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95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二面第五行:

【種無量善獲眾大福。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於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於佛分明照了。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得於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

這一段是講「德行圓備」。經文裡面第一先給我們說明他的因殊勝,這是第一句,第二是講入果海,得果用,我們先看前面兩句,總共有五句經文。『種無量善』是因,『獲眾大福』是果,此地經文都是讚歎毘盧遮那如來從修因到證果種種殊勝的功德。佛如是,菩薩亦如是,我們修行也不能夠例外。與會這些法身大士,在開經的時候就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凡是參加華嚴海會的這些大眾,無論他在什麼時候,無論他在什麼處所,他現在是什麼樣的身分,那都是示現的,是法身大士隨類化身、應機度化;菩薩能現無量的分身,應化在十法界裡面,這才是「種無量善」。這一句我們要留意,最重要的是「善」,善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要知道。這個字的標準很多,我們隨順佛的教誨,這裡面區別就很大,小乘有小乘人的善,大乘有大乘善的標準;顯教有顯教的標準,密教有密教的標準;乃至藏通別圓四教的標準不相同,賢首家所講的五教「小始終頓圓」,標準也是各個不相同。乃至世間法,古人跟現代人所立善的標準不一樣,古今不相同,中國人的標準跟外國人的標準又不一樣。我們要如何適從?還是古人教導我們「入境隨俗」,這話很有道理。某一個地區有某一個地區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標準、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的禮儀,各個地區、各個時代都不盡相同。佛教給我們,可以說超越時空,這是佛定的規矩,好!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在哪個地區都能符合他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五戒十善」。諸位細細想想五戒十善,無論放在哪個地區,無論放在什麼時代,大家都會覺得這個說法是好的,這個說法是善的,這是「善」的最低水平。

此地的標準當然跟這個不一樣,雖不一樣,還是從最低標準學起。這個地方讚德,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善是究竟圓滿的大善,所以他獲得的是「眾大福」。「眾」怎麼說?因為前面他講「無量」,無量是多,所以他得的福也多;因為他的善大,他得的福也大。大、小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明瞭。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教誨我們,心量大,雖修小福也獲大福報;如果心量小,雖做大福,他還是受小福報的果,可見得一切法確確實實從心想生。菩薩修的福大,他心量大!這些人即使是圓初住的菩薩,初住的菩薩是發心住,換句話說,菩提心初發,初發就了不起。諸位細細看一看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剛剛開始,剛剛開始就是初發心,就是發心住,你看看那個功德。諸位《起信論》有很多人沒有念過,《金剛經》念過,《金剛經》是什麼境界?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說大乘最低的水平。你再看《楞嚴經》,《楞嚴經》裡面講「二十五圓通」,也都是發心住,初發心的菩薩。《楞嚴經》上,諸位同修大家都讚歎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地位。《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也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什麼地位?第七迴向地位。哪一個法會,菩薩所示現的身分就不一樣。《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那是等覺菩薩的地位。這是說明「善」的標準,法身大士的標準,他福大。我們雖然是凡夫,希望你發大心;這部經開頭的時候,我們在清涼註解裡面讀到,《華嚴》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怎麼能讀這部經?如何有能力來說聽?清涼大師說得好,除法身大士之外,還有一類的人可以當機,什麼人?「大心凡夫」。我們聽了這句話感覺得很安慰,我們是凡夫,只要發大心,華嚴會上也能佔一角,縱然不能做正科班的學生,也可以做旁聽生。由此可知,大心一定要發,我們在前面這一卷經文讀下來之後,才知道發大心重要,發大心是《華嚴》當機,我們在《華嚴經》確確實實能得真實利益。

這個地方無量善應當怎麼學法?起心動念要想到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是修善。斷惡,不但在行為上,我們不可以做損害一切眾生的事,損害一切眾生的念頭都不能夠生。你能把這個原則明白,能夠堅持遵守,依教奉行,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在種無量善。「無量善」裡面有兩個說法,不說出來你不能夠覺察到。我沒有做好事,哪裡種善根?起心動念,點點滴滴,你所造作的都如理如法,都遵守佛陀的教誨而沒有違背,這樣做,給一切眾生做榜樣。沒人看見?沒人看見,有鬼神看見。給一切眾生做榜樣,除了人之外,眾生多的是!我們這個道場諸位能夠看得到,是我們在座的這些人,看不到的這個道場裡面有菩薩眾、有聲聞緣覺、有龍天善神,也有鬼神在這裡聽經,在這裡聞法,我們肉眼沒看見;不可以說我肉眼沒看見、耳沒有聽到就沒人,你就錯了。所以二六時中,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我們依教奉行,做給一切眾生看,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你這不是種無量善嗎?這真正是如夫子所言的「有教無類」,有緣的眾生來向你請教,你給他講解,這是語善;有時候我們看到他能接受,但是他不會問,我們也可以無問自說,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這都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由此可知,一切時、一切處,我們有一個善心,與人為善的心,非常非常重要。善心的目的在哪裡?幫助一切眾生開悟,這是第一大善;我們念念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行為。如果有緣,緣要成熟,幫助眾生建道場、樹法幢、度眾生,善就更大了。

今天的法幢一定不能離開現代的高科技,法幢是這樣建立的,不同於古代。古代講建法幢,就是建寺院、建道場,為的是幫助那一方人聞法薰修。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不必建道場,現代我們建網路就可以,網路同時能夠傳遍全世界,我們可以跟全世界的人面對面的討論佛法,面對面的解釋疑難。現在許多公司,跨國的這些大公司開會都利用電視,利用網路傳播。會議室裡面坐著一個人,面對著大螢幕,世界各個地方的分部,在螢幕裡面統統看見、統統展現,就如同面對面在談話討論一樣。今天我們建法幢要懂得這個方法,我們現在利用科學技術還不算完備,現在只有把講經的現場用網路傳播出去,其他地區在網路上聽經的場面我們沒有看見。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講堂四周圍裝幾十個電視機,接收其他各個地區他們的網站,我們同時看到他們在那裡聽經,他們聽經的反應不都看到了嗎?今天中午美國德州打電話給我,他們那邊看我們的網路,畫面、音聲都很清楚,這是地球的那一邊,差不多正好一百八十度,我們時差十三個小時。我們跟紐約的時差十二個小時,我們白天十二點,他們晚上十二點,清清楚楚。今天建法幢是這種方式。道場需不需要建立?建道場就是兩個目的:一個是大家在一起共修,像我們現在建彌陀村、建念佛堂;另外一個就是培養弘法人才,現在籌辦佛學院,這是必要的。至於弘法利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定要用高科技同時傳播。時代不一樣,我們的做法也不一樣,這樣你就獲眾大福,很多很多的大福報。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悉已入於方便願海』。願,一般講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尊菩薩、每一尊佛在因地裡面都發了許多願。無論他發願多寡,歸納起來不外四弘,所以四弘誓願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菩薩在因地所發的願,把它歸納歸納不外乎這四種。這四種願無量的深廣,所以用「海」來比喻,與會的這些菩薩,他們都已經「入方便願海」;換句話說,這些大願他們都做到;入就是做到。我們雖然發,沒有入;四弘誓願常常念,一條都沒做到,這是沒入。他們都入了,由此可知,這些人是法身大士。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解釋,第一句是七地菩薩,第二句是八地菩薩,第三句是十地菩薩,他講得太高了,我們不能得到受用。清涼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要想出如何落實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對我們現前生活修行有幫助,這個經我們才歡喜,我們才用得上。如果都是講到七地、八地、九地,太玄了,是很好聽,我們沒用處,不能得力。所以清涼的註疏我們可以參考,我沒有照他的說法來講。

願發了之後,一定是以行踐願,我們不能忘記。行是行持,思想、言語、行為一定要跟願相應,最重要的是要跟第一願相應。其實四弘誓願就是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一條,這一願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本願圓滿相應,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不是發願度盡眾生?我們也發這個願了。因為你要滿這一願,所以才有後面三願。你不斷煩惱,你度自己都度不了,你還能度人嗎?你那個願是空願,永遠不能兌現。為了要度一切眾生,先要度自己。先度自己是下面三願,你要斷煩惱,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這是真正修行,超越六道十法界;你不斷煩惱,不能超越。然後才學法門,你只有道德,如果你沒有學問,你度不了眾生;你還要有學問,你要有豐富的知識,你才能應付無量無邊種類的眾生;所以你要成就圓滿的智慧,要成就無礙的辯才,你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有這兩個本事,你才能夠實踐你的大願。這兩種能力都具足,如果要不能夠達到最高的水平,你那一願就不能圓滿。怎麼不能圓滿?你只能度比你低的眾生。譬如你是初地菩薩,你只能度十迴向以下的菩薩,初地菩薩跟你是平等,你度不了他,二地比你高你也沒辦法。所以後頭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要成佛才行,你成佛度眾生才能度圓滿。為什麼?等覺菩薩你也能度他。眾生無邊,上至等覺,下至阿鼻地獄,這是眾生無邊,所以你要不能夠圓成佛道,你這一個願怎麼能夠圓滿?由此可知,四弘誓願只有第一條真的是願望,後面三條是如何能達到這個願望,是你必須要遵守、要修學的。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是不是真有這個願?自己細心去想想,好好的反省反省、檢點檢點。不能說沒有願,沒有願,天天在佛面前發願;也不能說你有願,為什麼?雖然天天發願,根本就沒有兌現。那要怎樣才是真的有願?真有行,「以行踐願,願以導行」,願在引導你修行,修行滿你的大願,行願相資,相輔相成,你這個願是真的。這些與會的菩薩大眾們他們的願真實,為什麼?「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方便是從度眾生上講,他們展示的善巧方便,已經契入了。這些人是法身大士,我們應當要學,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所謂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只要諸位真正發憤努力,契入這個境界,法喜充滿。沒入這個境界的時候很難很苦,開頭你會覺得很辛苦,為什麼?無始劫以來你過的是放逸的生活,隨順煩惱、隨順習氣,現在佛菩薩教導我們,遠離煩惱,要斷習氣;當然這一個改變你就覺得很不習慣,跟你過去的習慣相違背很不習慣,你就覺得受不了;這是一個關口,這是一個瓶頸,突破之後就自在了。

前幾天台灣悟圓法師到這邊來,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文化大學的教授,晚年出家,他今年七十歲。我有好幾年沒見他,這一次見面,我覺得他老了。他告訴我他在家裡面念佛,念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開頭覺得很難、很不容易,幾次之後覺得行,可以;於是他就再進一步兩天兩夜,再進展到三天三夜,他覺得不感覺到困難。他告訴我,他在這兩三年當中已經念過將近六十次;他不是天天接著,一個月念個兩三次,所以他看到我們這邊念佛堂生歡喜心。他是大學教授,做過中學校長,我把他找來辦佛學院。他很欣賞我們念佛堂,他想來念佛,我說不行,你進念佛堂我不答應,你還是給我辦佛學院,等到佛學院上軌道,我們的同學可以接你的班,那時候你可以進念佛堂。說明我們要突破舊的習慣、舊的習氣,而後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你的願才能滿,才能夠實現,這是我們不能不明白,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天下沒有難事。

今天還有幾位同修來問我,怎樣往生才有把握?他說看到一些念佛的同修,念了幾十年他還不往生,問他往生有沒有把握,他搖頭,於是就生起疑惑了。每天在念佛堂念佛,甚至是每天二十四小時念佛,你要來問我:他能不能往生?我不能說他不能往生,我也不能說他能往生。這裡頭什麼原因?往生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信願要真切,所謂「真信切願」,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萬緣放下」。你具足這兩個條件,你決定得生;這兩個條件有一條不具足,未必往生。雖然有深信切願,這個世間還有牽腸掛肚放不下,那就不能去。所以,你要放得下!古人講深信切願,信願行這裡頭是說明已經放下,那個行。現在我們必須多囉嗦一點,多講幾句,你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有牽掛、還有恩怨:哪個人對我有恩沒有報答他,那個人有仇我也沒有報他,你還能去得了嗎?阿彌陀佛總不能說,等你報了恩、報了仇再來接引你,沒這個道理。一定要放得下,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然後具足深信切願,這個人決定往生。念佛多少沒有關係,如果你放不下,你信不真,願不切,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說得很清楚嗎?你不會往生。世尊在經典裡面給我們的警告,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有一條你就去不了,你五條都具足,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你,你還能去得了嗎?所以你必須把這些根斷掉,你往生就沒障礙。

而往生最明顯的例子,實在講這些例子在我們眼前很多很多,諸位稍稍留意你都看到。剛剛李居士告訴我,有一個同修今天往生,這個人名字我記不得,印象很深刻,沒多久,他來找我,跟我談了很多話;聽說沒生病,今天就走了。最明顯的例子,《淨土聖賢錄》裡記載宋朝瑩珂法師,雖然是個出家人,不守清規,破戒的比丘。但是這個人有一個長處,這是我們現在一般破戒做惡比不上他的;他有一個長處,他知道他自己將來要墮地獄,他很怕墮地獄,可是造了地獄的業不能不去,又非常恐怖,求教他的同參道友,有沒有辦法救他?他的同學拿《往生傳》給他看,他每看一個人都非常感動,《往生傳》看完之後他覺醒了,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念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也沒有吃飯,也沒有喝水,就這麼念了三天。那個心真誠,的確放下了,把阿彌陀佛念來;感應道交,誠則靈。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就回報阿彌陀佛,他說:我的習氣很重,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外面一誘惑我,我又要造罪業,自己把持不住,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也答應,佛很慈悲,佛就說:這樣子三天以後我來接引你。他三天以後,也沒有生病就往生。他念佛念多久?三天三夜,給我們證明《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有什麼難處?往生西方淨土是易行道,問題就是你想不想去。

我們在這裡開念佛堂,念佛的人這麼多,如果門口掛個牌子:三天決定往生;恐怕一個都沒有,誰還敢來念佛?三天就死,這還能得了?沒人!所以你才曉得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什麼地方,這不就清楚了嗎?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在念佛堂求什麼?求一心不亂,我們求的是這個。如果你得一心不亂,別說得事一心、理一心,功夫最淺的「功夫成片」,你只要得功夫成片,你往生就有把握了。功夫成片這裡面淺深也不相同,如果我們用三輩九品來說,功夫成片上三品的人可以自在往生,你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礙事,壽命到了也沒關係,你真的了生死。功夫中下等的,大概一般是臨命終時一兩個月之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要走,我們看到的太多太多了。我自己這一生當中遇到的就不少,預知時至,不生病,走的時候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說多瀟灑、多自在!不生病。功夫成片程度淺的,下三品,臨終也許生病,大概在走前一個星期他知道,有的時候五天、三天之前他知道,佛來接引他,這是功夫成片淺的。功夫成片深的,生死自在。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有些同學來問我:老師到底到什麼樣的功夫?我說:什麼樣的功夫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最低限度是上三品功夫成片,這個大概沒有問題;如果你說是事一心、理一心,我看不出來,但是功夫成片上三品,我覺得他確實是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就明瞭淨土法門的殊勝,因為要想念到事一心、理一心,確實我們很難辦到,如果講念到功夫成片上三品,人人做得到,只怕你不肯做,你確確實實可以做到。

念佛念到上品功夫成片,這時候會不會往生?給諸位說,多數人都往生了。往年有人問過我,而且還不只一個人,我遇到好幾次同樣的問題。這些人拿著《淨土聖賢錄》、拿著《往生傳》來問我,他說:法師,這裡頭很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這些人他的壽命三年剛好就到了?他問得很好。我答覆他:恐怕沒有這麼巧的事情,哪有那麼巧!為什麼念三年就往生?他功夫成就了。如同我們現在嚮往一個很好的地區,我們想移民到那個地方,現在移民手續都辦好,你的證件統統拿到,你去不去?他就去了。這些念佛的人念了三年,西方極樂世界移民手續辦好,他統統拿到,那個地方比這個地方生活舒服太多,他就去了,他對這裡不留戀,這個道理才是正理,合情合理。何必在這個世間多住一天!多住一天多受一天罪,我們是去不了沒辦法,這個罪不能不受,有能力去你在這裡多受一天罪,不叫冤枉嗎?你何苦來受這個罪!所以手續統統辦妥之後還沒有去,只有一個道理,還有有緣的眾生你要度他,那你就不能先走,你先走對不起這些人。什麼人有緣?他能相信你說的,能夠理解你說的,你跟他講他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與你有緣,你不應該早走,你要幫助他。度化眾生的緣盡,那你就可以走了。什麼叫盡?這些聽眾雖然很多,沒有一個人聽話,沒有一個人依教奉行,這就是緣盡了。諸位要知道,以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做一個例子來說,他老人家講經,聽眾每一場當年在台中那時候總有三、四百人,他的講堂沒這麼大,三、四百人就擠得滿滿的,法緣殊勝。他為什麼走?聽的人雖然多,沒有一個依教奉行,真正能夠依教奉行的都已經得度,如同世尊當年在世一樣,所以他走了。如果有一個,大眾當中還有一個真正能夠依教奉行,真正能夠得度,他就不能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諸佛菩薩住世,如是因緣而已,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也要發諸佛菩薩同樣的大願。

第三句說『所行之行具足清淨』,這裡頭最重要的是清淨,不但清淨,是具足清淨。具足是什麼意思?圓滿的清淨。所行是菩薩行。菩薩行,世尊在經典裡將它歸納為六個綱領,叫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做了沒有?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有沒有認真在做?什麼叫「布施」?這裡面講的範圍太廣,《華嚴經》到末後「十迴向章」裡面,細說布施說了一百多種,說得細,不是我們平常講三個綱領: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含糊籠統說說,這個經裡都要細說,講到的時候我們才講,那一段經文要很長的時間來介紹,是我們修行的重點。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與這六個綱領相不相應?我們有沒有布施的心?布施的心有兩種:對自己來講是放下,有沒有放下一切這個心;對別人來講,我們要幫助他們,無論什麼樣的人都需要人幫助,諸佛如來也需要我們幫助他,我們幫他宣傳,幫他介紹佛法,幫他推薦佛法,我們也幫助他,他幫助我們,這是布施。我們有沒有這個意念?有沒有認真去做?

「持戒」,廣義的講,遵守佛陀的教誨,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有沒有去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有沒有去做。持戒是廣義,不是狹義,就是守法、守規矩,遵守佛菩薩的教誡。「忍辱」是耐心,對人、對事、對物,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修行,都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愈是大事時間愈長,愈需要耐心,我們有沒有耐心?凡事所謂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怎麼可能有成就?決定不能有成就,有成就的人有耐心。不但有耐心而且還要「精進」,精是一門深入,這是精,進是絕不退轉,那就是進步;一門深入,永不退轉,無論世法、佛法,沒有不成就的道理。六度裡面「禪定」是講你心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就是禪定。換句話說,不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無論是人是事是物都不受誘惑,你的心是定的。《金剛經》上給我們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叫禪定;不取於相這一句話,就是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就是不著相,不取相,心裡如如不動。最後一個原則是智慧、是「般若」,智慧是觀照,「照見五蘊皆空」,這是般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能取之心不可得。《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取這個心不可得,你所取的諸法,這一切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告訴你能所都不可得,這是般若智慧。你真正明白,你才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再執著;我可以用它,我絕不執著它,你這樣才過佛菩薩的生活,覺者的生活,那你是具足清淨了。如果沒有般若智慧,所行之行縱然講清淨,不能講具足,具足決定與般若相應,也就是決定與諸法實相相應,你是真清淨。

我們怎麼學法?給諸位同修說,唯一的方法天天薰習,這是修學重要的手段。凡夫無量劫來累積的煩惱習氣,要想斷掉談何容易,唯一的辦法天天聽經。古時候的道場就像一個煉鋼爐子一樣,中下根性的人進入這個道場,都被它陶冶鍛鍊而成為法器,現在沒有這個道場。道場是解行相應,古時候的道場有道風、有學風,道風是行門相應,學風是解門深入,解行並重。每一個道場道風不一樣,學風也不相同,但是都是佛教,都是佛傳下來,都有成就,雖然道風、學風不同,正所謂是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成就。學風是天天講解,天天研究討論,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道風是天天淘汰自己的煩惱習氣,向具足清淨的方向目標邁進,這是道風。行門雖然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這三大類就是禪、密、淨,講修行不外乎這三大類。

一個道場,你看許多道場有講堂、有禪堂、有念佛堂,一看就曉得禪堂、念佛堂是行門,修行的場所,講堂是研究討論的場所,每天講經,每天念佛,沒有間斷的。我們在《仁王經》上看到,佛教導四眾弟子在一塊共修,每天二時講經,講解研究討論,二時。世尊所說的二時,諸位要記住是印度的二時,古印度的二時,古印度將一晝夜分做六時:晝三時、夜三時。二時是現在多長的時間?八個小時。佛所講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每天講經聽經、研究討論是八小時,真的是精進。解門八小時,行門也八小時,我們現在沒有做到,我們現在這個道場算是不錯了。我今天上午去看仁德法師,仁德法師對這個道場很讚歎,他說大概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道場,每天有兩小時講經,有十二小時念佛。沒錯,念佛的時間是增加,八個鐘點念佛,現在念十二個小時,加了四小時;可是講堂,八個小時少了六個小時。你要知道,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與這個有關係,解得不夠透徹,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深解義趣,你要解得夠透徹,你才會放下;解是看破,真正看破之後才肯放下,看破放下之後功夫才得力,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關係還是解得不夠。

可是我們今天有業障,現在叫我給你每天講兩個鐘點,我很輕鬆、很自在,叫我每天給你講八個鐘點,我很辛苦,我受不了。年輕的時候行,現在老了不行,很多同修看到我這個樣子好像沒有老,精神體力不如從前了。十年前我在美國一天講八個小時沒有問題,行!記得我是八三年還是八四年到洛杉磯,一下飛機就進講堂,一天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我是站著講。在外國講堂,你們也許在電視看到,美國總統跟大家報告,小桌子一點點大,一根棍子支柱,人是站在那裡的。我也站在那裡講,聽眾坐在底下聽,一天九個小時,聽的人累了,我站的人不累。我那時候有體力,現在精神體力不夠,現在每天跟大家講四個小時還行,講八個小時我恐怕就受不了,這就說明,無論幹什麼都要年輕。

你們諸位要記住,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黃梅得法幾歲?二十四歲。諸葛亮初出茅廬,在新野把曹軍打得大敗幾歲?二十七歲。所以諸位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認真努力發憤。六祖能大師二十四歲就明心見性,我們為什麼不能?他為什麼能?他之能,他能放下;我們不能,沒放下,還有一些牽腸掛肚,受這個累贅。你要真正想學佛菩薩,沒有別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能,你也能。然後所行之行才具足清淨,所行之行又升了一級,為什麼?具足清淨升了一級,這一級就升到普賢菩薩的大行,必須具足清淨之後,這個行就是普賢行。所以這一句清涼大師配在法雲地的菩薩,他說的不無道理。

第四句『於出離道已能善出』,這裡頭關鍵的字眼在「善」,這個字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道」是無量道,通常佛把無量道歸納為十法界,如果特別對我們凡夫來講歸納為六道,而實際上是無量道。道要怎麼出離?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對我們來講是真實法,你要不能出離,你就免不了生死輪迴,既然逃不過生死輪迴,一定要知道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壽命最長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個大劫是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八萬大劫是多長的時間?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還在定中,世界成住壞空與他不相干,為什麼?他在無色界,他不在色界。這個壽命不長,《地藏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地獄,地獄的壽命經上講得很清楚是無數劫,八萬是有數,無數劫你才知道三惡道的壽命比三善道的壽命長得太多了,難怪瑩珂法師造作罪業,想想自己墮地獄,不能不害怕了。諸位對六道輪迴的狀況,你要是能了解一些,你就知道這個問題嚴重。我們世間這些事情有什麼大不了,小事一樁,輪迴生死才是大事情。

你怎麼樣脫離?有什麼方法脫離?這樣嚴重的問題擺在面前,我們迷惑顛倒,麻木不仁,怎麼得了?佛菩薩來給我們講經說法,慈悲救拔,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真是《地藏經》上所講的「剛強難化」。什麼叫剛強?自以為是,把佛菩薩所說的看作迷信,未知數,不見得是真的,總是這麼懷疑,不能夠深信。所以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的教誡,這個因緣當面錯過,你說多可惜!什麼時候才相信?那就是天天聽,天天讀,聽了很多遍,讀了很多遍,搞了幾十年豁然開竅,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哪有聽經聽一遍就開悟的?沒這道理。聽一遍就開悟,是再來人,不是凡夫,凡夫哪裡可能?決定不可能聽一遍就開悟。天天聽,天天讀,鍥而不捨,聽了之後思惟經義,依教奉行,這樣才叫精進。可是這個緣困難,我很有這個心,我有這個願望,我有這個毅力,我有恆心,我很想修、很想聽,誰給你講?沒人給你講;我每天想聽八個鐘點,找不到這個老師。跟諸位說,你們還算是有福報的,諸佛菩薩都恭喜你,從前沒有辦法,現在有辦法,錄相帶拿回家去,一天聽八個小時,行!一天聽八個小時,不要聽八個錄相帶,聽一個,一個從頭到尾反覆聽八個小時,你才會有用處,這叫一門深入。你每天聽八樣東西,聽第一個後頭不知道,聽後頭一個前面忘光,那有什麼用處?我們根性不利,每天我們就用六十分鐘帶子,一天聽八次,如果你三年不間斷,準有悟處;你悟的境界淺深我不敢說,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悟處,三年能夠鍥而不捨,你的心定了。所以現在有辦法,現在人有福報,科技幫了忙,我們利用這個工具,善於利用它就好。這樣多聽多學,聽了之後能夠解其義,把這些道理方法、原理原則,活用在自己生活當中就是修行。解行都能與佛經所講的相應,你就知道怎樣出離,不但是永脫輪迴,而且永脫十法界,這就是超越生死。

可是它下頭有個「善出」,這個善字可妙了。什麼叫善?確實超越十法界,菩薩他又不離十法界,確實超越六道輪迴,他還在輪迴之中,這叫善。這是大乘了義經上常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叫善住,也叫善出,空有二邊不住。超越生死,是出離輪迴、出離十法界;不住涅槃,依舊在十法界、在六道裡度一切眾生。正是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隨機說法,絲毫不染著;染著就是住生死,不染著就是住涅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可是諸位要知道,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這一生當中縱然是個聰明伶俐漢,在佛法裡面有一點體悟,好像是生死、涅槃都不住了,壽命到,來生怎麼辦?如果真的出不了三界,一個輪迴前生的事情忘光,菩薩也有隔陰之迷,前世的事情不記得了,來生能不能遇到好緣分再繼續不斷的學佛?沒有把握,靠不住,所以這是一條險道。最穩當的道是什麼?決定求生淨土,這個要懂得。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海會文殊、普賢對他們的教誨,統統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知道華嚴海會這些菩薩們,數量是無量無邊,他們所學的法門不同,所以在華嚴會上你能夠看到無量無邊的法門,每個人學的都不一樣。但是都能夠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他才能超越十法界,而證入華藏海會,真正是殊途同歸,都歸華嚴海會,就是華藏世界。到那個地方遇到文殊、普賢,接受這兩位大菩薩的教導,跟著他們兩位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華嚴經》,我們要知道。

唐朝時候有一位法照禪師,你們同修都曉得,以後是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法照禪師原來在衡州,衡州就是現在的衡陽,南嶽,有那個地方修行。有一天早齋的時候吃粥,我們叫稀飯,那時候出家人都是用缽,在吃飯的時候忽然低頭向缽裡一看,缽裡現出境界、現出寺院,文殊菩薩在講經說法,看得很清楚,連山路都看得很清楚。他吃完飯之後,把這個事情告訴他的同參們,講這個境界;同參們有些人知道,他說你看到的境界大概是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他就發心去朝五台。到五台山果然看到這個境界,跟他缽裡面看的一樣,他就找到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看到文殊、普賢在講經說法,聽眾一萬多人,他進去了,也把這一座經聽下來。聽完之後他向文殊菩薩請教,他說現在佛法已經進入末法時期;實際上唐朝那時候是像法的末後,接近末法時期;問菩薩:眾生修學哪一個法門契機?文殊菩薩勸他修淨土法門,菩薩勸他的。他向菩薩請教怎麼修法?文殊菩薩念「阿彌陀佛」給他聽,他跟著文殊菩薩學,學會了,以後就把這個念佛方法傳下來,叫「五會念佛」。所以當時有人稱他叫五會法師,他建念佛堂提倡念佛,學文殊菩薩的腔調。當他離開大聖竹林寺,路上還做記號,希望下一次來的時候能找到,結果回頭一看一片荒山,那個境界完全沒有了,才知道是菩薩示現的。他與這個法門有緣,菩薩傳授給他,他不愧菩薩的指引,成為淨宗一代祖師。這是五會念佛的由來。但是諸位同修要曉得,現代社會上也有五會念佛,還有一個錄音帶,我也聽過,那個不是法照禪師傳的,不是的。為什麼?我們聽了之後不能攝心,也就是聽了之後心不能清淨。如果是祖師傳的念佛方法,你念了之後心一定很清淨、很攝心,那才是。它這個五會念佛是唱歌,唱得很好聽,不攝心;也有好處,不念佛的人叫他唱佛也好,結結法緣,所以它是唱歌,它是音樂。這個五會念佛是民國初年有一位法師,他懂得音樂,他自己編出來的。所以法照禪師從文殊菩薩傳的五會念佛已經失傳了,我們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

所以此地善出,「善」字非常重要。我們明白了,怎樣才真正能做到善?決定先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了面,這是「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你見過阿彌陀佛,如果你的慈悲心很切,你就可以向阿彌陀佛報告:我現在還想回到娑婆世界去度眾生。只要在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一面,你就可以請求回來度眾生,你就能做到善出。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在六道裡決定不會迷失。你要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打個轉,跟阿彌陀佛見一面,你在六道裡決定會墮落,決定會迷失,這一點重要;千萬不能自負,自以為了不起,不行,要知道有隔陰之迷。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大道理。

現在在這個世間,我跟諸位同修講過好幾次,你們細心體會。我講經四十年,四十年當中沒有間斷過,一個星期最少也講三次,現在在這邊每個星期是七天;我當時在年輕的時候,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那一段時期,我一個星期講三十多個小時,沒有離開講席。我常常講,誰得受用?我自己得受用,為什麼?我一堂課沒缺,你們聽的人不行,缺課太多了;我得受用,這是我自己親身的體驗。習氣毛病是真難斷,天天講,天天勸人,天天也勸自己,這樣勸了四十年才覺悟、才醒過來。所以你們要不發心上講台怎麼行?講台是磨鍊自己,我們哪有本事講給別人聽。所以聽眾都是老師,都是我們的監學,都是我們的護法,他們來督促我們,來警惕我們,勉勵我們,我們決定不能夠鬆懈。明白覺悟了,決定求生淨土,然後倒駕慈航,乘願再來,這正確;你乘願再來是善出。《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清楚,不但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同時也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護念。小本《彌陀經》說得多清楚,「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依這個經修行的人當然也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你說這個法門多麼殊勝!實實在在找不到第二個法門。我們有幸遇到,這個緣相當不容易,一定要珍惜。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明生居士王騰億 的頭像
    明生居士王騰億

    wty0975457848的部落格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