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四四卷) 2001/10/23 香 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44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河神長行第六句: 【無熱淨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涼善根解脫門。】
菩薩的名號都是教學,表法的義趣我們一定要明瞭。『無熱』 ,「熱」是煩惱,沒有煩惱才能夠得清淨光明;清淨是定,光明是 慧,定、慧。他所得的法門是『普示一切』,這樣的字句我們看得 非常之多,出現得多就是說明它很重要。如果它不是非常重要,佛 不可能多次的宣說,多次宣說意義很深,讓你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讀 一遍之後,當然你不能完全記住,但是重複遍數多的經文你一定會 記得很牢,世尊用這種方法加強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學生悟入的機 會,這個用意我們要懂得。由此可知,我們怎樣把自私自利斷掉了 。我相信許許多多的同學都很樂意放下自私自利,它就是放不下! 這個事情的確是困難,佛在小乘經論裡面有個比喻,這是破我執, 破我執的難度,佛講瀑流,瀑流是我們今天講的瀑布,這個瀑布多 大?四十里,四十里這麼大的瀑布,你能夠把它一下堵住叫它不流 ,你就想這要用多大的力量!佛說我們凡夫要破我執,那個難度就 像這樣。在大乘法裡面,它有特別的善巧方便。我們知道我執不破 就不能夠入佛門,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學佛難,實在講也真的就 在此地。 我執裡頭頭一個是身見,一切眾生都把身當作我,這個觀念怎 麼能夠把它換過來?大乘佛法的方便是「普示一切」,這個方法妙 ,那就是說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不要想我。「我要吃了」,我們 這個念頭轉一轉,這世間所有一切眾生有沒有得吃?「我要穿了」 ,我想想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有沒有衣服穿?從這個地方把念頭轉過 來,起心動念決定是想一切眾生,至少你要想到我們現在地球上生 存的這些眾生。華嚴會上的佛菩薩境界廣,他們起心動念是想到盡 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法身菩薩。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斤斤計較 著自己,我們這一生,無論你怎麼樣勇猛精進,你所學的是佛法的 皮毛,佛法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佛法殊勝的境界與你不相干,我 們要在這個地方做一個轉變。所以這樣的句子,在一切經論裡面我 們常常看到,佛是用無數次的提示,知道我們凡夫業障深重,說一 遍、兩遍、十遍、百遍、千遍,記不住,記不住不就等於白說了? 所以千遍萬遍的重複,這是恩德,這是慈悲,希望我們記住,念念 都是一切眾生。 我們今天所作所為都是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 一切眾生回頭。所以,他所示現的就是名號講的,他所示現的沒有 煩惱,心地清淨,真誠、清淨、平等,這是「無熱」的意思。『淨 光』,那就是正覺所顯示的。下面「普示」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 怎麼能做到普示?我們學佛把總綱領抓到了。如果我們心地不真誠 ,對人對事對物還夾雜著虛偽,那個虛偽是熱惱、是煩惱、是業障 。我們還會被外面境界所污染,眼見色被色污染;你在色相裡面生 起貪愛,你被污染了,生起厭惡你也被污染;換句話說,外面境界 你這一接觸你就動心,起心動念,引起自己的好惡,引起自己的貪 瞋痴慢就被污染了,你的心就不清淨,那個不清淨就是熱惱、煩惱 。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是什麼樣的身分不一 定,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所以你仔細去觀察,你去看 ,即使是一個在家人,你要看他的心行與經上所講的相應,那就是 菩薩示現,他真正在效法佛菩薩、學習佛菩薩,這是真正學佛的人 ,佛菩薩的境界就在他心行展現出來了。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 ,展現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了之後自然就覺悟了,曉得我自己心 行錯誤,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正確的、是對的。如果我們有 這個感發,有這個感想、有這個發現,我們就學到東西,當然回頭 。回頭是岸,岸是什麼?岸是佛道、菩薩道,我們從三途六道裡面 回頭了,我們行菩薩道,我們行佛道。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這個科目是『清涼善根』,善根每一個眾 生都有,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我們的善根不見了、失掉了 ?我們善根到底到哪裡去了?說老實話善根還在,不過是你的善根 被污染、被蒙蔽,變成一個作惡的根源了。由此可知,善根跟不善 根是一個根,不是兩個根。覺悟了就是善根,迷惑了就是做一切惡 的根源。用佛法的術語來說,覺悟了就是戒定慧,迷惑了就是貪瞋 痴,所以貪瞋痴即是戒定慧,這佛在經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 以我們在這個世間,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是什麼?是覺悟,不 能不覺悟,我們天天要求覺悟。三皈頭一條,「皈依佛」是什麼意 思?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 。佛是自性覺,不是在外頭,所以佛法叫「內學」。在外面學那是 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不是說其 他宗教。現在很多人說外道是別的宗教,佛教之外所有宗教叫外道 ,這錯了,你把佛經裡頭「外道」這兩個字的意思錯會了。經上「 外道」的意思是講心外求法,如果我們也在心外求法,自己就是外 道。佛法在哪裡?佛法在自性之中,要向自性裡面去求,所以稱之 為「內學」。懂得向內去求,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人是佛門裡面 真正修行人,是真佛弟子。 我們要把自己的善根發掘出來,善根也就是真性,也就是真心 ,永遠沒有煩惱,永遠沒有污染,永遠沒有波動;沒有污染是清淨 的,沒有波動是平等的。《無量壽經》的經題是「清淨平等覺」, 那是真性,那是真正的善根。諸佛如來為我們展現出來了,我們要 能夠體會得。你能體會得到,你才知道怎樣去學習,如何去修,使 我們「清涼善根」、清淨平等善根能夠現前。不但自受用圓滿,也 能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回頭是岸,知道所有一切煩惱、業障、 習氣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迷的時候有,覺的 時候就沒有了,真的是「覺後空空無大千」。
第七句: 【普生歡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慳著解脫 門。】
菩薩教我們布施,布施能生大歡喜,我們佛家常講「法喜充滿 」,經文裡面我們常常念到「常生歡喜心」。歡喜從哪裡來的?從 布施來的,歡喜布施。菩薩的德號是『普生歡喜』,沒有一樣不歡 喜。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是一個歡喜心 、歡喜的行,那我們一定能聯想到這個人身心健康。人為什麼會衰 老?得不到法喜。中國古老諺語常講「憂能使人老」,他憂慮多, 他煩惱多,現在的話講他壓力很重,自然他就衰老。如果一個人心 地清淨、平等慈悲,沒有憂慮,沒有貪瞋痴慢,沒有牽掛,沒有壓 力,他就不容易衰老。他的生活必定與自然相應,這個「自然」是 什麼?佛經裡面講的法性,與性德相應。凡是與性德相應,必然的 現象是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必然的現象。眾生何以有老病死? 現在我們明白了,他有憂患、他有煩惱。我們用最通俗的話來講, 他自私自利,他有名聞利養,他要貪圖五欲六塵享受,他常常起貪 瞋痴慢,所以他有生老病死,這是生老病死真正的業因。 佛跟我們講八苦,八苦最後一條「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就 是這個意思。心裡頭煩,心裡面憂慮,心有牽掛,都是屬於五陰熾 盛。佛那「熾盛」兩個字相容得好,所以他有前面生老病死、求不 得、愛別離、怨憎會,他有這些苦。什麼時候覺悟了,像觀世音菩 薩「照見五蘊皆空」,他苦都沒有了,生老病死沒有了。照見五蘊 皆空,生老病死就沒有了,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佛,經典是佛陀 的教科書,這些課本我們要細讀深思、深解義趣、依教奉行,那我 們就得利益,殊勝的功德利益分分自得。 這個法門從哪裡下手?菩薩在此地教我們『修行具足施』,「 具足」是圓滿沒有欠缺,樣樣都要布施。千萬不要有個錯誤的思想 ,「我現在福報很小,財物不多,等我將來發了財再來布施、等我 將來有福報才來布施。」你永遠不會發財,你也永遠沒有福報。真 正覺悟的人,現在就幹!我有一塊錢,我這一塊錢就布施掉,佛說 這個功德是圓滿的,為什麼?你全部的財產都拿出來了,你得的福 報是圓滿的。我現在對於世出世間法只懂這麼一點點,我就把這一 點點誠誠懇懇、熱心去教導別人,這是法布施。千萬不要認為我現 在還不行,讓我多學一點,等我學到能夠教別人了,我一定去幹。 你這一生沒指望了,為什麼?學無止境,你到哪一天才覺得我可以 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所以你就變成吝法,你不懂得修法布施,你的 智慧不開。 世間人所希求的財富,財富的因是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 施,不能起貪心。如果這個財多了,你就起貪心,那就錯了,你就 墮落了。不管我財富多少,統統拿來布施,自己心地毫無牽掛,乾 淨俐落。少,我少點布施,多,多點布施;沒有財,我當然沒有財 力布施,看到別人修財布施,歡喜讚歎,也等於是自己布施。佛法 我懂一句,我就把這一句告訴人;什麼都不懂,我會念這一句「阿 彌陀佛」,我就把這一句布施給一切眾生,見到一切人我合掌:「 阿彌陀佛」,法布施!誠誠懇懇、恭恭敬敬,這個人將來開智慧, 法布施的果報是智慧。 看到需要幫助的人,趕快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叫無畏布施。 尤其是老人、生病的人、身體不健康的人,我們隨時隨地會遇到。 尤其住在都市,常常過馬路,看到人行動不方便,扶他一把,這叫 無畏布施。如果自己有能力,看到很多窮苦的病人,我們幫助他一 點醫藥費,幫他治病,希望他早一天恢復健康,這是屬於無畏布施 。當然,你要更能契入,你會發心選擇素食,為什麼?不食眾生肉 ,不跟眾生結惡緣,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我不再 傷害眾生,不僅僅是養自己的慈悲心,而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這三種施,在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了趕緊要做,沒有一絲毫猶 豫,盡心盡力去做,你得的果報就是圓滿的。三種施裡面,特別是 法布施,佛在一切經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諸位常常念的《金剛經 》、《普賢行願品》,經裡面講得很明顯,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 是講財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佛用這種方式突顯法 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法布施是把佛法介紹給大眾,這個介紹最重 要的是你要有誠意,至誠感通。你沒有真誠的心,這個功德做得不 圓滿。如果摻雜著有私心在裡頭、不善的心,什麼是不善的心?為 名,我講經說法我知名度高;為利,供養多,聽眾給我供養;為求 恭敬,大家對我恭敬,尊重我。有這一點點意思在裡頭,就把你自 己修學的功德破壞了,你得到的福報、你得到的智慧很淺很少。 修這三種布施一無所求,絕不希求果報,但是果報自然會來, 為什麼?你種因,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所以果報一定會來。果報 來了之後要記住,決定不可以貪著,一貪著就變成病,那個果報就 害了你。果報現前來幹什麼?是來幫助你、擴大你行善,不是別的 ,不是叫你享受的,是叫你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幫助的面更廣,幫 助的時間更長,真正的義趣在此地。決不是讓你有好的果報的享受 ,你要這麼想,不能說不對,不能說全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總 得要懂,總得要明瞭。 菩薩行門要是總歸納用一個字來說明,就是「施」。佛教菩薩 的修學綱領就是六度、四攝。六度頭一條,「布施」,四攝法頭一 句也是「布施」,所以布施是菩薩行的總綱領。這一個總綱領要用 現在的話來說,大家能夠很容易體會到的,為一切眾生服務,全心 全力。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務必要盡心盡 力、毫無保留,這個人就是菩薩;做到圓滿,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 佛陀。由此可知,凡跟聖的差別在哪裡?「聖」是為一切眾生服務 的,「凡」是為自己利益的,於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他不做。聖人 恰恰相反,於自己有利益的事情他不做,於眾生有利益的事情他拼 命去做,凡跟聖的差別就在此地。聖人的果報是一真法界、四聖法 界;凡夫的果報是六道三途,一切都是為自私自利,六道三途!這 些道理在《華嚴經》裡面要重複無數遍,讓我們有非常深刻的概念 。概念深了,你自自然然會很認真的去思考,「佛為什麼這麼說? 為什麼說得這麼多?」再仔細觀察佛菩薩的行持,慢慢自己就體會 到了、就覺悟了。你也會發心效法佛菩薩,遠離自私自利,真正肯 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不求任何回報。這樣『令一切眾生永離慳著』 ,「慳」是貪慳,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著」是執著,這是根 本煩惱,貪瞋痴。
第八句: 【廣德勝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歡喜福田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是『廣德勝幢』,我們要想積累大功大德,那你就 得好好的向菩薩學習。「勝」是殊勝,「幢」是高顯的意思,他殊 勝的功德太高、太大、太明顯了,這兩個字是形容大德、廣德。他 修的是什麼?這個「修」,我們換個話說,他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項 目是什麼?在這個世間從事於種種行業,那都是手段,是方法、是 手段,用種種方法手段把他服務的項目做得圓圓滿滿,他服務的項 目是『作一切歡喜福田』,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歡喜。眾生怎 麼樣歡喜?眾生得福就歡喜,眾生要得災禍就憂愁了。像我們現在 這個社會,自從九月十一號紐約世貿大廈被恐怖分子炸毀這一天開 始,可以說舉世之人都人心惶惶,特別是美國跟加拿大的居民,他 們非常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有意外的災難降臨,身心都不安穩 ,生活在恐怖當中,他哪有歡喜? 由此可知,「令一切眾生歡喜」我們要怎麼做?要修福。要修 福,頭一個條件就要認識福田,真正的福田在哪裡?佛在經上為我 們略說三種福田,第一個是「恩田」,儒佛都教導我們知恩報恩。 對我們有恩惠的人,那是我們種福之田,父母是恩田,老師教導我 們,是我們的恩人,老師是恩田。再其次,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 我們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一些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或者是長官 幫助我們,這些人對我們也是有恩德。然後我們想到我們天天念的 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才真正體會到一切眾生 於我都有恩德。所以你要不知道恩德,你就找不到恩田在哪裡。我 們怎樣去報答?你報答就是種福,種的福看你的心行,你的心量大 、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清淨平等,那你種的福無量無邊,諸佛如來 都稱讚不盡,你種的福太大了。如果你心量很小,眼光短淺,你就 是修再大的福,你得的果報少。像這些道理,希望諸位多讀《了凡 四訓》,你就能夠深深體會到怎樣去種福。 第二種「敬田」,敬是恭敬,專指三寶。三寶住世教化眾生, 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對三 寶要恭敬,所以這叫敬田。第三種叫「悲田」,悲田是對一切苦難 眾生,鰥寡孤獨,也包括一些殘障人士,我們要有慈悲心對待他、 憐憫心對待他,全心全力去照顧他、去幫助他。這是福田,三種福 田。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種無量無邊的大福。這個大 福不是自己享受,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 。居住在地球上的這些眾生,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和睦相處、平等 對待,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學習,認真努 力去做。 清涼大師的註解註得好,「行福契實」,修福要真實,這個「 實」是真實的道理,真實的思想,決定沒有虛偽,「故見無不欣」 ,也就是人家見到,他真正能生歡喜心,這就叫『廣德』。
第九句: 【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雜染者清淨,瞋毒者歡喜 解脫門。】
這個法門,我們今天讀到,深深感到確實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 的法門。今天世間為什麼會有恐怖分子?我們知道他們有嚴重的瞋 毒。而這個瞋毒又是如何造成的?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雜染,真正 是把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了。現在的問題是怎麼樣把 雜染變成清淨,把瞋毒化成歡喜,這是大學問、這是大功德。化解 的方法就是菩薩的德號『光照普世』,「光」是智慧之光,所以解 決現前種種混亂不安要靠什麼?靠真實智慧。智慧跟世間的聰明不 相同,我們要有能力辨別。世間人有世智辯聰而沒有智慧。智慧跟 聰明差別在什麼地方?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智慧是從定生 的,整個佛法就是智慧的教學。佛教給我們「因戒得定,因定生慧 」,從戒定生起的那種聰明就叫智慧,真實智慧;沒有戒定做基礎 的這種聰明,佛叫它做世智辯聰,這個聰明的根不一樣,這是我們 必須要辨別清楚的。 真實的智慧是無私的、是無我的;世智辯聰是有私心的,是自 私自利的,差別就在此地。所以具足智慧的人必定有大慈悲心,必 定是想幫助這個世間所有苦難眾生,這個人是有真智慧、有真慈悲 。而世智辯聰,他只求自利,與他有利害關係的人,他也可以幫助 一部分人,他沒有平等心,他不能夠無條件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無條件的去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從這個 地方去體會、去觀察。「光照普世」,「普」裡面就包括真誠、清 淨、平等,才能做到普;「世」是世間,這個範圍大。世間包括佛 經上所講的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這三種世 間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稱三種世間。 佛菩薩的智慧光明平等普照,我們常講的「佛光普照」。怎麼 個照法?如何落實?這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知道的,這個問題就是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教育的問題,「光照世間」是要用真實智 慧教化世間眾生。這個範圍剛才說過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佛菩薩 教化的對象。教化的目的鎖定在令十法界一切眾生,雜染的回歸到 清淨,瞋毒的回歸到歡喜。在這裡我們要了解,這是個綱領,雜染 、瞋毒是違背性德,清淨、歡喜是相應性德,這就是教我們在現前 的社會,我們要以哪一個科目為第一優先?佛在這部經上跟我們說 出來了,這事要第一優先,現在趕快去做,務必使這個教育落實在 家庭、學校、社會、宗教,我們常講的四種教育。總的來說,這個 教育是聖賢的教誨,為什麼?只有聖賢才具足真實智慧,他才是「 光照普世」,他沒有私心,他只有愛心,他的心是真誠的、是清淨 的、是平等的、是正覺的、是慈悲的。我們要選擇老師,要選擇這 樣的老師。我們要選擇教材,要這樣的老師為我們編出來的教材, 這個教材必然也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才能夠化雜染為清淨, 才能夠化瞋毒為歡喜。這種教育要從兒童開始,家庭教育。教材是 什麼?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總方向、總綱領 。掌握到這個總綱領,然後再按照學生的程度、當前的需要,再去 分科目。我們知道《華嚴》是總綱,三藏十二分教就是科目,這裡 面有大單元、有小單元。目前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們要選擇哪一個 單元? 我在早年的時候追隨李炳南老師,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是《阿 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我跟他學的第一部佛經,這是小乘經,經 文不長,我這五十年中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部經應當是我們入門第 一個單元,最初要學習的。而近代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 的,值得我們留意。這是近代人,許多同修都知道,他是西方大勢 至菩薩化身來的,來拯救我們今天的劫難。他教我們什麼?第一個 《了凡四訓》,第二部《感應篇彙編》,第三部《安士全書》,老 法師一生極力提倡。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個 時候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他們兩個人邀請的,我在香港住了四個 月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前面兩個月在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 書館」講的,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 壽冶老和尚道場講的,跟香港這裡結了法緣。在中華圖書館,我有 機會見到圖書館收藏蘇州「弘化社」出版的經論善書。 弘化社是印光大師辦的,他老人家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全部 拿出來做為弘化社的基金,專門印經布施,專門做法布施。印經需 要錢,錢是財布施,眾生讀這些經書善書得利益,知道回頭、知道 斷惡向善,是無畏布施,他老人家這個方法把三種布施圓圓滿滿的 教給我們,於是我也學會了。他印的書雖然多,但是數量上這三種 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我看版權頁,每一版至少兩萬冊,多的有十萬 冊,印了多少版?三、四十版,我真是嚇呆了。其他經論沒有這麼 多,每一版一千冊、兩千冊,看看大概是第五版、第六版,數量相 差懸殊很大。於是我就很認真的去思惟老法師為什麼這樣做?這三 樣東西不是佛經,用這麼多的錢、印這麼多的數量,到底為什麼? 我想了很久,於是才恍然大悟,挽救現在的劫難。 現在人跟他講大道理來不及了,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幫助他回頭 ,那只有一個方法,讓他真正了解因果報應的道理跟事實真相。如 果世間人真正明白因果的道理,知道因果報應事實真相,他起心動 念自然就收斂。印光大師真正是苦口婆心,辦了這麼一樁大事,我 明白了。老法師走了,我有責任、有使命踏著老法師的足跡,要把 這一樁事情發揚光大,所以我也不遺餘力的宣揚這三種善書。現在 世間眾生愚迷程度愈來愈深,人數愈來愈多了,麻煩大了!不善的 果報似乎就在眼前,所以東西方的預言,基督教跟《古蘭經》裡面 所講的世界末日,我似乎看到了。如何挽救?還是印光大師教導的 這個方法。可是災難就在眉睫,我們怎麼樣去幫助苦難眾生?這才 想到高科技,我們必須要用衛星電視、要用網際網路來傳播,宣揚 聖賢的正法,「光照普世」,把所有的力量都做這樁事業,希望能 夠挽回劫運。 我們今天盡量尋求機會,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希望我們 將來有一條衛星電視的頻道。如果有一條頻道,二十四小時都是屬 於我們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個頻道,二十四小時不斷的來播放聖 賢的教誨,全世界人都能夠收看得到,這個功德就大了。我們要把 人力、財力、物力集中起來搞這樁事情。我們不為自己,我們為一 切苦難眾生,特別是宣揚印光法師所提倡的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 西,首先台灣有幾位居士發心,有位郭居士發心把《了凡四訓》做 成電視連續劇兩集,我們看到這個光碟,兩片兩個小時,我看了非 常歡喜,我們要大量的去流通,這就是光照世間。一定要多看。我 過去常常勸學佛的同修,你想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了凡四訓》 。怎麼個學法?把《了凡四訓》先看三百遍,我的要求。每天看一 遍,看一年,一年當中只看這一樣東西,你就有根,你就會轉雜染 為清淨,你就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你要沒有一年的時間、沒有 三百遍的功夫,你很難回頭,你不容易覺悟。 所以這是古人教導我們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 有一年三百遍的功夫,你什麼都談不上,這叫真修行,真正是自度 度他。現在這個拍成電視連續劇,好!你讀經本覺得有困難,你就 看這兩片,每天看一遍,你看一年,不要換其他東西,專門看這個 ,其他東西都不要看,行!你這一年根基打下去了。然後你再學《 感應篇》,《感應篇》是善惡標準,如何斷惡,如何修善,標準就 在《感應篇》裡面。《感應篇彙編》我們也有意思把它編成電視劇 ,用這個手段達到教學的目的。 第三部書《安士全書》,《安士全書》裡面有四個單元,第一 個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它的分量比《感應篇》少一半,只有七 百多個字,《感應篇》有一千三百多個字,都是善惡標準,我們要 從這個地方學起,從這裡下手。然後有兩篇特別細說,一個是《萬 善先資》,戒殺,就是此地講的轉瞋毒為歡喜,殺生是瞋毒。另外 一種是《慾海回狂》,是講淫欲、邪淫的果報,那是轉雜染為清淨 。最後一篇《西歸直指》,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印祖用這三 樣東西,一生大力的在推動、在弘揚,我們一定要把這三樣東西趕 快做成連續劇、做成連續劇光碟。所以這一次我們台灣影視界的陳 麗麗居士來看我,他們想最近拍「地藏王」,中國大陸影劇界也想 拍「地藏王」,好事情!都是弘揚因果報應,這裡面有道理、有事 實真相,勸人回頭是岸。 所以今天弘法利生,說老實話,不是在講堂、不是在講台上了 ,應當走向高度的藝術,佛法的弘揚自古以來就是用藝術、用表法 。現代有這些科學技術,我們要善用它,我們要利用這些工具、最 好的工具來挽救劫運。所以藝術的教學,佛跟儒都重視,所謂是「 寓教於樂」。文藝的教學,孔老夫子制定一個標準,也就是文藝的 總方向、文藝的總路線,夫子只說一句話:「思無邪」。我們表演 的內容,一定要令一切觀眾,不會看了、聽了之後生起邪知邪見, 這是文藝教學的總方向、總綱領。印祖為我們提示得更清楚、更鮮 明,讓我們接觸,聽了看了知道善因善果,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 必受惡報,這是印祖給我們訂的總綱領、總原則。話雖然不一樣, 意思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他說得更清楚、更明白。 雜染是愚痴,瞋毒是地獄的業因,愚痴是畜生的業因。如果我 們沒有方法幫助他、教化他,這些眾生,眼看著現在是個人的樣子 、是個人的形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的「是人是非人」 ,現在看他是個人的樣子,轉眼之間他就到畜生、餓鬼、地獄去了 ,他不是人。他的心、他的言語、他的行為是惡道,不是人,你說 這個多可怕!佛在經典裡面講得這麼清楚,我們讀了寒毛直豎,讀 到這些經文真是全身在發抖。我們自己覺悟、自己回頭,如何去幫 助別人、幫助世間廣大的眾生?這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做的一樁大 事業,不是小事。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為眾生、為世界,我們 決定不求毫分自己的利益。 今天我們讀這一段經文,感受實在很深很深,如果世間人不覺 悟,都懷瞋恚心,冤冤相報,那還得了嗎?冤冤相報,禍害延到後 世,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決不是報復這個問題能解決,不能解決! 一定要用聖賢教誨,讓自他兩方面都覺悟。冤家宜解不宜結。只有 聖賢教誨,大家才心服口服,才能化解怨懟,冤仇跟敵對。化解之 後,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信賴、互助合作,這個世間才 有和平。彼此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把這個世間轉變成諸佛的淨土 ,把這個世間轉變成天堂。這在我們一念之間,在我們這一生當中 勤苦努力去工作。
第十句: 【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入解脫海,恆受具足樂解 脫門。】
這一段是不能缺少的,為什麼?要缺少這一段,智慧慈悲就不 圓滿,有這一段那就圓滿了。『海德光明』這個德號,「海」是形 容深廣無際,這個大德之深之廣,廣是遍虛空法界,深是貫過去未 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聖賢的大德真是像佛在經上講的「橫遍 十方,豎窮三際」。主河神的德號,這就是他教導我們的宗旨。 他教學的單元,『能令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跟他德號相 應,「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是「一切眾生」。都能夠『入解 脫海』,「解脫」是佛經上講的究竟涅槃。「解」是解除,解除煩 惱,解除繫縛,這個煩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如果 我們解除了見思煩惱,就脫離六道輪迴,這個「脫」是脫離果報, 六道輪迴就脫離了。解除塵沙煩惱就脫離四聖法界,四聖加六道叫 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只要把塵沙煩 惱解除了,你就脫離十法界。最後再把無明煩惱解除了,你就圓成 佛道,證得究竟的果位。「解脫」兩個字含這麼多意思在,所以你 要懂得解是什麼、脫是什麼,解脫之後你得到的是什麼。如果說解 脫了見思、六道,你得到的是什麼?正覺,你得到正覺。如果再進 一步,你解脫了塵沙煩惱,脫離十法界,你得到的是什麼?正等正 覺。如果解除了無明煩惱,脫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繫縛,你得到 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果報、果德,這句 話在經典裡面非常之多,學佛的同修都念得很熟。它是梵文,為什 麼不翻譯?「尊重不翻」,它是可以翻的,為了尊重它,所以音譯 ,不把它翻成中文。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它是很好 翻的,果德!這樣才叫做圓滿。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解的是「總收萬善,令會涅槃」。用「 海」比喻作智慧,智海,所以他的德號叫「海德光明」。註得雖然 不多,意思很圓滿。由此可知,「海德光明」的教誨就是諸佛如來 圓滿的教誨。「總收萬善」,一個善法都不漏,幫助我們成就無上 正等正覺。這十句,它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錯亂的。後後勝於前前 ,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就像蓋大樓一樣,十層大 樓,第十層一定包括底下九層。下面這一層不包括上面,上面那一 層一定包括下面,為什麼?依它而起的。這是一個說法,但是在《 華嚴》教義裡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圓融的,正是清 涼大師所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從 一到十這是次第,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所以就《華嚴》 教義上來說,任何一條都具足其他的九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這個意思才叫大圓滿,才是與性德圓滿的相應。如果一條不能 具足一切,這不是性德。性德決定是圓融的,決定是圓含一切,圓 滿包含一切。 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是一 ,它怎麼會不圓融?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枝葉繁茂,它是一個根生 的。所以樹上任何一片葉、任何一個枝條都是整個大樹的一部分、 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是圓滿的。缺了一片葉、缺了一個枝它就不 圓滿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 如果有這個認知,這個人解悟了。他真的是這個認知,他一點都不 懷疑,但是他得不到佛法的受用,為什麼?他沒有契入,就是他沒 有證得。要契入這個境界、證得,你才得真實受用,也就是你才過 真正佛菩薩的生活,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沒有證得、沒有契 入,雖然能夠理解,你能說,不是你自己境界,你得不到真實受用 。這個理與事我們總得要清楚、要明瞭。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