能力,突然好像什麼都不困難了, 什麼疑難雜症到面前都能解決了,誰的能力?諸佛菩薩的加持。   《華嚴經》上這些諸天,乃至於菩薩、天龍神眾,他們在報告 不是說「承佛威力」嗎?他們為什麼能承佛威力?我們在這裡看到 「如是捨行為眾生」,就是這麼一句話,得到諸佛威力加持。我們 今天為什麼得不到?念念自私自利,心量狹小,不肯為眾生,你天 天拜佛、求佛、巴結佛、討好佛,以為這樣佛菩薩會對你好一點, 錯了!全錯了!佛菩薩的心就是眾生,我們能為眾生,這是真正供 養諸佛如來。不顧生命去做,生命都不要了,還要別的嗎?現在人 所說的話:徹底的犧牲奉獻,這句話實在講不乾不淨,為什麼?犧 牲奉獻還有自己,那個微細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真正放下之 後,那個犧牲奉獻也了不可得,你的心才真清淨,與諸佛如來才起 感應道交的作用,你才真正能做到難捨能捨。這個經文上「能捨難 捨」,你最難捨的你都能捨。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階段,世間確實不太平,社會確實不安定。 不太平的因素是什麼?不安定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眾生看不破、 放不下,這是根本的原因。我們發心要救度眾生,那你就要懂得世 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看不破,沒有一法放不下。徹底的看破放 下,圓滿的看破放下,到這個境界自自然然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 一類,還要超過法身菩薩。這是佛在《華嚴經》上教導我們,『此 妙眼神能悟悅』,雨華妙眼菩薩他明白了,歡喜依教奉行,這是「 悅」,沒有一絲毫勉強。

第五首:   【無邊色相寶燄雲,現菩提場遍世間,燄形清淨道場神,見佛 自在生歡喜。】

  這是清淨燄形道場神的讚頌,他修學的法門是「能現妙莊嚴道 場廣化眾生令成熟」。他所修學的法門最重要的是形相,『無邊色 相寶燄雲,現菩提場遍世間』,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簡單的講, 清淨燄形道場神,在在處處為一切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教化眾生 ,他老人家是以身教為主。自己做不到,會說又有什麼用?自己果 然能做到,不說也能感動人,這是他教給我們主要的宗旨,旨趣在 此地。所以他非常重視形相,名號裡面『清淨』是講身心,『燄』 是說的智慧光明,從他形相裡面顯示出身心清淨、智慧光明。這個 形相是諸佛如來的形相,是法身菩薩的形相。   「無邊色相寶燄雲」,無邊是講的變化,為什麼?「眾生無邊 誓願度」,一種色相不能度無邊眾生,度無邊眾生必須示現無邊的 色相。就像大乘經裡面常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 」,佛沒有一定的身相;換句話說,在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學 佛不執著一種形相。面對著哪一類的眾生,你要懂得示現哪一種的 色相,為什麼?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個道理要懂,你才能入 大乘佛法,你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大乘菩薩永遠隨緣而不攀緣,恆順眾生, 隨喜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明生居士王騰億 的頭像
    明生居士王騰億

    wty0975457848的部落格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