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0八卷)  2001/12/3  香港 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08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

同生眾,十普菩薩第五句:   【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得於一眾會道場中示現一切佛土 莊嚴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如一逝多林會,頓現一切淨土,會會皆爾, 念念現殊。」這個意思我們能懂,境界不可思議。由此可知,如來 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薩,特別是法身菩薩裡面的地上菩薩,經上 稱摩訶薩都是登地菩薩。通常我們對三賢位稱菩薩不加摩訶薩,就 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初地以上我們加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這些大菩薩已經契入佛境界;我們這一段裡面念的這些大菩薩全是 等覺菩薩,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個地位都相等的,所以他 們實際上契入佛陀的境界了。任何一會,這一會,佛法裡面講一會 就是這個教學一個階段,這個時間長短不一定。像佛講《華嚴》這 是一會,這是大會;大會裡面細分,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有九會,也 就是說這部經是世尊在九個不同的處所講的。這個情形也很多。分 量少一點、比較單純一點的在一個地方,一個時間可以講完,這個 我們稱之為一會。像以後法師大德們講經,過去多半是選在休閒的 時候。中國在古代是農業社會,大規模講經這些活動都訂在農閒的 時候,大家有時間到寺院裡面來參加學習,時間大概是一個月到三 個月,一年至少有一次這樣的法會。平常教學對象是以出家人為主 ,因為在家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只有在長假的時候,在家居士們 他們發心想聽經。   在中國過去道場多,各地方發起講的經論不相同,華嚴宗的道 場講《華嚴經》;天台宗的道場講《法華經》,也有講《楞嚴經》 ;淨土宗的道場講《彌陀經》,講《無量壽經》。喜歡聽什麼經, 你就到哪一個道場去參學,可以在那裡掛單;也就是我聽這部經這 段期間,我要住在寺廟裡,寺廟裡要分配我房間、舖位。同時寺院 也會分配一點工作給你做,像清潔環境、打掃庭院,也給你一個區 域,你對道場有一點服務,生活起居跟出家人完全相同。這部經聽 完那你就畢業了,你就可以離開這個道場,這個我們通常稱一會。 像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可以利用網路、可以利用衛星電視做為遠 程教學;這是在過去實在講夢想都想不到的,現在居然能夠實現。 這個給一切大眾帶來很大的方便,不必一定要到道場去親近善知識 ,你在家裡面如果有這套設備;這些設備我想將來愈來愈進步,影 像音聲畫面愈來愈清晰,成本愈來愈低,在我們預想五年到十年之 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有這個設備,那麼遠程教學這就比什麼都重 要。   我在澳洲,澳洲南昆大的遠程教學是世界第一。他們自己有衛 星發射台,涵蓋全世界六十二個國家地區,學生都不必到學校去, 就在家裡學習,在網路上學習,考試也在網路,畢業的時候學校把 文憑寄給你,寄到你家裡來。他們在網際網路的學生有一萬多人, 成績非常可觀。我去參觀之後,我就想到佛教將來教學一定要走這 個路子,所以我們今天在攝影棚充分的利用這段時間把我們的預備 工作做好,我們儲存軟件,將來一有這個機會,我們就可以隨著網 路來播放。能夠有衛星電視傳播,那當然還更好,現在這個衛星電 視限制還很多;譬如接收要用特殊的天線,圓碟的天線,要對準衛 星。我想將來科技一定會進步到不需要用這個電線,像現在這個手 提電話一樣,會達到這樣方便,用不著加裝這些天線都能夠接收得 到。所以這個會就廣泛,就跟此地菩薩所說的一樣,任何一會當中 他都能示現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的會場、教學的場所,而且都能夠互 相連得起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菩薩的德號『普音功德海幢』,我們看到「普音」,這是說法 ;十方世界以音聲為教體的,我想絕對不只我們娑婆世界,一定很 多很多,凡是以音聲為教體的全都連在一個網路上了。一個地方上 課教學,盡虛空遍法界都能接收得到,無需要借用這些科學技術。 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能力,需要借用科技的設備,佛菩薩不需要,他 們六根恢復了本能,就像《彌陀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那些 大眾一樣,人人天眼洞視,個個天耳徹聽。天眼洞視就是能接收畫 面,天耳徹聽就是能接收音聲,盡虛空、遍法界任何一尊佛菩薩教 學的場所都能夠接收得到。那麼我們現在這種講經的場所,試問能 不能也像菩薩一樣遍虛空法界?給諸位說,在理論上講是可能的。 理上講得通,事上就可能了。為什麼?我們六根是心現的,是識變 的,障礙在我們本身,在我們的妄想。我們雖然有妄想,發出去這 個音聲這個形相,如果沒有妄想的人他能不能見到、能不能聽到? 可能。   我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說到西方菩薩境界,這些往生的 人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六根通利,他要是想到 他從娑婆世界去的,從我們地球上去往生的,看看現在地球上家人 的狀況,他清不清楚?他看得很清楚。家裡面這些人在這裡聊天談 話,他也聽得很清楚。所以古德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他 們的色身跟我們的色身不一樣,我們看不見他,他能看得見我們; 我們聽不到他的聲音,他可以聽到我們的聲音,所以我們的形相怎 麼不遍虛空法界?我們的音聲當然也遍虛空法界,只是六道裡面煩 惱習氣深重的眾生,我們常講自作障礙,他收聽不到。如果我們要 作意,那就更容易。作意是什麼?佛家講的觀想。我們在此地講經 ,我的對象、我的聽眾是九法界眾生,只要有這個念頭,九法界眾 生真的就來了。怎麼來法?不來而來,《金剛經》上講的「無所從 來,亦無所去」,自自然然應現在這個講堂之中,這個聽眾就多了 ,無量無邊。   我們在經上讀到維摩丈室,維摩居士那個小房間只有一丈見方 ,那就叫方丈,容一萬多師子座。他跟人講經說法,聲聞、菩薩都 來聽,每一個人都坐在寶座上,長者這個小房間沒有擴大,佛菩薩 那個師子座沒有縮小,小大不二,為什麼?性現的。我們要深深明 白這個道理,體性上沒有障礙,事相上也沒有障礙;如果有障礙, 事事無礙怎能講得通?障礙究竟從哪裡來的我們總要清楚、總要明 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除去妄想分別執著,確確實實這四無 礙的法界你就見到了。清涼在《華嚴》上說的,「理無礙,事無礙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什麼人能夠見到 、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法身菩薩,《華嚴經》圓教初住就入這個境 界。   在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理事無 礙,事事無礙境界他還沒有辦法做到,但是他可以達到理事無礙的 境界。我們凡夫不行,凡夫是處處都有障礙,六根沒有一根沒有障 礙;意根妄念紛飛,晝夜不停,心不能清淨,不能做到一心一念, 這個障礙就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要知道我們學佛真正做功夫就 是做的這個功夫,這是佛菩薩形象裡頭的根本。「普音功德海幢菩 薩」這一門,就我們現前生活環境當中,我們應當如何學習?我們 今天面對著攝影機,應當知道在網路或者電視畫面上觀聽的這些大 眾,我們都要想到,精神要能貫注,而不是一個人在攝影棚裡面對 著攝像機講話,這樣你的精神就不能夠貫注。畫面前面收看的許許 多多的同修大眾,我們應當要學習佛菩薩,這些大眾如對目前。當 然將來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跟各個道場都能有雙向的溝通,那麼 許多不同道場的觀眾我們在這裡畫面上也能看見;我們可以面對面 討論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這個事情現在都不難了。這些設備要 裝設,費用也相當可觀,但是我們統統都要能想到才好。

第六句:   【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得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 藏解脫門。】

  菩薩名號裡頭意思含得很深,『普智光照如來境』,確實我們 能夠體會到這是菩薩摩訶薩的境界,這個不是一般菩薩。他修學的 法門是『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隨逐如來」當然是得 如來威神加持,他能做得到,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怎麼學習法? 要隨順如來教誨。如來的教誨現在都在經教之中,中文翻譯的三藏 十二分經教,這是如來教誨。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成見放下,自 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不再隨順煩惱習氣,完全隨順佛陀教誨,必 得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普智光照菩薩如是,我們可以學。清涼大師 註解,「法界含攝無盡,故名為藏」,盡虛空遍法界真的是包羅萬 象,這裡面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眾生境界,差別個個 不同,所以稱為藏。「觀察甚深」,甚深什麼意思?什麼叫甚深? 我們在大乘經教常常看到「徹法底源」,那才能叫甚深。   徹法底源是什麼意思?見性。從法相上見到法性了,這才叫甚 深,這才叫「廣大法界藏」。相千差萬別,性是一個。所以能觀察 的是甚深智慧,所觀察的是甚深廣大的法藏。法界是一,所以稱之 為一真。迷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是一,所以在現前境界裡頭分自分 他,你我他,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他。這是怎麼回事情?妄想分別 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真的確實沒這 回事情,妄心裡頭確實有這個境界,這就是古德常講的「夢裡明明 有六趣」,夢是迷,迷的時候有這個境界,覺悟就沒有了。我們要 問,覺悟是不是真的這個境界都沒有?不是的,覺悟了這些境界還 現前;那怎麼說沒有?你心裡頭沒有了,你絕對不會把這些境界放 在心裡。所以「覺後空空無大千」,不是說大千世界真的沒有了, 是你在作夢的時候醒了,雖然醒了,是在夢中醒了,夢中是「哎, 知道我現在在作夢」,在夢裡頭知道自己在作夢,於是對夢中所有 一切境界你的看法不一樣了。夢中有一個人跟你說:「我現在要你 的頭目腦髓」,你很歡喜:「我要行菩薩道,我給你吧!」為什麼 ?這作夢嘛!夢裡頭遇到一個老虎,老虎很惡,想到釋迦牟尼佛捨 身餵虎,我也來幹一次,也來捨身餵虎。因為你不再在境界裡頭起 分別執著,你知道它是夢境。   但是我們現在就差這一著,不曉得我們現前境界是夢幻泡影, 我們對於眼前的境界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入不了佛境界,得不到 大自在,得不到諸佛威神加持。佛教導我們「應作如是觀」,我們 也聽得很熟,但是沒有落實。可能偶爾很短暫的落實一下,境界現 前又忘掉了。這叫凡夫,這叫功夫不得力。功夫真正得力、真正落 實,你就不會被境界所轉,你絕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對上面說,你確確實實常隨佛學,菩薩在此地「隨逐如來」就是常 隨佛學,自然是普賢十願,這不難了。那叫什麼?看破。   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做不到?沒有看破。佛是教給 我們了,落實才真正看破,落實在放下。果然放下了,你隨逐如來 觀察又深一層了。所以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菩薩 修行沒有別的。所以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把這個方法教給我了。從初 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相輔相成,功夫不能 間斷,你就能夠精進不懈,你的境界當然不斷向上提升。功夫初得 力的時候,你明顯的覺察一年一年不一樣,年年境界不相同。從什 麼地方明顯覺察到?從讀經。同樣這一部經,今年再讀,比去年就 明瞭更多一些。如果你要是講這部經,那就更明顯,你第二遍講的 跟第一遍一定不一樣,有很大的進步;第三遍講比第二遍又進步, 遍遍不相同。初學的同學要注意,你初學講經的時候要做講稿、要 做準備,第二次講不能用頭一次那個講稿。為什麼?你沒有進步。 你要重新做講稿,重新去準備,決定超過前面。這個工作至少要延 續五年到十年,相當辛苦,這是古往今來那些成就的人必經的道路 。我們想偷個懶,那你就放逸、懈怠、懶散,你不會有進步,很可 能你就退轉,那就非常可惜。古今中外,說老實話,沒有例外的。   我們跟一個老師學經教,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教導我們,學 生將近有三十人,到今天剩十個都不到。那些同學到哪裡去?退轉 了。為什麼退轉?不進則退。所以你們許多人知道我非常感謝韓館 長,我這個不退轉是她幫助的,要沒有她的幫助,早就退掉了。為 什麼?沒有講台給你講,你就退轉了;如果這個講台常常中斷,你 也不會有進步。所以我跟同學們說過,一個星期至少不能少過兩次 ,你才能保得住。如果每個星期你能講三次四次,你會有進步,會 有明顯的進步。講台不能中斷。我到了這個年齡,在講台上已經四 十多年,我還發心每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滿三百天,境界不一樣 。你們同學如果仔細的聽我講經,常聽經的,你一定會發現月月不 一樣,每個月的境界都不相同,這才能進步。你要不認真,你要不 努力,怎麼行?講經沒有聽眾,不怕,現在你可以買一個小的攝像 機擺在你面前,你把它接到電視螢幕上自己講自己聽,不一定要有 聽眾。而實際上,沒有人聽,有鬼神聽,你多供一些鬼神的牌位。 古時候道生法師講經沒有聽眾,他對石頭講,所謂「生公說法,頑 石點頭」;人不聽,排一些石頭來聽。我們可以排一些座位,座位 上供上牌位,有什麼不好?一樣非常認真,絕不含糊,做充分準備 ,這樣學才能學得出來。   所以現在科技發達,比起我們從前學習真的方便太多了。我那 個時候學講經前二十年都沒有這些設備,大概到十年才看到有錄音 機,很笨重,圓盤式的;那個時候價錢都很高,我們聽眾同修有, 我講經他們帶來錄,這我看到的。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 成立,這才有電視;那是美國紐約那邊同修送了這一套機器來,我 們就做了個視聽圖書館。這是台灣用電視、用錄音錄像我們是開端 ,我們永遠都沒有中斷過。弘法雖然沒有間斷,我們的福報還是不 足,過去生中沒有修福,所以在硬體設備這一方面永遠都是落後。 當然這也關係到大眾的福報,大眾沒有福分。護法是有一些很熱心 ,不是一心一意來護持。請法師講經,好事情,都願意做。我在一 九七七年開始每一年都回到香港來講一個月,這一邊同修們邀請, 但是始終沒有一個護法發心在這裡建一個講堂;到去年我們遇到陳 老居士,他發心供養我們這個講堂。原本我們也想設立香港淨宗學 會,但是這個名義已經有人註冊,我們只好改個名稱,改成「佛陀 教育協會」,這樣可以長時間在這個地方講經、上課。由於現在網 路方便,我們這個網路還算不錯,新加坡、澳洲、美國收看都還很 清楚。那邊的同修打電話告訴我,我也常常詢問。現在換成寬頻道 ,方便太多了。   所以常隨佛學,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你才能觀察到甚深法 界藏。也就是說,在一切事物當中,你都能觀察到性體,我們常講 的任何一法、任何一物,佛教是用法來作代名詞;小到微塵、毛孔 ,大到諸佛剎土、虛空法界都用這一個「法」作代名詞。一一法中 ,我們在相上能見性,在事上能明理;在因上能看到果,在果上能 夠看到因,這就叫「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這種觀察開始學的時 候是要作意,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做觀想,純熟之後就不必了,完 全回歸到自然。法身大士完全是自然的,絲毫無須作意。我們知道 阿羅漢、辟支佛還作意,權教菩薩有作意的,比這個更高層次不需 要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一切時一切處,事事物物應作如是 觀。   諸位同學,請看「同生眾十普菩薩」

長行第七句:   【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得親近承事一切諸佛供養藏解脫門 。】  

 這個也是弘護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廣修供養」。清涼 大師註解,「佛昔行因」,這是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 候,「無佛不供」,這句話裡面包含著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真的是廣修供養,現在他示現成佛了,「無眾不歸」,這結的緣廣 ,「猶如百川,馳流趣海」,末後這兩句是比喻。所以廣修供養非 常重要,法供養重要,財供養也重要。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 士學教,老師對於供眾結法緣非常重視,特別囑咐我們這些學經教 的學生,常常說:「你們要跟大眾結法緣;如果不結法緣,不懂得 結法緣,你將來經教學得很好,說法感動得天花亂墜,沒有人聽。 」什麼原因?沒有緣。這就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句 話裡面的深意就是教你,你想成佛,要想廣度眾生,你要跟眾生結 緣。不結緣怎麼行?所以結緣,法緣才殊勝,將來成佛的時候法緣 就更殊勝了。   結緣這個事情,普賢菩薩十願第三願就教我們,你說這個多重 要。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 。普賢十願就是十個科目,我們如何去學習?跟大眾結緣怎麼結法 ?老師講經,我們這些學生在老師沒有升座之前,我們都做接待的 工作,招呼、照顧這些聽經聽眾,給他們安排座位,帶領他們進講 堂,給他們拿這些書本;今天講到什麼地方指給他看讓他好找,讓 他歡歡喜喜坐在那裡聽經。我們做這些服務工作,這跟他結法緣。 另外老師還說,如果有能力的話,常常買一些小點心來供養大家。 我們那個時候自己生活很艱難,容易辦,買一包花生,一個人一粒 ,我們才恍然大悟,這個可以做得到。這不是叫我們天天做,偶爾 你手頭上方便一點,買一點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來聽經的人在門口 一個人一粒花生米,禮物雖然很輕,情義到了。我們這些同學們於 是就學會了。有一些老居士,我們同學當中年歲最大的林看治居士 ,那個時候她六十歲了,有福報,所以這些物質上供養她最多;果 然沒錯,到以後學成之後,她到任何地方去講經,法緣最殊勝。講 得並不是很好,法緣殊勝。所以李老師常常用她來做比喻提醒我們 ,結法緣重要!   結法緣,『普覺悅意聲』菩薩教我們廣修供養。菩薩的德號很 有意思,法緣要不殊勝,哪來那麼多「悅意聲」?所以做人要懂這 個原則,處處方便別人,你自自然然得一切大眾的愛戴。處處方便 別人這裡頭有個重要的因素,處處要修忍讓;就是普賢菩薩後面有 一句「恆順眾生」。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這一條做不到 。要隨順別人,自己沒有成見,別人做的事情做得不怎麼樣,只要 沒有大的錯誤,都可以隨順。如果這個錯誤影響很大,那我們一定 要說;沒有很大的影響,得過且過。影響決定是對於大眾的,不是 對於我自己;是對整個佛法,不是我個人利害的。個人利害得失要 放下,時時刻刻照顧大眾。我們學佛的人,雖然古人講身在山林, 但是對於社會的安定、社會的和平、社會的繁榮興旺,不能說置之 不問,那不可以;佛法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那豈不是把學佛 的目標都放棄掉了嗎?所以我們自自然然有這一份責任,維護社會 的安定和平、繁榮興旺。   每天教學上課,幫助有緣的同學,他願意來聽經的,我們這個 講堂沒有招生,只是發個消息,什麼時候這個地方講經,講什麼經 ,歡迎大眾有興趣來共同學習。只是把這個訊息發出去,所以來的 都是有緣的同學。不但法師、護法要跟大眾結緣,同參道友你要懂 得這個道理,學菩薩這一句經文,也要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 懂得與一切眾生結善緣。首先要懂得跟家人結緣,一家和睦。這個 我們從前曾經詳細說過四攝法,如何把四攝六度落實到自己日常生 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交友之中?懂得布施、供養、結 緣。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一樣,你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我們中國 人諺語上說你的貴人多,幫助你的人多,成就你的人多,這個人人 緣好,在佛法裡面講法緣好。你不懂得結緣怎麼行?菩薩德號裡面 ,我們能夠看得出含攝著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才能 真正成就「普覺悅意聲」。   他所修學的法門『親近承事一切諸佛』,此地講的一切諸佛是 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的我們知道,但 是過去佛跟現在佛都不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佛他方世界,像世尊 給我們介紹的,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是現在佛,西方極樂世界阿 彌陀佛是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眾生。所以供養三世諸佛 當中,統統都要照顧到,我們的緣才真正殊勝。供養過去佛、現在 佛怎麼供養法?你要懂得,只有一個方法,「如教修行供養」。《 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一段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教修行是真供養 」。對未來佛,那是一切眾生,這個我們知道,財、法、無畏這三 種供養我們都要做。一定要知道,我學佛了,我現在明白了,不迷 惑了,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就是來修供養的。換句話 講,諸位更容易體會,我這一生到世間來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 切眾生是未來佛。我把世尊教導我的盡可能的落實,就是「上供諸 佛,下供眾生」。   《華嚴經》普賢法裡面沒有布施,只有供養。為什麼?普賢心 是平等心,眾生跟佛平等,所以用供養不用布施。一般菩薩沒有入 普賢境界,他還有分別,所以對上供養,對下布施,依舊沒有做到 真正平等。普賢菩薩是平等的法門,對佛供養,對人供養,對畜生 也供養,那個真誠恭敬毫無差別。對花草樹木也供養,每天清掃這 個環境,澆水、施肥,跟諸佛如來那個心態沒有兩樣,花神、草木 之神。我們這樣修行,有些人不明瞭的認為我們迷信,學佛學呆了 、學傻了,那是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誠敬的心周遍虛空法界, 不是對佛菩薩我們才恭敬,對其他一切眾生就降等了,不是!完全 平等,這樣性德才能夠流露。我們今天這樣做是修德,用修德把性 德引發出來,然後性修不二,這樣就入佛境界了,這就是我們今天 講的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的生活境界, 入這個境界就過諸佛菩薩的生活,不是過凡夫的日子,不一樣,大 不一樣!所以誠敬的心周遍法界,讚美的聲周遍法界,供養的心周 遍法界,懺悔的心也周遍法界。懺悔什麼?我們做得不夠,做得不 周到,做得不圓滿。念念心無不周遍法界,果報自然殊勝,自然不 可思議。我們有多少力量盡多少力量,圓滿功德!

第八句:   【普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摩訶薩,得出生一切神變廣大加持解 脫門。】

  我想每位同學念到菩薩的名號跟他修行的法門,都會生歡喜心 、會生羨慕心,我們也想得到。清涼大師註解:「遍剎充塵,劫窮 來際,皆佛加持之力。」我們換句話來講,諸位就更好懂了。「遍 剎充塵」就是橫遍十方,「劫窮來際」就是豎窮三際;這兩句話我 們今天一般這個說法是講無盡的時空,無有邊際的時間和空間。說 的是什麼?說的一個是身一個是心。心周遍法界,周遍三際,過去 、現在、未來,這個我們聽了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我們的身也是 盡虛空、遍法界,也是盡過去劫、遍未來劫,這個就難懂了。身這 麼小,怎麼可能遍虛空法界?但是這是事實真相,這是《華嚴經》 裡面所講的事事無礙的法界。我們今天實在講是因為煩惱習氣覆蓋 住,我們的身確確實實跟佛身一樣,佛有法身,試問問我們有沒有 法身?有!   佛有報身,我們也有報身。怎麼知道有?《華嚴經‧出現品》 佛把這個訊息給我們透出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 們是眾生,「一切眾生皆有」,總不能說把我漏掉吧!我也有。佛 後頭有句話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跟諸佛如來 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那個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 。德能是能力,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今天能力失 掉了,智慧也沒有了,相好也沒有了,不是沒有,都在,一絲毫沒 有損失,只是我們有障礙,這個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 東西佛在一般大乘經裡面把它講作三種煩惱、三種業障:妄想,無 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見思煩惱。這個東西障礙了自性 。所以經論上說,祖師大德也常說,迷失了自性;這個失不是真的 失掉,是迷失掉了。   《楞嚴經》上有個比喻,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佛舉這個比 喻,迷了,並沒有失掉。我們做學生的時代,早晨起來洗完澡之後 ,衣服穿好了,帽子戴上了,那一邊吹號升旗了,同學們真有這種 人,忽然非常慌張,他問同學:「我的帽子在哪裡,你有沒有看到 ?」人家說:「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一摸頭,果然如此。 迷了,並沒有失掉。帽子是戴在頭上,忘記了,到處去找帽子。這 個比喻就像這樣,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 相好並沒有失掉,現在迷了,真的是慌慌張張到處去找,這樣的事 情可能在我們身上都發生過,佛這個比喻比得好。   現在問題在哪裡?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行了,從心裡上 徹底放下。放下執著,在我們一般講你就證阿羅漢果,你的智慧、 德能、相好就恢復一部分,六根的能力比我們現在就擴大了。阿羅 漢天眼超過諸天的天人,阿羅漢有慧眼,天人只有天眼沒有慧眼。 阿羅漢的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能力達不到, 因為他只放下了執著,分別沒有放下。如果把分別放下了,他能力 就更大了,為什麼?障礙又去了一分。障礙分分破,實際上就是講 分分放下,一分一分的放下,智慧、能力、相好一分一分的恢復, 到如來果地上完全恢復。等覺菩薩還差一點,還沒有究竟圓滿恢復 ,可以稱得上圓滿恢復了,但是還不究竟,如來果地上才究竟圓滿 恢復。   菩薩的德號『普清淨無盡福威光』,無盡的福、威德光明是從 「普清淨」裡面透露出來的。《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 ,清淨平等覺,給我們開的這三門,這三門就是戒定慧三學:清淨 是戒,平等是定,智慧是覺,就是戒定慧三學;也是佛法僧三寶, 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你從經題上應當能夠體會到 那個經的圓滿。那個經具足無量的功德,統攝一切法門,一切法門 離不開三學、三寶,所以它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精華,我們要 知道。   『得出生一切神變』,「神變」是神通變化,做什麼用?他是 在菩薩位子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神變是講德能,這個德能一 定要得佛的加持,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裡這個意思就深了,意思好。 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諸佛菩薩加持?特別是發心學講經的同學們, 無論你是在家出家,你發心弘揚正法、護持正法,你要不得佛力加 持,你做不到。在此地菩薩教給我們,如何求得諸佛如來的加持。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的是「至誠感通」,我們 看看這句話跟清涼大師講的相不相應?清涼講的「遍剎充塵,劫窮 來際」,話說得跟李老居士不一樣,意思相通。李老居士四個字裡 頭關鍵的一個字是誠。什麼叫誠?心裡頭一個妄念沒有叫誠。一個 妄念都沒有,所有障礙都突破了。想想看,有執著,不誠;有分別 ,不誠。那個妄想我們暫時不談,我們就談這兩個。離分別執著, 你的意才誠。   儒家講這個定義,《大學》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 正心」,誠意在第三個。怎麼樣修來?格物、致知,你才能夠修到 誠意。物是什麼?古德講得很好,物欲,物欲是煩惱。格是格殺, 把物欲格殺掉。物欲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 對這些東西貪著不捨、貪求無厭,這叫物欲。格是什麼?是跟自己 做一個格鬥,你要把它放下,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放下,遠離 。為什麼?你才能恢復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誠心。「物格而後致知 」,致知是什麼?是智慧。物欲障礙了你的智慧,你能把物欲淘汰 盡了,你的智慧就現前。所以同學們要學經教,發心弘護正法,難 得!諸佛菩薩都讚歎。如果你不能在這上下功夫,不能克服自己的 煩惱習氣,格物就是克服自己煩惱習氣、克服自己的貪瞋痴慢,致 知是克服自己的愚痴、邪知邪見,你的誠意不會現前,這是要真正 做功夫。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家講的破煩惱障、破所知障,致知是破 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所知障是什麼?所知障最重要的,成見 ,「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這個不行!煩惱障是貪瞋痴慢。所知 障是屬於成見,痴裡面的一分。如果我們說得清楚明白一點,貪、 瞋、慢是屬於煩惱障;痴、疑惑是屬於所知障。這個東西要拔除, 恢復清淨心,恢復真智慧,這個意就誠了。誠還要誠到極處,至誠 ,真誠到極處。極處是什麼?就是把這個心量拓開。真誠心遍虛空 法界,這是至誠。我們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周遍法界,對一切 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廣修供養,這樣當然得諸佛如來『廣大加 持』;普賢菩薩、等覺菩薩跟諸佛如來一樣,時時刻刻照顧你,真 的照顧你無微不至。   你要是契入這個境界,你自己會感覺到你跟過去不一樣了,過 去好像很愚痴,現在忽然覺得自己很聰明;過去覺得自己好像很沉 重,現在覺得自己很輕快;以前覺得自己總是常常昏沉,精神提不 起來,現在精神飽滿,精神振作。這個氣象不一樣,自己能夠覺察 得出來。尤其是在經教這方面,過去這個經文展開看不出意思,要 叫你上台去講,不知道怎麼講法好;現在能看出意思了,而且這個 意思愈看愈多,深解義趣,得佛力加持的。為什麼?我們自己沒有 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能入這個境界,不得佛力加持,你這個能 力從哪兒來的?這就是證驗,是測驗,是證明。我們的心、我們的 願、我們的身行跟諸佛菩薩相應,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為虛空法 界一切眾生,為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的心願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諸佛心願;我們今天 心願跟諸佛一樣,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能夠回頭是岸,都能夠破迷 開悟、轉凡成聖,真有這個心,這個心念念不失。這個心是什麼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那個心量、身量要不能夠擴展到虛空 法界,你跟四弘誓願這一願就不相應。「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 的心量要無邊,我們的身量、行量也要無邊,跟這一願就相應。然 後我們學著斷煩惱、學法門,都要靠諸佛威神加持才能辦得到。斷 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惡緣不能成就,一切善緣都能圓滿,這是什 麼力量?諸佛如來加持的力量。諸大菩薩、護法善神在旁邊照顧你 的力量,然後你才體會到三寶的恩德,不是父母恩德所能夠比擬的 ,我們要以感恩的心認真努力好好的來求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 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