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四八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四八卷) 2001/12/28 澳 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48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雲音菩薩讚頌第 八首:
【周遍法界虛空身,普照眾生智慧燈,一切方便皆清淨,昔所 遠行今具演。】
這一首頌是讚歎七地菩薩,遠行地。第一句是讚歎菩薩的果用 ,『周遍法界虛空身』,「身」是果報,「周遍法界」是德用,這 是證得「虛空身」。這些話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感到很抽象,而實 際上它確實是事實真相。我們在凡夫地,無量劫來把這個真相迷失 了,不知道事實真相;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把這個真相為我們說 出,可是我們自己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沒有辦法體會。我們修學佛 法,這麼多年才有一個粗淺的認識,可以說是相當粗淺的認識,體 會得整個宇宙是一體;不但是一體,說得親切一點是自體,是自心 所現的境界,確確實實如同夢中的境界一樣。佛常常用夢境來做比 喻,細心的人不難體會得,夢境肯定是我們自心變現的,不可能是 外面有什麼東西它到我們夢境當中來,不可能! 佛說我們眼前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所以它是一體,它真的是自己。就在自分上確實有 這個現象,有部分明白了,有部分依舊在迷惑。就如同我們這個身 是一體,身體很健康,全身每一個部位都有知覺,有知覺就好像是 悟了;可是有些地方發生毛病了,局部麻木了,沒有知覺,沒有知 覺的這一部分就是迷。覺悟的部分一定要幫助麻木的部分,我的右 手覺悟沒有問題,左手這個地方麻木了,我一定給它按摩幫助它恢 復知覺,這就是佛度眾生。覺悟的這一邊我們叫它佛,麻木的這一 邊叫它做痴眾生,它是一不是二。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 虛空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虛空身」就是清淨法身,虛空沒 有染著,所以是清淨,身就是法身。多大?「周遍法界」。所以大 乘法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不能不明白這一個事實真 相。 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了,『普照眾生智慧燈』,自性本具般若智 慧,這個時候開始起作用了。前面六地修的是根本智,「一切法門 咸遍了,普現國土如虛空」,這是根本智;從根本起後得,這個後 得,七地菩薩修的是方便波羅蜜,所修學的無不稱性。這一點我們 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學習。我們是在迷沒錯,佛菩薩在覺,希望我 們能夠效法佛菩薩,佛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想學,很想 學,這個不是假的,我們了解。為什麼學不到?原因很多,佛歸納 幾個重點來給我們說,我們的慳貪放不下,障礙著我們學不成;惡 業改不了,瞋恚傲慢常常起現行,懈怠懶散功夫不得力,這些東西 困擾著我們,我們麻煩了!心散亂沒有智慧,遇到真正的善友善知 識,真正的善友是什麼?佛菩薩,「佛菩薩我沒有看到」,經典就 是佛菩薩,經典就是真正的善友;遇到,不認識它、不相信它,對 它不了解,不能夠接受經典的教誨,掛名是學佛,佛法殊勝的功德 利益一毫一分都沒有得到。菩薩智慧開了,真的是「普照眾生」。 「智慧燈」這三個字,就是表「方便波羅蜜」,所以它不用日不用 月它用「燈」,燈表方便,無處不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燈還能 照得到。 『一切方便』,就是菩薩所學的。我們今天仔細想想,對自己 、對眾生,處處不方便。當然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煩惱習氣一 大堆,雖然天天學佛,學佛功夫有沒有進展,得不得力?可以說是 一絲一毫都沒有進展,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得,佛在經典上 常常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生在五濁惡世當中,養成了濁惡 的習慣,習慣變成習氣,跟自性清淨心完全相違背。真心本性一絲 毫的濁惡都沒有,本性裡頭含藏的是淨德,就是此地講的「清淨的 方便」,方便是德、淨德。什麼是淨德?舉例而言,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淨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反過來,慳 貪、惡業、瞋恚、懈怠、散亂、愚痴是自性裡頭本無的。本無的這 些都從哪裡來的?這些東西是迷失了自性,把性德轉變了,變性德 裡面的布施供養成為慳貪。所以諸位要曉得,慳貪之體跟布施供養 的體是一個體,覺悟了,它就是布施供養;迷了,它就是慳貪。 佛用什麼東西讓我們恢復自性?讓我們學習布施供養,恢復清 淨的性德。開始學習的時候有困難,困難在哪裡?因為習氣太重了 ,一下要改好像很難過。要捨離,什麼時候你養成自然了,習慣成 自然,自自然然的,那個布施供養自自然然就大方了。布施供養還 得要考慮嗎?還需要計較嗎?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有能力的人修布施 供養,他想來想去,顧慮很多,這是什麼?還是沒有徹底覺悟;徹 底覺悟了,這個念頭就沒有了。為什麼?性德流露了。有人說:「 我布施供養,我這個力量有限!」沒錯,為什麼你的力量有限?你 沒有見性,你的一些財寶是修得的,有限;如果你從修德裡頭慢慢 轉變成性德,你的財寶是無限的。就像經中我們看到諸菩薩們手中 常出無量珍寶,供養十方諸佛,供養十方一切眾生,真的無量的珍 寶。我能不能有?問題是看你自己,這個東西不要問別人。自己能 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逐漸恢復自性了。 妄想分別執著總得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輕,這是好境 界。所以學佛的同修要常常思惟、反省、檢點,我對於一切人事物 的計較執著,有沒有減少?有沒有減輕?如果有,這是好境界,證 明你的功夫不斷的再進展,到一個相當的時候,功夫就得力了。功 夫得力也就是自然而然,不再有分別執著了。這個事情做好了或者 做不好,做對了或者做錯了,你都會很自在。為什麼?沒有放在心 上,漸漸趨向於自然了。做對了,做錯了,對與錯是兩邊,兩邊沒 有見性,與性德不相應。到什麼時候你真正入了這個境界,沒有是 非,沒有真妄,沒有利害,所謂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處事 待人接物是自然而然。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入佛的境界,也不遠了 ,非常接近。什麼叫佛境界?佛境界就是自然的現象,佛經的名詞 講「法爾如是」,這是佛境界。 修行有事有理,事要方便一切眾生,菩薩念念之中不離方便眾 生,在在處處不離方便眾生。方便眾生就是四弘誓願裡第一願的落 實,「眾生無邊誓願度」。方便是無量無邊,我們講得很多,為一 切眾生做最好的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服務的機會自己要曉 得掌握住,遇到了認真努力去做,遇不到也不必去找,去找叫攀緣 ,遇到了這是隨緣。攀緣心不清淨,隨緣心是清淨的。一切人事物 ,是菩薩修方便波羅蜜的對象,對人決定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勉勵、互助合作;對事要認真負責, 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好,利益大眾;對物要愛惜。世出世間法, 古聖先賢教人惜福,佛經裡面講得最多,積集功德、積集福德,不 懂得惜福的人他到哪裡修積?所以物要愛惜,不能糟蹋。特別是佛 陀入滅之後四眾弟子,由於世間具有大福德的人對佛陀的敬仰,所 以護持佛門弟子,建立莊嚴的道場,供養佛弟子進修。如果我們敬 佛,我們尊敬這些護法的大德,對於他們種種的供養自然就能夠愛 惜。如果任意糟蹋,這是不敬佛、不敬護法,折損自己的福報。到 自己沒有福報的時候,這福報享盡了,苦難現前,你才知道處處不 方便。 古人講求,古時候這些善知識、祖師大德常常教誨,近代不說 別的,你們看看《印光大師文鈔》,這些話在他的文字裡面篇篇都 看到,真正是千言萬語,這是對於施主的尊敬。佛法裡面教導「知 恩報恩」,現在難在哪裡?難在我們不知恩,好像是什麼?他們供 養給我們是應該的,我們是應該享受,可以任意糟蹋,產生這樣嚴 重錯誤觀念。我聽說澳洲也有具有相當規模的道場,建設的費用達 到澳幣六、七億,我們這個道場不能比。我們這個小道場,小道場 很如法,你要曉得那個大道場是多少人力、物力成就這樣的供養? 如果不懂得惜福,不懂得經營照顧,你怎麼對得起出功德的這些功 德主、這些護法菩薩們,你怎麼對得起他?護法菩薩看到你們造這 些罪業,看到你們墮落,看到你們受惡報,他也無可奈何!但是護 法菩薩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為什麼?他知道一切法空寂,一 切現象夢幻泡影,他的恭敬供養是圓滿的。就像《楞嚴經》上講的 「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他的功德是圓滿的。必定有人接受他的 供養,成就他的果證,福不唐捐;必定有人在這個道場,我們用最 淺顯的話來說,相當程度提升他的境界。這就是布施供養福無邊, 一天的供養,功德就不可思議。 我們在史書裡面看到記載,宋朝的將軍曹翰,他的前世是做一 個小商人,肩挑的小販,就是挑一點東西在外面買賣。這個事情我 是早年看這些書籍,幾十年沒有再看過了,印象是有,記得也不太 清楚,好像是賣布。這個我們在小時候在農村裡面鄉下住,那時候 我們見到,一個人肩上扛了幾匹布,在鄉村裡面到處叫賣,大概是 這種小販。有一天遇到寺院裡面法會,他也隨喜參加,把他賣布的 錢發心打齋供眾。出自於誠意,並沒有人勸導他,自動發心的。就 這麼一點點的福報,這福報不大,第二世就做了小官,第三世就做 了大將軍。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他這一天的供齋,必定有真正修行 人應供,他才得福。如果你供齋這裡頭沒有聖人,也有福報,福報 小;如果這裡頭有聖賢人,那福報就大了。 當年永明延壽大師住世的時候,國王打千僧齋供眾,齋畢之後 ,國王就向永明延壽大師請教:「今天我供齋有沒有聖賢人來應供 ?」他說有,「什麼人?」「燃燈古佛來應供」,那個福報就大了 。可是諸位要知道,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如何把福德變成功德?心 地不落印象;我今天供齋了,供齋完心地清淨,痕跡都沒有,這個 福德就轉變成功德。這個國王還是不行,還是沒有忘掉,也就是說 沒有能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做的是福德邊事,不是功德邊事 。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修真實的功德。接受供養的四眾同學 一定要懂得惜福,要知道報恩,要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 常住之物不能任意損壞,諸位念念《地藏經》就知道了。偷盜 常住物、任意損壞常住物,這個罪報佛不能救。為什麼?常住物是 十方信眾供養,是十方信眾真誠恭敬心供養的,這還得了!不是乞 丐討飯施主供養你一點,那個不是恭敬心,那是憐憫心,可以受, 沒有什麼問題。寺院道場裡面一針一線、一草一木,是信眾護法虔 誠心供養的,我們能受得了嗎?他們供養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希望 幫助我們安心辦道,希望我們開悟,希望我們證果,希望我們成佛 ,他的目的在此地。換句話說,我們不能開悟,不能證果,不能成 佛,你就對不起他,你就虧欠於他。現在佛門四眾同修有幾個人知 道這個事實?我們非常有幸,為什麼?我們沒有離開經典,天天讀 誦,逐漸逐漸明白了。我們曉得,任意糟蹋常住物,這罪非常重;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遇到了知道愛惜、知道保護,無量無邊的功德。 大的來說,道場是前人創建的,如果年久失修,我們盡心盡力 把它修復,這個功德比建新道場功德還要大,佛經裡頭說的。為什 麼?舊道場這個地方曾經成就過多少人?用我們現在話來說,磁場 不一樣,這個地方有很多的護法神,曾經有很多修行證果的人在這 裡成就的,這個地方有靈氣。所以你恢復它,比你建一個新道場功 德或者是福德都會更大。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 相,不肯全心全力去維護,而這個道場損壞了,這個罪過很重。現 在有許許多多道場,建立在繁華的都市,而且都是高樓大廈。因為 人口繁密的地區,土地得來是愈來愈不容易了,寸土寸金。這樣道 場建立,跟鄰居隔得很近,特別是鄰居要蓋大樓,施工的時候一定 引起地面的震動,對我們自己道場肯定造成破壞。這種破壞,我聽 說有許許多多地方,隔壁鄰居施工都簽約,施工的那一個施主他要 負責來維修、要賠償,這是合理的,確實合理合法。如果沒有這個 法律,我們自己要懂得怎麼防範,如有損壞要全心全力去維修。為 什麼?四眾同修在這個地方居住,心安道就隆;如果住在這個房子 ,這個房子變成危樓,時時刻刻可能會倒掉,心不安,道業就不能 成就。比一般建設商業大樓,那是為了名聞利養,不可以一概而論 。為名聞利養這個利益很小;成就一個菩薩、成就一個祖師、成就 一個大善知識,這個功德無量無邊。誰知道?我們如果不是幾十年 在經教裡用了這一點功夫,我們也不會知道。這是大的。 小的,飲食;再小的,像這些文件用品。這從前李老師常常教 導我們,我們受他的提示,一張信紙、一個信封,再有就是電話, 最容易造成罪過,常住物!十方人你要想到常住這個錢財,是十方 人恭恭敬敬,真的自己省吃儉用,想到這個地方來修一點福,他們 心目當中這個地方是福田;如果我們任意去糟蹋,那個罪報不得了 !電話要不要使用?沒有必要的時候絕不使用,必要的時候要知道 長話短說。人家說十分鐘、二十分鐘才講清楚的,我預先要想想, 我要在三分鐘當中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愛惜常住物!特別是出家 人要修清淨心。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們,我們彼此互相之間要有什 麼問題需要溝通,最好用傳真。傳真比電話要節省很多費用,而且 電話裡頭廢話很多,傳真你寫成文字,廢話就少了。而且還有一個 好處,如果沒有聽清楚,你再問又囉嗦了;傳真過來沒有看清楚, 再看一遍、多看幾遍,你說省多少事!還有底案保存可查,這個好 ,非常非常之好!比電話好得太多了。 這些話我也常常講,諸位一定要知道愛惜常住物;一定要知道 我們人生在世,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對我們都有大恩大德。我 們出門到哪裡去辦事,沿途上這些花草樹木,它們生長在那裡提供 我們欣賞,讓我們行走這個路,尤其是遠程,不會感覺得寂寞,那 是它們在供養我們,你知不知道它的恩德?佛知道、菩薩知道,永 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遠行菩薩『今具演』,具體表演給我們 看。他表演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表演的是永遠生活在感恩 的世界,這是修的「清淨方便波羅蜜」,我們應當要學。後面講到 第七地,說得就更詳細、更明白了。 雲音淨月菩薩讚頌
第九首: 【一切願行所莊嚴,無量剎海皆清淨,所有分別無能動,此無 等地咸宣說。】
這一首是讚頌八地菩薩,他所修的是願波羅蜜,也是後得智的 一種。七地修方便,八地修願。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在華 嚴圓教裡頭,不但是地上菩薩,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也是「一修一切 修」。在十度齊修它有偏重,像八地偏重在願波羅蜜。『一切願行 所莊嚴』,菩薩不只是一位,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在因地當中所 發的弘願也是無量無邊。菩薩一修一切修,一門就圓滿一切法門, 一願圓滿一切弘願,所以「一切願行所莊嚴」。佛為了說法方便起 見,把一切的弘願歸納為四大類,我們通常稱為四弘誓願;諸位一 定要理解,絕對不是說只有這四種願,四願每一願裡頭,形相都是 無量無邊際。無論是度眾生,十方無量無邊的剎海,每一個佛剎裡 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菩薩發願幫助這些眾生,你想想看這個境界 多麼廣大!所以這一願裡面就具足一切菩薩的行願。斷煩惱是幫助 眾生,學法門也是幫助眾生,煩惱無盡,法門也沒有邊際。佛道我 們今天明瞭了,佛道也是沒有邊際的。就以中國祖師大德來說,天 台家講的四種佛道,藏通別圓;華嚴教裡面講的,四十二個位次都 是佛道,分證佛位、究竟佛果,都不是簡單的。「一切願行所莊嚴 」,莊嚴的是身相,莊嚴的是土相,我們講的依正莊嚴。八地菩薩 是不動地,這是真實的果位,於一切順逆境界、善惡之緣,不會再 起心動念,這個時候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利益眾生。 『無量剎海皆清淨』,我們今天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常常講 的「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很不清淨、極不清淨,惡是極度的 不善。我們要問八地菩薩在我們這個地方,他是不是也看到清淨的 境界?答案是肯定的,確實八地菩薩住在我們這邊,他住的是清淨 法界,我們住的是濁惡法界。這又是什麼道理?這就說明法不是真 的,《金剛經》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 法,如夢幻泡影」,法是隨著心在轉變的;菩薩心清淨,所以他身 清淨,他的生活環境清淨。世尊在《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 境,則同如來」,八地菩薩能轉境界了,不會被境界所轉。八地菩 薩真正了解,清淨心性是真的,穢惡的現象是假的,真妄無礙,理 事無礙,性相無礙,所以他能轉,我們不能轉。我們為什麼不能轉 ?心不清淨。人家到不動地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無量剎 海皆清淨」。 「無量剎海」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都不漏,所有一切諸佛如來 的剎海,寂光土、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一味清淨!我們有沒 有能力入這個境界?這要看自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境隨心轉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心隨境轉是假的。但是一般世人我們想 想,哪一個不被境界所轉?所謂觸景生情,情是什麼?六根接觸到 外面六塵境界就起妄想、就起分別、就起執著,就被外面境界所轉 了。但是你要曉得,你這是妄識被境界轉,真心不被境界轉。為什 麼?真心沒有妄,它怎麼會被妄境所轉?由此可知,真心可貴。什 麼是真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離一切妄想分 別執著,那個時候就是真心。佛菩薩教人沒有別的,喚起我們的真 心而已。你看看《壇經》上的例子,惠能在五祖會下得道,得什麼 道?恢復了用真心,他不再用妄心了。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 」,這用真心,跟諸佛如來用同一個心。《華嚴經》上所念的同生 眾、異生眾,同異是什麼差別?用心不一樣。你用的是妄心,就是 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跟佛不一樣,異生眾;這些菩薩摩訶薩跟 佛用的心是一樣,同生眾,用真心不用妄心。我們修行修什麼?就 修這個。果然轉過來,就是轉迷成悟,就是轉凡成聖。 你看惠能對惠明講的話,惠明用妄心,去追趕惠能,想把衣缽 奪回來,被他追上了。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四品將軍,是個軍人, 惠能不是他的對手,把衣缽放在一邊,自己躲藏起來。當然他看到 衣缽,拿到衣缽就算了,不會再去傷害人了;哪裡知道真正有護法 神守護衣缽,惠明居然拿不動。這個時候他知道了,這衣缽這麼重 ,他是個將軍,衣缽他拿不動,惠能輕而易舉就拿動,從這個地方 他就覺悟了。所以立刻就懺悔、就回頭,說「我是為求佛法來的, 不是為衣缽來的」,馬上念頭一轉,這個念頭轉得快,惠能大師就 出來,「好,你既然是為法來的」,那就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 ,幫助他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幫助他?他教他坐下來,把萬緣放 下,一念不生,聽他的提示。他怎麼提示?他說:「不思善、不思 惡」,這就是講你把兩邊放下,「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 本來面目?」這一句話提醒,他真的就回頭了。不思善、不思惡, 性宗裡面講的不著兩邊,中道不存,你的真心現前了。你思善思惡 是妄心,兩邊都離開了還有個中道,你還執著一個中道,那還是妄 心。告訴你兩邊不立、中道也沒有,你能不能悟入?惠明就在這個 時候悟入了。 我們在《壇經箋註》裡面看到的,惠能大師一生,他的學生當 中有四十三個人明心見性,惠明是其中的一位。一句話能把你點醒 ,我們今天讀了這一句話為什麼不醒?有,有讀經開悟的,有聽經 開悟的,也有念佛開悟的,有參究開悟的,各人善根機緣不相同, 悟入那你就是用真心,用真心與諸佛跟法身菩薩同一個境界了。對 於世出世間一切問題,真的是迎刃而解,你立刻就得大自在,你就 智慧充滿了,從此之後你生活在智慧的境界裡,我們今天講,你過 的是智慧的生活;沒有悟,你過的是煩惱的生活。煩惱的生活苦, 智慧的生活就樂了。離苦得樂是果,破迷開悟是因,我們不修因, 哪來的證果?所以一定要懂得,行是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首先你 要承認;你不承認,你自己的錯誤怎麼能改正?什麼人有善根?肯 定、承認自己有過失的這個人有善根;一味執著自己沒有過失,過 失別人有我沒有,這個人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什麼 意思?沒有善根的人,善根斷了。這樣的人,諸佛如來都沒有法子 度他;換句話說,幫不上忙,佛菩薩給他講經說法他聽不懂,怎麼 會覺悟?真正聽得懂的人、真正覺悟的人能看得出來,從哪裡看? 他做到了。 譬如給你講不殺生,他從心裡把傷害眾生的念頭斷掉了,這人 有善根,這個人真正聽懂、真正覺悟了,真正回頭了,回頭是岸。 他這一回頭,過去生生世世他殺別的眾生,或者別的眾生殺他,這 種冤業就消掉了。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過去生中你傷害 這些眾生,人家要報復你,他那個怨恨沒有消除,你這邊怎麼消掉 ?他那邊「因」在,我這邊「緣」沒有了,因必須要有緣,果報才 會現前。他那裡只有因,這一邊的緣斷掉了,果報不會現前,道理 在此地。覺悟的人從今而後,把所有的惡緣斷得乾乾淨淨。所以八 地菩薩誓願弘深,以他的弘誓願莊嚴剎海,令身土皆得清淨。身是 法身,土也是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所謂是「身是法性身,土是 法性土」。 『所有分別無能動』,這是第八地名號的由來,八地叫不動地 ,所有一切的分別執著都不動了。換句話說,他確確實實有能力在 一切境界裡頭,六根接觸六塵,或者我們講對一切人事物,九法界 裡頭,不是講我們這個人道、我們這個生活的圈子,面對著盡虛空 、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九法界眾生所有分別,他接觸他都不 會起心、都不會動念,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到這個境界。佛 門當中常說「八風吹不動」,這個八風對八地菩薩來講是小小的微 風,八地菩薩所遇到九法界眾生,那有很多驚濤駭浪、大風大浪, 他不動了。 在現相上來說,我們曾經在經典裡面讀到,知道如來的威力不 可思議,我們前面念過十力,「力波羅蜜」,就是如來果地上這十 種力。大風都不能吹動佛的衣角,我們知道佛所穿的衣是袈裟,披 在身上,那個衣很薄,風吹不動。我們穿的衣特別是在寒冷的時候 ,我們穿得很厚很重,出去時候遇到風,這個衣還是被風吹得飄動 ;佛那麼薄的衣,風吹不動。我們會聯想到八地菩薩他的衣,大概 風就吹不動了,他跟佛貼得很近,九地、十地、等覺就是究竟佛果 了。這首偈我們要怎樣學?這對我們的關係就重大了,對我們的利 益那就太多了。一定要曉得,六地以後全是修的「般若波羅蜜」, 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方便、願、力、智」是我們自性裡頭 本有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本有一定可以恢 復,本無一定可以斷盡。煩惱習氣本來無,貪瞋痴慢本來無,一定 可以斷得乾乾淨淨。戒定智慧,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本來有 ,本來有哪裡不能恢復?《大乘起信論》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問題 就是我們肯不肯回頭?果然肯回頭,這個事情不是很難。 學習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先要學忍辱波羅蜜。能忍, 忍就是不計較。特別是看到別人做錯了,做了一些惡事,就像佛在 《八大人覺經》上提醒我們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要忍辱 的功夫。從忍辱慢慢才能到精進、禪定,才到不動地,不動地是定 、大定。唯有大定,大願才能現前。正是古人所謂,小的成就需要 小的定力,大的成就需要大的定力;換句話說,世出世法當中你成 就有多大,看你的定力有多大,定力跟你的成就決定是成正比例。 定的前面是忍辱,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 能忍,你把你自己的功德完全毀掉了,那很可惜。怎麼忍法?一定 要懂得隨他去,隨他去好!自己成就了。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心裡頭只有一個普度眾生的弘願。這一次錯了,下一次呢?下一 次他還錯。再下一次?再下一次還錯。哪一次不錯,那一次就得度 了。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的說他生生世世都會做錯?那是無量劫來 的習氣染污太嚴重了! 佛菩薩能憐憫眾生,用我們的話來說,能原諒眾生、能體諒眾 生,不計較他的過失。他的過失要不要受報?一定要受報。佛菩薩 不能代替,佛菩薩清清楚楚,你造什麼樣的因,你將來受什麼樣的 果報。「佛菩薩為什麼不幫助我?」佛菩薩是天天幫助你,說實在 話佛菩薩對得起眾生,眾生對不起佛菩薩。天天在教導你,天天在 提醒你,但是你不肯回頭,你聽不懂;或者說你聽懂了,實在講你 懂得不夠徹底、不夠透徹,不起作用。所以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講「 深解義趣」,為什麼叫你多讀多聽?讀的遍數愈多愈好,聽的遍數 愈多愈好,聽的時候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什麼意思?佛教導初學 用真心去讀,用真心去聽,用真心去學,真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 著,那你學得好快。如果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你學得就會很慢, 學得會很吃力,很不容易。不一樣! 因此能夠接受佛菩薩教誨,能夠隨順善知識的教導,他有善根 。真正善知識是佛法修學的過來人,他明瞭、他懂得,他把他自己 學習的經驗方法傳授給你,決定是有好處的。如果我們對於善友有 絲毫的懷疑,聽到別人一些閒言閒語,對他的信心打了折扣,那就 難了。為什麼?諸佛菩薩、真善知識,沒有一絲毫私心,沒有一絲 毫私欲,這些人只有一個心願,希望你早一天成佛,決定沒有嫉妒 障礙,希望你的成就高過我,這是真善知識。為什麼?因為他知道 ,「自他不二」,你的成就是我的成就,你沒有成就就是我沒有成 就。障礙你的成就,實際上是障礙自己的成就,世間愚痴的人才會 幹這個事情,真正覺悟的人絕對不會幹這個事情,覺跟迷從這個地 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下手 。念念成就眾生,眾生縱然有過失,絕不把它放在心上,知道那個 過失是必然的,那個過失會有無數次的重犯;要不然眾生很好度, 為什麼《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是諸佛 菩薩把這些眾生的習性一語道破。 我們現在仔細觀察,果然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但是我們幫助一 切眾生這個願不能退轉,我們看到眾生一切都不如法,要是退心了 ,那就錯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的願心更堅定、更加強,永 無退轉,我們向不動地的菩薩學習。又何況就是凡夫講經說法,九 法界一切神靈、娑婆世界六道的鬼神都來聽;我們眼前面對著這些 人眾,他們學習得不如法,鬼神當中有如法的,九法界神靈大眾當 中如法修行的更多。所以我們要把心量拓開,我們念念當中與他們 起感應道交,念念我們心觀照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我不是面對 這幾個人講,這幾個人全部都退心了,我的願心不退,我的「為人 演說」絕無退轉。沒有人聽,我擺個錄音機,我講錄音機在聽。你 說錄音機是死的,我說錄音機是活的;《華嚴經》裡頭常講「一毛 孔容納虛空法界」,這個小小的錄音機比毛孔大多了,那裡頭怎麼 知道沒有容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事情是你幻想的,不是事 實!」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這個錄音機小盒子裡頭,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在這裡聽,那就果然就是了。 一般人講經說法,他的思想只想著這一個講堂裡面的大眾,換 句話說,他的聽眾就這麼多,都在講堂裡頭。如果你的思想能夠擴 大,你想到「我們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神靈都在我這個道場」,果然 沒錯,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六道的眾生都在。你能夠像《華嚴經》上 這些大菩薩,他們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 一位諸佛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十法界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個都 不漏;實際情況呢?實際情況如你所想像的!心量不能不大,我們 修行的功德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充滿虛空、遍法界。所以諸佛菩薩所 修的無量無邊的大福大智,我們如果明瞭、懂得,我們也能修,縱 然不能修到像他們那樣的分證位,我常講我們也可以修到觀行位、 相似位,對我們自己來講,有大利益! 『此無等地咸宣說』,這一句前面四個字是歎地,讚歎這一個 地位,就是第八地。「咸宣說」三個字是結,說法做一個總結;「 咸」,沒有不宣說的,也就是說「無量剎海」、「一切願行」沒有 不宣說的。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說實在的話,我們很不容易體會。 因為我們看到這個字樣,真的就像古德常講的「依文解義」,那是 我們的理解、我們的思想非常狹義,很狹窄,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 。他是塵說剎說,虛空法界、萬事萬物無一不宣說,這個我們就不 知道了,我們就沒有辦法體會、沒有辦法覺察。如果你要是深入《 華嚴》,深解義趣,你就明白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不 是在經本上,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 在說,只是你沒有法子體會。如果你能夠體會得到,你再把這個經 本展開去對照,你漸漸不知不覺的也能契入華嚴境界了。這些話我 們在前面都講過,希望大家善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