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七一卷)  2001/11/8  香港 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71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地神第八句:   【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

  清涼在這一句,為我們說明的是「長行,一言盡攝無餘。偈頌 ,則一言普遍無極」,長行跟偈頌合起來看就是大乘法裡頭常講的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樣的境界,當然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才有這樣圓滿的德能。說到如來果地,也就是說到我們自己的自 性,在這部大經裡頭在在處處顯示當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自性功 德如何能夠圓滿現前起用?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標,也是唯一的 目標。我們學佛不能夠把方向目標訂在這個地方,實在是錯了。   菩薩的德號『寂音悅意』,「寂音」是講的稱性,「悅意」是 講的攝受眾生,能夠令一切眾生都滿意,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樁 事情,佛菩薩能做到。如何能夠令一切眾生都滿意?他這個音不是 別的音,「寂音」,是從清淨寂滅裡面發出的音聲,才能令一切眾 生滿意。清淨寂滅是性體,《仁王經》上講五忍菩薩,最高的層次 是寂滅忍,下品寂滅忍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寂滅忍是等覺菩薩, 上品寂滅忍是究竟的佛果,大乘經上也有稱為妙覺位,《楞嚴經》 上稱妙覺。在這個時候,無論是示現、無論是言音,都叫做寂音。 因為令一切眾生悅意,所以菩薩修學的法門,『普攝持一切眾生言 音海』。從法門裡面來說,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講,菩薩是語言學家 ,古今中外的語言他都能夠通達無礙。   『普攝持』,「普」的意思是平等的攝持。對象是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當然指的是九法界眾生。讀《華嚴》的時候,我們看到這 些字樣一定要懂得,它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菩薩有這個 能力,我們要怎麼學法?「攝」是攝受,「持」是保持,攝受要用 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交往。我們與一切眾生交際往來,也就是今天 所謂人際關係,這種良好關係要能夠永遠保持而不喪失,這可不是 一個容易事情。但是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要,古人常講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這是說明三個關係。天時就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 常談到的,佛教我們什麼東西?我常說佛法教導我們三樁事情,第 一樁事情就是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樁事情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第三樁事情是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就是天時 ,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就是地利,人與人的關係就是人和。三個關 係哪個關係最重要?人和最重要。但是那兩個關係不能夠疏忽,疏 忽了也不行。實際上講這三個關係是同等的重要,同等重要裡頭人 和擺在第一。真的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了,說老實話天地鬼神看到 都歡喜;人與人的關係搞不好,天地鬼神看到厭棄你,討厭。天災 人禍怎麼能避免?這個事情多麼重要。   所以在佛法教學裡面,這是課程的重點。佛教菩薩四攝六度, 四攝是攝受,六度是保持。以大菩提心來從事於這樁事情,那就是 「普攝持一切眾生」,不僅是「言音海」,世出世法無一不普攝受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節經文,最低限度要學會攝持,這個太重要了 。真正要做,菩薩名號「寂音悅意」,那個寂好。實在講,每一個 人有每一個人的煩惱習氣,一個人要想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談 何容易?甚至於在我們感覺當中連佛菩薩都做不到。釋迦牟尼佛僧 團裡面還有提婆達多,六群比丘常常鬧事,擾亂僧團。僧團外面有 六師外道,對於世尊的教學未能完全了解,於是有意無意也會造成 一些障礙,哪能令人都滿意?最明顯的魔王波旬,處心積慮要破壞 佛法,這個「悅意」太難做到了。   但是「寂音」真的能把這個事情處理得圓滿,寂音是心裡面一 念不生,寂靜的狀態這是真心,真心的本體。世出世間、十法界依 正莊嚴是心現的,從心現我們能夠體會這個悅意的意思,所以這一 點我們要學習,要把它落實,那我們的受用真的是無量無邊。先不 說他受用,說自受用,必定能夠證得無量三昧,這是諸佛菩薩修學 的。那就是要保持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無論是順境還 是逆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永遠保持平靜,回歸到寂 滅。保持寂滅,這是我們做學生的時候應當知道用功的。這樣的心 ,修學四攝六度,就如菩薩摩訶薩一樣,平等攝受一切眾生。如果 要能夠永遠保持,那是需要高度的智慧,真實智慧、善巧方便這才 能做到。   說到四攝法,我們不能不略略的提一提,雖然常說,常說我們 沒有落實。四攝法,頭一個是布施,六度頭一個也是布施,它的意 思不一樣。六度裡頭的布施,意思深廣無盡;四攝法裡的布施,意 思沒有那麼深,也沒有那麼廣。簡單的說法,人與人之間往來交際 ,以什麼為最先?四攝法裡頭「布施」,那我們就明白了,這個布 施原來就是講的送禮請客。人與人往來,送禮請客是最先,我們可 不能忘記。初交也許你會記得,我們初認識一個朋友送個紀念品, 彼此交換一點禮物。人與人之間交際,社團與社團之間的交際,譬 如我們佛教團體,我們跟其他團體往來,或者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 ,國家與國家當中的外交、交際,不能忘記送禮。外交禮節是一個 專門的功課,這一點大家重視了,但是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往來 疏忽了,跟外交禮節是同樣的重要。   我們看古時候朋友之間,許許多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我們 好的榜樣。那些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都有常禮。這個常禮一定要 遵守,不能失禮。禮尚往來,這個尚是崇尚,禮的精神是崇尚往來 。往來要密切,要常常往來,交情才厚,彼此了解才深,才真正達 到第二個「愛語」、第三個「利行」、第四個「同事」。人與人之 間不能不常往來,常往來什麼事都沒有了。由此我們能夠體會得到 ,人與人當中的誤會怎麼產生的?不常往來。不常往來一定造成互 相猜疑,猜疑常常猜錯了,做了錯誤的判斷。同樣道理,我們宗教 與宗教之間,再擴大國家與國家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常往來必 定就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一處要常往來,不可以不 往來。   菩薩他修的法門特別重視這樁事,可以說「普攝受」就是講的 常往來,就是講的交際,這裡面可以化解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人 與人之間沒有誤會,就不至於產生爭鬥,不會發生戰爭。人與大自 然也能常往來、常常關心,減少許許多多自然的災害。人與天地鬼 神常往來,就能得到不同維次空間的神聖冥顯的加持。冥是暗中加 持,顯是明顯的加持。他的生活當然幸福美滿,這是肯定的。

第九 句:   【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燄雲普遍,令物離垢為性」。這句話不太好 懂,燄是火燄,它表智慧,因為它都是放光的;唯有智慧光明,能 令一切眾生遠離垢污,垢污就是染污。令一切眾生,清涼這裡註得 好,「離垢為性」,解釋這個地方「離垢性」,他修的法門是『得 充滿佛剎離垢性』。這個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離垢性是真實智慧 ,什麼時候我們自性般若現前,自性般若確確實實充滿佛剎,這個 佛剎不是一佛剎,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無不充滿,這才叫 離垢性。由此可知,「垢」就是指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 ,自性般若光明現前,轉煩惱為菩提,這才是真正的離垢為性。   『妙華旋髻』菩薩,德號裡面「華」表修因,「妙華」。在大 乘經裡面有《妙法蓮華經》,那是一乘圓教的大經。在佛法教學裡 面常常把華比作因,植物先開華後結果,華如果開得好,我們就能 夠預知果結得好,這一年果實一定豐收,所以華代表因行。華指什 麼?通常是指六波羅蜜,從六波羅蜜來看,這個離垢性就很明顯了 。布施波羅蜜,能離慳貪垢為性,慳貪是垢穢;持戒波羅蜜,能離 惡業垢穢之性,這個意思更明顯、更清楚了。六波羅蜜是因華,大 菩提是果報,果德,修因證果。我們要向地神學習,地神的心量充 滿佛剎,不是將這個土地分割小塊據為己有,那就錯了,就完全錯 了。   無論這個地神管轄的範圍是大還是小,在《華嚴經》上大小不 二。佛家常常講「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是大能 夠包容小,這個沒有問題,我們很容易懂。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很 小,怎麼能夠容納須彌山?這個就不可思議了。確確實實能容納須 彌山,須彌山沒有縮小,這個芥菜子沒有放大,這是不思議境界。 你要是落入思議裡面,就不能相容,你就無法理解;如果你把思議 統統捨掉,這個境界就現前。不能思不能議,這個思就是想,不能 想;議是說,不能說。為什麼境界現前?到你不能思不能議的時候 ,是入了寂滅的境界。寂滅境界裡面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來 去,沒有生滅,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了。真相之性如是,真相之 相亦如是。說真相之性如是,我們勉強還能接受,說真相之相亦如 是,我們不能接受。什麼原因?我們長時劫,這不能講時間,要用 劫來計算,長時劫墮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起心動念全是妄想分別 執著,於是這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佛菩薩偶爾跟我們談到事實真相 ,我們就覺得非常奇怪、非常的詫異,沒法子接受,就是這麼個道 理。   現在我們要怎樣學習?學習《華嚴》大教,我們要接受這個課 程。要學習這個課程,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拓開心量,心量小沒有法 子接受這個課程,心量要大。我常常勸勉同學,捨棄自私自利,你 才能學大乘,何況是學《華嚴》!捨棄自私自利可以學大乘,說老 實話學《華嚴》還不行。說真的,有自私自利的心,連學小乘都有 障礙。你看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講的須陀洹,須陀洹有沒有 自私自利?小乘初果須陀洹也離了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 生相、無壽者相」,證須陀洹果。於是我們就知道,我們也是多生 多劫修行,搞到眼前這個地步,什麼原因?沒有把我執捨掉,沒有 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現在不但講捨,稍微淡一點都有好處。但 是這個稍微淡一點,我們都很難做到,「我的利益」看得太重太重 了。   我常常說,說無數次了,但是還要說,為什麼?大家沒省悟過 來。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確確實實有控制的欲望、控制的念頭 ,這個念頭不能放下,就是常講的自私自利放不下,自私自利從哪 裡放下?從這裡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佔有,「據為己有」這種念 頭是錯誤的念頭,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行為,與佛法完全相違背。佛 陀教導我們,用什麼態度對於一切人事物?隨緣。起心動念想控制 、想佔有,那是攀緣不是隨緣。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沒有控 制的念頭,跟諸位說,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一絲毫牽掛都沒有。現 前心裡頭無牽無掛,無有憂慮,你現在得自在,換句話說,你身心 健康。為什麼健康?你跟法性合而一體。法性裡頭沒有這個念頭, 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沒有! 沒有這個東西據為己有,沒有,連己都沒有。「我」都沒有,哪裡 會有「我所有」?我跟我所有,凡夫有,聖人沒有。什麼叫聖人? 隨順法性的人,這個人叫聖人,或者我們換句話說,隨順自然的人 ,這就更容易體會了。一切隨順自然,自然而然,這多好!一絲毫 勉強都沒有。   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然後我們的真誠心充滿虛空法界,一絲 毫虛偽都沒有。虛偽是垢穢,真誠是離虛偽垢穢之性;清淨是離染 污,清淨是離染污之性,這個性是講體性。平等是離高下的體性, 正覺是離迷惑的體性,慈悲是離自私自利的體性,一一都充滿虛空 法界。這是什麼樣的氣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搞錯了,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 所以墮落在六道三途,苦不堪言。

第十句:   【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法能攝持心行,如金剛之輪。佛則不動現世 ,若須彌出海。」後面這是解釋『出現』的意思。菩薩的德號,有 『金剛』、有『普持』,「金剛」明顯表現出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大 法,金剛般若。所以清涼大師說「法能攝持心行」,這句話沒錯, 這個法就是金剛般若法門。如果修學這個法門,我們的心行自然就 與法性相應。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世尊像法的時代,佛法傳入中國 。而世尊的法運,正法時代戒律成就,像法時代禪定成就,末法時 代淨土成就,這是佛在《大集經》所說的。佛教是像法傳到中國來 ,所以禪風就興盛起來,一直影響到近代。從菩提達摩把禪宗傳到 中國,到惠能大師達到登峰造極,影響一千多年,所以在中國大陸 看看一般的道場寺院,多半都稱為禪寺。   可是在近代有名無實,往年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講經教學的時候 常說,他一生親近不少善知識大德,對於修禪他說得禪定他見過, 聽說的那當然更多了;開悟的,他沒有聽說過,當然他沒有見過。 所以他雖然是天台宗的傳人、天台宗的大德,他念佛求生淨土。天 台宗的祖師大德念佛求生淨土不足以為怪,從智者大師開始,智者 大師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所以天台宗的祖師大德,雖然修禪觀, 「摩訶止觀」是禪,「小止觀」也是禪,最後都是念佛往生淨土。 這個般若法門,隨著六祖惠能大師流通到全國,六祖是從《金剛般 若》裡面開悟的。所以這部經因人而知名度大大的增長,這部經在 中國就變成家喻戶曉。   

《華嚴經》主地神長行第十句:   【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

  這一位菩薩所修學的法門,前面雖然介紹過,但時間到了,我 們的話還沒有講完。因為我們看到《華嚴經》上這許許多多神眾, 清涼大師註疏裡稱之為雜神眾,這些神眾幾乎全都是諸佛如來應現 的,確確實實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 門得度,就示現哪一種法門」。總的來說不外乎弘護,弘法與護法 。我們如果看出這一個事實,體會得真實的道理,自自然然就明瞭 ,實在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虛空法界 一切眾生原本一體。會學的人在我們生活的周邊,一切人事物點點 滴滴,無一不是菩薩學處。正像「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所示現的, 學生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除我自己之外,無一不是善知識,這樣才 能夠一生圓滿成就。   『金剛普持主地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得一切佛法輪所攝 持』,「一切佛法輪」就是抓住整個佛法的總綱。整個佛法的總綱 是什麼?他名號上講的「金剛普持」,一切佛法豈不就是指的《金 剛般若》嗎?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講經有幾 個大單元,這就是古大德判教「五時說教」,把它分成五個時期, 這是講大單元。第一個時期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在菩提樹下, 那是在定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部 經是佛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看不到。你沒有這種定功,你就沒 有辦法參與這個法會。我們想想這些神眾哪有這個功夫?這些神眾 還都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有斷,天神也不行,何況這些雜神?我們 知道,如果是真正的雜神他不能參加,他沒有能力參加。那就像我 們人,真正是人道的凡夫,他不能參加。人道裡頭有修行的,像宗 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人可以參加。明心見性,見 性就是法身大士,他具足這個條件參與華嚴法會,是極少數的人。 教下裡面大開圓解的、淨土宗證得理一心不亂的人,都有資格參加 。   華嚴海會裡有人眾,我們看到有天眾、有這些神眾。這些神是 兩種狀況,一種是菩薩示現的,來教化這一類眾生的,他本來就是 諸佛如來,本來就是法身大士,那他當然沒有問題;第二類他本來 是神眾,接受諸佛如來的教化,他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有資 格參與華嚴海會,是這麼一個情形。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 這些人物,你一定要知道,他們都是菩薩摩訶薩,都是破無明證法 身的大菩薩。天台大師在「六即佛」裡面稱他們為分證即佛。這其 中我們深深相信,絕大多數都是諸佛如來應化而來的,他們不是凡 夫;示現凡夫身,不是凡夫。像晚近印光大師,我們眼睛當中看他 是凡夫,哪裡知道他是西方世界等覺菩薩再來的,我們看錯了。過 去一般人看布袋和尚是凡夫,他走的時候我們才知道,他是彌勒菩 薩再來的。彌勒不但是等覺,是後補佛,下一次他到這個世間來示 現成佛,龍華三會。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世尊第一個單元講《大方廣佛華嚴》,用了多少時間?經論上 有說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有說三七日中,這兩個說法都有經典 做根據。到底是二七日還是三七日?我們不必在這個地方去分別執 著。為什麼?我們怎樣分別執著,或者你細心去考證,最後都得不 到結果,而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你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就行了 。什麼時候你完全了解?你哪一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事 情你就完全明白了,那個時候就是所謂「得來全不費功夫」。何必 在這個時候浪費精神、浪費時間?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時間用來辦 道,這個要緊,也就是用來真正去辦離惑證真的這一樁大事情、破 迷開悟的大事情。破迷開悟一定要斷惑證真,這樣做就對了。這是 第一個單元。   第二個單元,佛對一般眾生說法了,一般眾生沒有這麼高的程 度,佛要以善巧方便教化初學。這一個單元十二年,講《阿含經》 ,小乘經。這裡面多半講人天法門,教你怎麼做人、怎樣生天、怎 樣不墮惡道。這個十二年教完了,大家有了基礎,這個十二年好像 佛教的小學,小學畢業之後要提升中學,釋迦牟尼佛辦中學,中學 是《方等》,方是方便,善巧方便,等是等同大乘,這是大乘法, 等同菩薩。第三個單元結束之後,就進入第四個單元,第四個單元 是佛法的中心,講般若;我們怎麼知道?在時間上講最長。《阿含 》跟《方等》加起來總共二十年,二十年當中辦小學、中學。現在 辦大學,大學講般若,般若講了多少年?二十二年。最長的一個時 期,換句話說,最大的一個單元。最大,時間用得最長,我們就曉 得,這是世尊出現在世間教學中心的單元,最重要的單元。現在中 文《大藏經》裡面,分量最大的《大般若經》,比《華嚴》分量多 ,總共六百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裡頭的一卷。這一卷是因 為惠能大師是在這一卷經裡面開悟的,也是因人、事把這一卷經的 知名度提高了。般若講完之後,最後一個單元《法華》、《涅槃》 ,《法華》是八年,《涅槃經》是一日一夜,一天,那是世尊最後 的遺囑,佛就示現入滅了。這四十九年所說的,四十九年般若佔二 十二年。   金剛地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一切佛法輪」,他所學的是圓 滿的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所說之法,他沒有不修學的。地神是護法神之一,是護法神裡面的 大神,主要的大神。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提供道場,道場是土 地。古往今來我們要建立一個道場,首先要有土地,提供土地、提 供道場,這個人是地神,最主要的護法。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護法神 閔公長者,他捐獻的土地,建造的寺院,很難得閔公的兒子跟地藏 菩薩出家了,道明和尚。我們能夠在香港弘法,沒有地神護法怎麼 行?哪裡有這個場所?在我們沒有這個道場之前,租借「街坊福利 會」的講堂,那是小地神,幾個同修湊合起來租一個星期,都是屬 於地神,正法才能在這個地區弘揚光大。   佛在《涅槃經》上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護法是如來第一 弟子,弘法是如來第二弟子。為什麼?沒有護法,無論你是法師或 者是大德居士,你再有修持,你再有智慧,你再有善巧方便,能把 經教說得很好,沒有地方讓你講,所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定 要得地神的幫助,你才有用武之地,你才能把你自己的智慧、德行 、善巧方便發揮出來,利益廣大眾生。法師在這個地方教學,多少 眾生得利益,都是地神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地神雖然他不講 經不說法,他提供道場,護持道場,所有一切聞法得益的、開悟的 、證果的,都是地神的功德,也就是都是護法的功德。所以地神護 法的範圍非常非常之廣,在我們道場甚至於每一位做義工的,也都 是屬於地神這一個團體的;沒有他們,這個道場成就就不能圓滿。 有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為法師講經功德很大,是沒錯,不 知道還有一個更大的。法師講經說法就像學校裡教員上課一樣,誰 去請這個教員?校長。誰提供教室?校長。誰去招收學生?還是校 長。這個學校、這個教育誰辦的?校長,不是教員辦的。因此地神 是金剛智慧,我們一般人不認識,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以佛門來說,寺院庵堂裡面的住持當家,就是屬於地神護 法神。他護持道場就是護持正法,護持這一個地區眾生法身慧命。 他自己需不需要講經?不一定,自己可以講也可以不講。自己不講 ,邀請外面法師來講,這就對了。如果環境許可,有這個力量,一 定要懂得培養佛法繼起的人才,弘護人才,這個地神的功德無量無 邊,他真的是如來第一弟子。他在這個職位上,如果自己不能夠弘 法利生,又不禮請法師、大德來幫助他弘法利生,他就失職了。等 於說是這個學校你是個校長,你自己沒有親自去上課教學,又不肯 聘請教員,把學生的課業荒廢了,這個校長失職,這個校長有罪過 。佛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當年做出最好的榜 樣給我們看,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後來中國佛法正規走向叢 林制度,所以叢林制度就是正規的學校制度,不但在一起共同學習 ,還要共同修行。   佛陀當年在世,只是共學,沒有共修,修行是個人事情。只是 上課的時候在一起,研究討論在一起,修行是個人的事情。叢林制 度興起之後共學共修,解行並重,解行相應,非常好的制度,這是 唐朝時代,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禪師他們兩個人發起的。「馬祖建 叢林,百丈立清規」,立清規就是制定教學的方針、教學的計劃。 教育計劃是百丈大師他老人家做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叢林制 度提倡的是每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實在說,我們凡夫智慧 、能力、身體不能跟佛菩薩比,釋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八個鐘點 的課,四十九年不休息,他能做得到,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體力 好一點的勉強,一天能上四堂課四個小時,要想保持四十九年恐怕 做不到。我們過去看那些老法師,七十多歲體力衰了,跟大家上課 ,一天只能上一個小時,講經。時間太長,體力不夠。年輕體力好 ,雖然時間可以多一點,但是不能夠長時期保持。我也曾經每天上 課八個小時,但是那個時間只能保持大概半年多,不到一年。在一 般的狀況之下,大多數每天兩個小時,這對外面講經,多半是在晚 上同修們有時間來聽。   現在我們是感到時間太少了,而且這些大經,迫切需要,我們 是很勉強的在做,希望三寶加持。我們每天四個小時,能夠維持五 年;不求三寶加持,我們體力恐怕也沒有辦法支持。因此,叢林每 天八個小時上課怎麼辦?就不是一個老師教,他請很多老師就像學 校上課一樣。這個老師在叢林制度裡面稱為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 止一個人,可以請好幾位,可以教不同的科目,但是在和尚主持之 下。和尚擬訂教學的計畫,科目雖然多,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你不 會亂。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否則的話怎麼樣?就變成雜修,那是有 害無利。每一個老師講的不一樣,教你走的方向不一樣,這個老師 教你走東,那個老師教你走西,你到底往哪裡去?這個問題是住持 和尚的事情。哪些課程是他安排的,哪些人來教也是他請的,完全 按照他的主意、按照他的理想去做,這樣就不錯了。   這一樁事情,我們過去在台中「慈光圖書館」,這個道場是李 炳南老居士創辦的,他是第一屆的館長,我正好在那個時候追隨他 老人家。「慈光圖書館」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那是短期的,利 用寒假跟暑假,大專學生放假的時候,有志研究佛學的,特別為他 們開個班。一般時間都是兩個星期,最長的一次是四個星期。這個 班裡面總共開了六門課,這個課程是李老師自己決定的。前面兩門 課是介紹佛法,也就是講我們今天所謂是「認識佛教」,佛教到底 是什麼,你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他老人家自己編了一個講義 《佛學概要十四講》,這個課程的時間是十四個小時,十四個小時 為學生介紹什麼是佛法。另外也要從經典裡面選擇一部,也是包括 大小乘教義的。學生時間短,只有十四天時間,一天上課八個小時 ,因此也不能夠選大部經,他選擇《八大人覺經》。這裡頭八條, 前面兩條是講小乘,後面六條是講大乘,大小乘的教義都有了。這 是選這一部經典給初學的人介紹佛法,這算是第一個單元,有兩門 課。   第二個單元是解門,解門也選擇兩部經。佛法裡面講佛學的, 我們一般學生他總歡喜研究佛學,研究佛教的道理,佛法的道理也 是深廣無際,但是總不出兩門,這兩門是般若、法相,法相也叫唯 識,於是在這兩門裡面選一個代表的經典。般若是性宗,性宗裡面 就選《般若心經》,相宗就選《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還 是太長,他老人家依《百法明門論》編一個表解,講大意,把時間 縮短。所以解門裡頭兩門功課。解門之後還有行門,行門非常重要 ,特別給這些大專同學初學佛法的時候,對他們強調行門的重要。 在行門裡面也選擇兩部經典,一部是《佛說阿彌陀經》,專修淨土 ;另外一部選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可以通一切行門,最後也 指歸淨土。李老師精心設計的,他設計課程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天 天在想。課程設計好之後,選老師,哪一個老師講哪一個課程。這 裡面兩個課程他自己講,《佛學概要十四講》他自己講,《佛說阿 彌陀經》他自己講。其餘四個課程請四個老師,這四個老師都是他 的學生,這就好辦了。不管講什麼決定是一個方向、一條路,這就 對了。   所以古時候叢林裡面首座和尚,什麼條件啟請?一定是本宗。 和尚設計的這些課程、主講這些課程的人,不能跟教學主要目標分 歧,那就錯了,那教學的效果就完全失敗了。所以和尚找哪些人來 教?決定是找自己的學生。自己學生怎樣培養出來的?在從前並沒 有佛學院,是平常講經的時候看看有能力學習的這些年輕人,選他 們出來覆講,叫覆小座。和尚講兩個小時,明天就讓學生重複講這 兩個小時,所有講經的法師都是這樣學習出來的。這叫師承,跟一 個老師學,學一家之言。這樣學出來,當然不會有問題。雖然開許 多經論,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你不會錯亂,這就對了。假如 上課的老師知見不同,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佛學院雖然多,我也 曾經教過佛學院,有實際上困難,學生在佛學院讀書無所適從。那 就是什麼?老師來源不是一處。這個老師不是跟一個人學的,於是 思想、見解、修行方法,各個不相同。都說自己的好,別人都不如 自己。所以學生聽了之後,莫知所云,無所適從,這種教學是失敗 的。   這是自古以來,至少是一千五百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 古代佛法的承傳是師承。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辦培訓班,培訓班前面 四屆是我教的,第五屆我就讓老學生(前面四屆的同學)教新的學生 ,教得很成功。第六屆我就想,可以多設幾個科目,還是讓我們自 己的同學來教,就不會錯。多設幾個科目,但是參考資料一定要用 我講經的錄像帶、光碟,你就不會出問題。老同學有基礎、有根底 ,只要依循這個規矩,你會成就,你教學會成功。到什麼時候才可 以離開老師?就是不受老師的約束、不受老師的影響?一定要到自 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就出師了,我們現在人講畢業了 ,你可以自由發揮了。如果你不到這個程度,你要不守老師的規矩 ,很容易出錯誤。那個出錯誤自己要負責任,佛門裡面常說「錯下 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把經講錯了。我依照老師的意 思來講,講錯了,因果老師負責,我不負責。這個道理要懂。   我當年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常提醒我,我遵守李老師的規矩 十年,十年之中決定不違背他老人家的教誨,決定遵守他老人家的 方法。說老實話沒有一絲毫創新,沒有!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李 老師他要求我五年,我自己感覺到五年不夠,我向老師報告,我再 延五年,十年!這個根底才打下去。十年之後我才涉獵其他的經論 ,才讀古大德的註疏。最初十年之內,就遵守李老師的教誨,講許 多經用李老師他的那些綱要,他都把它做成表解。現在諸位在《李 炳南老居士全集》裡面你能看到,大概好像有三冊,是他往年講演 、講經的那些筆記。他的筆記多半是用表解的方式,我完全遵守, 這是做學生的態度。   我這一生講經,說實在話我沒有李老師那麼勤奮,李老師準備 統統寫成筆記,我沒有做這個工作。所以在過去,錄音錄像之前, 你沒有聽到你就不可能再聽第二遍。自從「華藏圖書館」成立之後 ,我們自己才有錄音、錄影的設備,但是那個時候的機器、技術都 比不上現在,但是也可以做為初學的參考。我自己所以不做這些筆 記,實在講也是受李老師的影響,我跟他學習的時候,他不准我寫 筆記。原來我也寫筆記,次數不多,被他看見之後,他告訴我:「 你不要寫,你寫這個有什麼用?」叫我全神貫注聽講。而且教我聽 講的方法,不要聽他的言語,聽什麼?聽意思。他跟我講,古人會 聽的聽「教理」,一聽道理明白了,悟入了,這是最上乘的。為什 麼?教理通一切經論。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聽「教 義」。教義就是可以通跟我相關的這個經論,通一部分,不是學一 部只會一部,那個學得很辛苦。所以他不讓我記筆記,我也就把筆 記放下去了,一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寫筆記的興趣,興趣被他打掉了 。當然這是根性不相同,你們同學做筆記我並不反對。   這是講「得一切佛法輪所攝持普出現」,我們從這裡深深體會 到地神護法。要曉得哪些是地神?我們自己是不是在地神的地位? 我要怎樣護持?我要怎樣弘揚?弘護一體,正法住世,佛法就復興 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明生居士王騰億 的頭像
    明生居士王騰億

    wty0975457848的部落格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