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87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七面,倒數第三行看起:
「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所謂可愛樂光明天王」,昨天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二尊:
【清淨妙光天王。】
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智慧光明是從自己真心本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每一個眾生,在理上講,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可是在事上說,凡夫在迷,諸佛菩薩他們在悟。迷的時候心思昏昧,自性的智慧、光明、德能都不能夠現前,造成愚闇,愚痴、昏闇,因此思想見解、行為完全失控,跟自性的性德完全相違背,把我們的智慧變成了煩惱,把我們的德能變成了業障,無盡的福德變成了災難,這種變化可以說都在一念之間。天王名號裡面告訴我們,『清淨妙光』,清淨心能現,妙光明是所現,這裡面的含義無限的深廣,也教導我們修行清淨是綱領。《無量壽經》的經題有「清淨平等覺」,給我們提出三個修學綱領。我們也都知道,也都很想修學,為什麼清淨心不能現前?清淨就覺悟,不清淨就迷惑了。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理跟事都非常重要,我們有許多同修理上明白,事上放不下,所以清淨心不能現前。是不是理上真的明白?實在說不見得;理上如果真的明白,事上沒有放不下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在事上做不到,決定是理上沒有透徹。你所學的似是而非,說你不明白,你也能說得頭頭是道,滿像那麼回事情,說你明白了,盡幹些糊塗事,這種情形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點。
怎樣用功?還是要在教理上下功夫。我們沒有真正放下,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並沒有了解。在講席當中,跟諸位報告了很多次,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放下,跟諸位說,是很容易的事情,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要放下。你要想真搞清楚、搞明白,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的示現就能體會到,他老人家一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麼長的時間都在教導,可見得知難。怎麼說行易?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許許多多佛陀當時的學生,來聽佛講經說法,佛這部經還沒有講完,他已經證果、他已經開悟,可見得行不難,知難!凡是我們做不到的,我們要求知,真正知道一定很容易去做到,所謂破迷開悟,一念之間而已,哪有難處?這是我們深深要反省的。
一念清淨一切都清淨,那才是真清淨,如果我們看到自己清淨,外面環境還沒有清淨,這個清淨是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如果講真的清淨,那是一切都清淨,所謂是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你的境界就清淨;境界從我們現前居住的地方,一直延伸到虛空法界,無一不清淨,你才真正證得清淨。清淨之後,所起的作用「妙光」,你的信心是妙光,你的願心是妙光、你的言語生活、處事待人,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妙光顯發,這就是所謂你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你不再生煩惱了。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修學有了成就,得受用,得到真實的受用。這種受用,我們在本經裡面所看到,諸佛如來有,諸大菩薩有,聲聞、緣覺以下,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也許我們在經上看到這一點,聲聞、緣覺都沒有,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有?這個話,我們在開經頭幾次就跟諸位報告過,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記得?《華嚴經》的當機是法身大士,我們不是法身大士,有資格來聽這個經嗎?有資格來學習這個法門嗎?佛在經上說,除法身大士之外,還有一類根性行,大心凡夫。我們是凡夫,只要你發大心,行!你也是華嚴會上的當機者。可見得心量一定要大,小心量是沒有辦法修學大法的,大心量就是大乘根性,大心量就是圓頓根性,我們的心量不拓開怎麼行?心量怎樣拓開?我們常說,念念想眾生,不要想自己。想哪些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心量才能拓開,才能夠恢復。心量,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原本都是包虛空,所謂「心包虛空,量周沙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一切眾生本來心量如是,只要把心量拓開,就是華嚴會上的當機者,這些修行的原理原則、綱領條目,我們不會感到困難。人有一念私心就被污染,決定沒有自己的私心,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清淨心不難現前;清淨心現前之後,你過的生活就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下面一尊:
【能自在音天王。】
這十位菩薩的名號都顯示菩薩的德行,而且名號先後都有連帶的關係,就好像蓋房子一樣,第一層蓋好才有第二層,第二層依第一層而起的。『能自在音天王』,是依清淨妙光而「能」,如果心不清淨,他的「音」就不自在。「自在音」是表說法自在,就是佛經上講「成就四無礙辯才」,說法自在才能普度眾生,你才能有這個能力。由此可知,都是自己的德能成就、性德現前,才有殊勝的智慧能力,幫助自己契入佛的境界,幫助一切眾生信解行證無上的妙法。我們四眾同修也都有這個願望,雖有這個願望,願望要不能落實,這個願望是空的。如何落實?一定要認真修行。《無量壽經》好!古德所謂《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跟《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是細說,《無量壽經》是抓住綱領,經題是總綱領。怎麼樣才真正修行?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念念與清淨平等覺相應,行行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所以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要與這個相應;這是性德,唯有相應才得自在。你想想為什麼相應得自在?心清淨,轉煩惱成菩提,煩惱消除,智慧就現前;心地清淨,轉生死為涅槃。所以清淨心、平等心就轉境界,法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我們一般人常講「超凡入聖」,要不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怎麼能成功?
「修行」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兩個字怎麼講法。如果我們違背清淨平等覺就錯了,就是迷惑、就是顛倒,思想見解叫邪知邪見;與這個綱領相應,這是正確的,正知正見,佛之知見;不但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所以經典是我們現前修行的標準,一定要依靠這個標準,與這個標準相違背的,趕緊修正過來。尤其是從事上下手,諸位要知道,理事不二,初學的人從理上下手,事上做不到,一點用處都沒有,你的境界轉不過來;一定要在事上下手,才能克服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要真的去克服。功夫能夠持久,你就生歡喜心,三個月是第一個階段,我們念佛堂第一個階段過去了。第二個階段再三個月,第二個階段突破,你的法喜就現前,經上常講「法喜充滿」;這個名字我們常常念,說起來大家都很熟悉不陌生,你有沒有得過法喜?沒有。法喜充滿,你的精神就飽滿,你就能夠勇猛精進。
我們在這兩段,大梵天王跟光音天王裡面看到,他們才是真正得法喜,禪悅就是法喜。也就是說你得到定的那種喜悅,那種歡喜,絕對不是世間任何樂事能夠跟它相比的;如果世間還有事能夠比禪定還要快樂,那些修禪定的人都不幹,學它幹什麼?禪定裡面得到的歡喜、得到的快樂,世間法沒得比,所以入到甚深禪定,不想出定,他那是享受。那個享受,雖然佛給我們講,受不是真的,也是虛妄的,可是色界天人的享受似乎比我們欲界裡面要真實得多,這個真實是相對的比較,他要往更上一層來相比,他也不行,但是跟我們相比,他真實多了。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要去修禪?念佛就是修禪,這個話是世尊親口說的,在《大集經》裡面講,佛說「念佛即是深妙禪」,不是普通的禪定,甚深微妙的大定。所以這個法門你要是契入,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三昧就是禪定;用念佛這個方法得到的禪定,是所有禪定裡面最殊勝的、最上的。
這個禪悅、念佛三昧,你們現在還沒有得到,正在努力向這個目標精進,有些人走得很近,差不多快得到,再加緊一點就行了,決定不退心;要知道這個機緣非常稀有,因為一得到之後,你就得自在了。這個現象即使得一分,你就有一分的利益,一分的功德現前;這個功德是煩惱輕、智慧長。人煩惱輕,身體也就輕,頭腦特別清楚、特別靈活,身體輕安敏捷,你得自在。你一個人得到是自利,你得到之後必定利他,那就跟光音天一樣不要說話,你這個樣子大家看看,信心就生起來;進念佛堂沒多久這人變了,就給一般人增長了信心,這就是化他。這種方式就是所謂現身說法,不必用言語,我做出來給你看,你還能不相信嗎?給你說,說了沒做出來,你未必能相信;做出來之後,你親眼看到,能令一切眾生生起信心,這就是菩薩自行化他。所以此地講「能自在音」,示現表法也是自在音;音是讓人領悟,用這個字來做代表。言說能令人領悟,示現也能令人領悟,這種幫助眾生的方式在這部經裡面講得非常之多。第四位:
【最勝念智天王。】
大乘佛法,比大乘最殊勝的,是一乘了義的大法,《華嚴》、《法華》都是一乘了義的大經,它的目的就是求智慧,往後經文裡面講得很多;教給我們: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學菩薩只求智慧,除智慧之外一無所求;戒定慧三無漏學,慧是目的。不但是諸菩薩專求智慧,實在說只要是親近佛陀,佛陀雖然不在世間,去我們很遠,我們今天供養佛陀的形像,展開佛陀的遺教,與當時親近佛陀沒有兩樣。如果說兩樣,我們是不是真的向佛陀學習,依教奉行?佛教菩薩唯求智慧,我們今天是不是如是?不但在大乘法裡,小乘法裡面佛也說唯慧為業,可見得大小乘都不例外,都是在求智慧。一乘了義是追求究竟圓滿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菩提。可是求智慧,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定,慧從哪裡來?真實智慧絕非記問之學。我聽經聽得多,我天天讀經讀得多,你就有智慧嗎?沒有。你讀得多、聽得多、記得多,你也能講得很多,全是別人的,沒有一字一句是自己悟出來的。自己悟出來是智慧,依照別人所說的來講不是智慧,連儒家都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以記問是我們初學的時候一種方法、一種手段,它不是目的;目的一定要開智慧、要開悟。
開悟,一定要把開悟的障礙排除,用什麼方法來排除障礙?用禪定。為什麼一定要用禪定?諸位要了解,智慧是我們自性裡面本有的,本來具足的。我們的自性真心是什麼樣子?佛告訴我們,自性真心是如如不動的,大經裡面常講「自性本定」,你的真心本來是定的。這個定深極了,叫寂定,寂滅定,那是你的真心,那是你的自性。在定中不但分別執著沒有,連妄想也沒有,所以這個心是圓滿的,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界限,這是真心的樣子。這個經往後會講得很多,也會講得很詳細,這是《華嚴經》的好處。我們現在把真心失掉,怎麼失掉?動了念頭,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佛在經上有個比喻,把我們的真心本性比喻作大海,既深又廣,把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念頭,比喻作海裡面起的一個水泡;這個水泡是依海生起,不能離開海,離開海它就沒有了。於是這些愚昧的凡夫,執著水泡是自己的真心,那水泡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叫妄心,把妄心認作真心;真心哪裡去?真心忘得一乾二淨。佛給我們說,我們也聽不懂,縱然能夠聽明白也不相信,還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當作是自己的真心,這樁事情,世尊在《楞嚴經》上講得清楚、講得很多。這就是迷失了自性,把妄想當作自己的真心,這錯了,所以我們的智慧德能統統不能夠現前,全都失掉了。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心性是真的,心性裡面所有的智慧德能也是真的,真的怎麼會失掉?會失掉就不是真的。並沒有失掉,這個失是迷失,是你迷了它不起作用,就好比失掉了。所以諸佛如來為什麼對一切眾生這樣尊敬?佛看眾生智慧德能跟自己無二無別,只是他現在迷了,什麼時候破迷開悟了,跟諸佛如來沒兩樣,所以對一切眾生,即使對阿鼻地獄眾生,佛都是用平等心看待,決定不敢輕視。為什麼?他是佛,他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只是現在一念迷而已,他有智慧德能,智慧德能不起作用。於是佛教化眾生目的在哪裡?恢復自己性德而已;佛沒有東西教別人,只是教一切眾生恢復你自己的真心本性。要怎樣恢復?修定,定是佛家修行的總樞紐、總綱領;定中就沒有分別執著,你還有一念分別執著,你就不能得定。所以戒是方便法、是手段,戒幫助你得定。戒裡面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放下、捨。你要不能放下、不能捨,障礙你入定。
大家到念佛堂來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甚深禪定;那是因為雖然身在念佛堂念佛,心裡面還有一些憂慮牽掛的事情沒有放下,所以你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亂,不能得功夫成片。你要知道障礙在哪裡?你沒有真放下。所以真正懂得用功的人,他很會掌握機會,平常家務事情是多,是很不容易放下,今天有機會進念佛堂,我在念佛堂念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我徹底放下,無論家裡有什麼事情不聞不問,決定不放在心上,我好好老老實實念一個小時,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因為你這一個小時叫老實念。念佛期間當中想一樁事情,那就打閒岔,就把你的功夫全部都破壞;想一樁事情就破壞了,想很多的事情那還有什麼功夫可言?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台中蓮社打佛七,李老師在佛七當中講開示;佛七裡面的開示都是警策、勉勵大家的話,言語不多,非常有力量。他舉一個例子,教人念佛的時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說假如你在此地念佛,你念佛是求一心不亂,是求功夫成片,忽然有一個人來跟你說:你家的房子失火、燒掉了;這個時候你心動不動?你一動,功夫破壞了。這個時候你真是念佛人,如如不動,燒隨它燒去!你在這個地方專求一心,你功夫才能成就。天大的事情也不聞不問,我進念佛堂;你要這樣念的時候,你的功夫才能得力。確確實實,你在這裡念一個小時好、兩個小時好,念一天也好、念兩天也好,決定要一念不生,萬緣放下,功夫才得力,你才會真正有成就,你念得才會有法喜充滿。念佛如是,任何一個行門都不例外。研教也需要全心全力投入,也需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懂如來所說的真實義。如果你研教還打妄想,怎麼會懂得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要用自己真心去領悟,妄想是不相應的。用妄想,怎麼能懂如來真實義?要用真心。這個道理是不能不懂的。
『最勝念智』,文字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智慧。這麼說起來,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實在講說得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幾個人能做到?做不到的時候怎麼辦?念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也是「最勝念智」,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何以故?本經到最後,歸結到阿彌陀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得到究竟圓滿,如果不歸極樂,《華嚴》就不圓滿,所以「最勝念智」就是這一句六字洪名。六字洪名何以說是最勝念智?我們大家天天都在念,我們智慧沒現前,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我們念的跟阿彌陀佛名號不相應,口念彌陀心打妄想。古德教給我們,實在講最早教導我們是大勢至菩薩,夏蓮居老居士稱之為淨宗初祖,很有道理;他確確實實是淨宗初祖,專修專弘,一點都不夾雜。這個法門大勢至菩薩怎麼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把念佛的方法教給我們,簡單明瞭八個字。都攝六根,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放下萬緣,眼從色塵那裡回來,攝是收回來,眼不看一切色,耳從聲塵那裡收回來,不聽一切聲;六根從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邊上收回來,「都攝六根」,這個時候你的心清淨了。淨念相繼,這個念叫淨念,淨念是絕不夾雜;念佛還夾雜別的東西在裡面,這個念就不是淨念。淨念是不懷疑、不夾雜,都攝六根就是萬緣放下,後面相繼,相繼這個佛號一句一句不間斷,念念不間斷,這樣念法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而念佛的效果他也說得很明白,也是八個字,「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效果多好。假是假借,不需要借任何方法來幫助,就是這一門深入;自得心開,自自然然你就開悟,心開就是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講效果。你想想看,這裡頭多麼殊勝。古時候覺明妙行菩薩也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所以教給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念佛的祕訣。我們果然能夠掌握到,與這個原則相應,這個念就是「最勝念智」,講到開智慧,比任何一個方法都來得快速,來得穩當。
佛在這個經上教菩薩一心一意求智慧,我們念佛就是求究竟圓滿的智慧,念到功夫成片就得受用。功夫成片,給諸位說,是念佛三昧裡功夫淺的,真正功夫成片就算是你已經得念佛三昧。這個功夫成就是什麼樣子?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之中,決定沒有貪戀,也沒有瞋恚,你的心接觸外面境界是平靜的。換句話說,好境界裡面你的心平等對待它,沒有喜愛、沒有貪戀;逆境現前也沒有瞋恚、也沒有煩惱,你的心用平等心來接觸外面境界,這是你功夫成片了。你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會有任何一樁事放在心上,這叫功夫成片。念佛念到這個境界,跟諸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隨意了。我們壽命還有,業報還沒了,我想早一天往生行不行?行!你功夫成就了。壽命縱然到了,我還不想去,我再過幾年去行不行?也行!生死自在。到這個時候他不去,不去的理由是什麼?沒有別的理由,絕不貪圖世間的享受富貴,不是貪圖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環境比我們好得太多,怎麼可能貪圖這個世間?不可能。唯一的理由,還有一些眾生跟我有緣,我要度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沒有度完,時間可以延長一點,你說這個多自在!如果度眾生的緣盡了,那就提前去,沒有理由再在此地多住一天,沒有理由,你的化緣已經盡了。
所以只要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這個功夫跟諸位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講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真難!我們一般人一生當中未必能做到。當然也有能做到,那是根性很利,上上根人行,中下根人做不到。功夫成片是決定可以做到,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的例子。甚至於在眼前,你們曾經聽李木源居士給你們講,監獄裡面的囚犯念佛,時間並不長,他都念到功夫成片。所以他們往生,往生那是受刑,在此地是吊刑,縱然這種方式往生,他還是非常自在,顯示出他功夫成片了;他沒有這種定功,不行!他真有這個定力,所以吊死,面目如生,跟普通吊死人那個樣子完全不相同,一點恐懼都沒有,安然的走了。念佛的時間並不算很長,哪裡能得不到?
他們為什麼能得到,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他們被判死刑,沒什麼念頭好想,想也是空想,所以他放得下。我們沒有判死刑,還有好多東西可以想,所以放不下。由此可知,判死刑進監牢獄是增上緣,佛法裡面講「逆增上緣」。他要不遭遇到這個事,他這一輩子決定不能往生,會墮三惡道。遇到這個增上緣,哪裡曉得從三惡道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對世間人,再造惡的人,我們都不敢輕視他。你說這些犯罪的人,你敢輕視他嗎?我們學佛學一輩子,將來未必能往生,人家真的往生作佛了,不可輕視。念佛法門的殊勝自己一定要知道。
念佛念久了,久了就懈怠,這一定的道理。佛家諺語有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就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了。我們走進念佛堂,如果念佛一年還勉強可以過得去,念佛兩年佛就在天邊,念佛三年佛化雲煙了,你還有什麼成就?所以諸佛菩薩在經典裡面,常常讚歎「初心可貴」,你能夠保持初發心,「成佛有餘」,最難就是不容易保持你的初發心,誰能保持初心,誰就決定成就。世出世間法一樣的道理,愈久愈懈怠,愈久愈懶散,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為什麼經要天天講?我們是凡夫,三天不聽經,煩惱就起現行,就會退轉。講經說法天天勸我們,天天鼓勵我們,剛剛想退,聽聽就把氣再提起來了。所以古時候念佛堂的人那真不簡單,念佛堂裡不講經,是哪些人?經教裡頭過來的人,他都明白、都了解,有耐心、有毅力,不會退轉,在念佛堂依眾靠眾。
可是念佛堂的堂主還要天天講開示,依舊不能夠捨棄警策,對念佛的同修給他很大的幫助,勸導他、勉勵他、警策他,幫助他精進,幫助他不退轉。這是在念佛堂裡面,領眾出家法師他們的責任,每一個出家人在念佛堂都是要給在家同修做榜樣,所以念佛堂裡面領眾就是自行化他。在末法時期,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大家曉得災難很多,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嚴重,唯一自救救人的方法就是老實念佛,除這個方法之外,我們實在再找不到第二個方法;佛家的法門雖然多,其他的方法都用不上力。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曉得今天「最勝念智」就是六字洪名,懂得怎樣去念,然後才曉得如何幫助別人念佛。第五尊:
【可愛樂清淨妙音天王。】
實在講這個名號跟前面「最勝念智」,意思非常接近,前面告訴你念佛的理論,這個地方告訴你念佛的方法,『清淨妙音』就是六字洪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清淨心念,把清淨心念出來,以自己的清淨心啟發一切眾生的清淨心,這就『可愛樂』。這一次我們在澳洲,澳洲是一個大島,我們環繞弘法,在墨爾本遇到一批大學生,學生當中有不少學佛,澳洲學佛的風氣算是不錯。但是這些學生當中,所學的宗派法門不一樣,念佛的人並不多,有修大乘、有修小乘、有修禪、有修密。學校裡面給他們一個小房子做佛學社,學佛的同學都集合在這裡頭。我說:你們宗派這麼多,法門這麼雜,你們怎麼修法?他們倒很妙,他說:我們在一塊共修,統統念阿彌陀佛。我聽了很有意思,阿彌陀佛統一所有宗派,統一所有法門,很相應!這是我們沒想到的,我這一次到那裡看,我看到很歡喜。希望將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夠再統一多元文化,各種不同宗教在一起共修,也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是把這個再往上提升一步。
而這一句佛號,很多外國人聽了都能生歡喜心,他們不懂這個意思,可是我們在放佛號;現在念佛機很方便,有很多同修念佛機帶在身上;居然就有一些外國人聽了很有興趣,很注意的聽,然後問我們:這是什麼音樂?他們不懂,他以為這是音樂。他說這個音樂能夠讓人心很平和,不會煩躁,他很喜歡這個音樂;我們也就把念佛機送給他,告訴他跟著念;他們學,學得很認真。告訴他,你只要一直念,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到時候就知道了。就跟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一樣,我們也如法炮製,跟他講念一定有好處,你一直念下去,念到有一天他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他見到佛光注照,見到金色光明;真的能達到,只要他一心稱念,不懂沒有關係,這是各人善根福德不相同。
我們在在處處,你能夠接觸到的一些人、一些物,物包括一切動物;我們有真誠的心,清淨心、慈悲心,念這句佛號教導一切眾生,有感應。我們在布里斯本的小道場,每天早晨大概四點多鐘,有兩隻鳥念阿彌陀佛;我聽人家講是永師教的,不曉得是不是悟永教的?到時候牠就來了,牠就會念阿彌陀佛,連鳥也會念!每天四點鐘牠來做早課,牠天天不缺,到時候就來了。我們自己想想,自己要不用功、懈怠,那連鳥都不如!淨宗有一個小冊子書名叫《物猶如此》,這個小冊子裡面,大概有幾十個例子動物念佛往生,許許多多動物念佛往生,物猶如此,我們看了之後應當要勉勵自己。「清淨妙音」就是六字洪名。第六尊:
【善思惟音天王。】
在天王裡面,名號當中都有音或者有光,顯示他們是光音天。『善思惟音』,單單就音上來說,如果你能夠善思惟音,就這一門你就能明心見性。音聲之體是空寂的,空寂就是自性,自性不是一個實體,不是一個實物,它沒有形狀,所以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也聽不到,鼻也不能嗅,舌也不能嘗,身體也接觸不到。不但如此,我們的意識想都想不到;第六意識功能很大,能緣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實在講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但是就是緣不到自性。自性是真心,是真如,阿賴耶識緣不到;但是它有,它存在,它無處不在,可是決定不是六根所緣的。聲之體,聲的性體,我們稱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善思惟」,你聽到這個音聲,你去體會這個音聲的體性,可是你不能真的去想,你想落在意識裡頭,想一輩子也想不出來,自性不會現前。所以思惟前面加個善,這個字的意思就妙了。你思惟得不到,不思惟也得不到,那怎麼辦?善思惟,這個話很難懂,就是宗門講「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就大悟,你不疑你就不會開悟;疑不是懷疑,叫疑情,疑情就是此地講的善思惟。
確實有這一念,這一念決不落在意識裡,這叫善;落在意識裡就不善。宗門叫參禪,教下叫參學,什麼叫參?幾個人能懂得?「參」是離心意識才叫參,用心意識就不叫參。心意識是什麼?八識五十一心所。你能夠離八識五十一心所,那你用的是什麼?四智菩提。你用四智菩提叫參,所以他能開悟,參禪能開悟,參學也能開悟;參學叫大開圓解,參禪叫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也要離心意識念,你能夠離心意識念,高明,你這叫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你不是事念,你是理念。你念到功夫成就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不在同居土,不在有餘土。怎麼離法?這個就難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統統用心意識已經用成習慣。我們要了解心意識的樣子是什麼?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妄想;換句話說,離心意識就是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用妄想。你離妄想分別執著,你用的是真心,這就行了。
可是這個事情,實際上我們要做依舊是有困難,佛知道末法眾生,佛了解得太清楚,曉得我們業障煩惱非常嚴重,所以教我們就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念佛,這叫帶業往生。《彌陀經》上教導我們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教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要再執著,執著名號。我們要想一切不執著,很難!用一個方法,用一個執著放下其他一切執著,這個方法好用,對我們來講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就執持名號、分別名號,打妄想統統是阿彌陀佛,不打別的妄想,全打阿彌陀佛的妄想,行!這樣搞成功了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倒不要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管是哪一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了不起。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下下品往生的人還是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難信之法,十方諸佛剎土裡沒有這種事,哪有這種說法?西方世界特別,只要往生去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地位?圓教七地以上。七地以上他們住什麼地方?住實報莊嚴土,初地菩薩就住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是平等的法界,我們一定要懂,它有四土,四土在一起平等的。在我們這個地方,世尊給我們講有三輩、有九品,到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念頭都沒有,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執著,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法界。每個人生到那邊去,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身體體質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皆是紫磨真金色身,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找不到的。而且這樣容易去,不難!難的是你不肯相信,你不肯發願,不肯老實念,那就沒法子;你要是真正相信,真正發願,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古德跟我們講,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即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造作極重的罪業都不怕,只要能夠懺悔。什麼叫懺悔?老實念佛就叫懺悔,你懂得嗎?不必再到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我做了好多錯事,你要原諒我,那你就糟了!為什麼?你每想一次又做一次,你就壞了。從今之後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把過去一切過失不再提,這是真懺悔;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淨土,只求見阿彌陀佛,什麼罪業都消除了。地獄太苦,太可憐,我們不希望造作罪業的人墮地獄,我們希望他早一天成佛。既然造作極重的罪業,趕快回頭,你要不回頭決定墮地獄;墮地獄那個苦,你們去念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就知道,受苦時間之長無數劫,實在講太可怕了。只要你這一口氣還沒斷,你還來得及,你回頭還來得及;如果這一口氣斷了沒法子,諸佛菩薩來也幫不上忙,也救不了你。所以要了解,造作極重罪業都不怕,《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造五逆十惡罪的人臨終懺悔,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都能得生,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什麼叫「善思惟」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縱然我們不能離心意識,我們今天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放下萬緣,這就是善思惟音。第七位:
【普音遍照天王。】
『普』是顯示平等,『遍』也是平等的意思,遍,沒有一絲毫的遺漏,沒有一絲毫的缺失。「普音遍照」,這個名號裡面顯示出菩薩的心願,跟諸佛如來的弘願沒有兩樣,要度盡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名號裡面,我們怎樣去學習?願一定要有行去實踐你的願望,願才不至於落空。我們今天煩惱沒斷,性德沒有現前,我們能力是有限的;能力雖然有限,心願可以無限,我們一定要發這樣的大心大願,把念佛法門介紹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普音遍照。所以這個名號裡面落實那就是流布大法,要流通、要宣布,盡我們的能力去做,一定要有心去做。現在我們利用科技的方法,把我們講經的現場,利用網路傳播到全世界。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有緣,我們有這個心願已經很久,但是這個心願到今天還沒有辦法落實,什麼心願?我們可以利用無線電廣播,無線電的廣播電台,二十四小時播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很想這樣做,無線電台不接受,他說二十四小時就是這麼一句話;我們願意買這個時段,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有佛號播出去,任何地方打開收音機,佛號就不間斷。我這個妄想想了很多年,看哪一家電視台的老闆是佛教徒,也許他能夠覺悟,他知道這是真實功德,給我們一個波段、一個頻道,不播放別的,就是這一句佛號;這是普音遍照,這才能落實。
現前我們能做到,也只是把阿彌陀佛的名號,隨時隨處傳遞給別人。現在在新加坡我看到有不少計程車,都貼著「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貼著有這六字洪名;希望計程車上也都能夠有一個念佛機,放這一句佛號。客人上車喜歡聽很好,不喜歡聽也聽進去了;他要不喜歡你就關掉,他已經聽進去了。讓名號跟音聲都能夠入一切眾生心目之中,我們一定要有這個心願,要認真努力去做。往年我在台灣,我曾經勸導一些同修們,他們是經商做生意,常常在報紙上、雜誌上刊登廣告,我說你刊登廣告,你在廣告篇幅之內,加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字愈大愈好;你的廣告字可以小一點,縮小一點,篇幅留一半刊上這幾個字。這個報紙雜誌發出去,很多人看到,「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自利利他,何樂而不為之?在新加坡地區,這個地區是四季常夏,只有一個夏天,我們穿的衣服很單薄,年輕人穿一個T恤,也印上「南無阿彌陀佛」,鼓勵你們常常到街上走走,沒事到馬路上去散步,念佛不必到念佛堂去繞佛,到馬路上去繞佛,讓大家看到你;你在念佛,衣服上也寫著阿彌陀佛,你在街上轉一圈就度很多人。我們應當要這樣做法,這是普音遍照天王,我們要把天王德號裡面的用意要落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