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06 Sun 2016 20:33
道德經 不病章第七十一
- Mar 01 Tue 2016 18:11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擾亂國政。
- Mar 01 Tue 2016 18:04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輕蔑天民。
- Feb 25 Thu 2016 10:26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忠孝。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忠孝。
忠孝。
【解釋】
為人臣子的,必須要盡忠;為人子女的,必須要盡孝。
【分析】
臣盡忠,子盡孝,乃是天理的常規,也是人倫的根本。假使為人臣子的不忠,則君王對臣子還有什麼期望呢?為人子女的若是不孝,則父母對子女還有什麼指望呢?要知道不忠不孝,連畜生禽獸都不如,怎麼可以稱為人呢?
人雖然可以修成仙,但是必須要經過長久積功累德的修持;惟有至忠大孝的人,今天死了,明天就可以生到天界。一般人都知道忠孝為臣子的大節,豈知忠孝更是為超升到天界的根本原因啊!
孝子必須先要安定國家,因為國家安定了,家庭才能夠安定;而家庭安定了,孝子才能夠實行孝道啊!所以古人求忠臣,必定是在孝子之門求到的啊!而忠孝若是能夠兩全的話,方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然而也有忠孝不能夠同時盡到的;所以必須要分別的討論,這樣才能使得大家知道,可以隨著個人情況的不同,而盡自己的心了。
所謂忠,就是盡心而無欺的意思。凡是人類的倫理所在,例如屬下服事長官,晚輩奉事長輩,或是平輩朋友間的交往處事、待人接物,都應該要盡心而無欺;而這忠的道理,則專門屬於為人臣子,或部屬的;因為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人人都自然知道應該要互相的敬愛;至於君臣的關係,則是道義相結合的;一般的常人,容易在這個地方上產生茍且的現象,而為人臣子之所以分心而不能夠盡忠的原因,不外乎是自身和家庭、官位、權勢、恩怨、名譽這五種。想到了自身的家庭和官位,多是平庸之人,那麼所產生壞的影響還小些;而玩權弄勢的念頭,多是出自奸臣,那麼就會關係到天下國家的利害了;而這些奸臣,最後也是害到了自己,例如李林甫、楊國忠、秦檜等人。至於是為了恩怨名譽,雖然是世間號稱君子的人,也是在所難免;這就是唐、宋以來,朋黨之禍的原因啊!
【嘉言】
于鐵樵先生說:「老百姓所以能夠安居樂業過著太平的日子,這全都是靠國家軍隊和警察保護啊!試想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國家軍隊和警察的保護,則一定是盜賊橫行,燒殺搶奪;老百姓的生命財產,豈不是危在旦夕,朝不保暮嗎?所以只要想到這點,那麼就是販夫走卒,也都是時時刻刻受到了國家的保護啊!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隨著自己的本分對國家盡忠,更何況是讀書做官領國家薪水的人,若不認識這個忠字,就實在是太慚愧了啊!」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徵,有膽量、有謀略,善於挽回君王所做不恰當的決定。無論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對,魏徵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勸諫;縱然皇帝非常的生氣,魏徵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很好的鷂子,非常的喜愛,經常把鷂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徵來了,怕他看見,就趕緊把鷂子藏在懷裡;魏徵心裡有數,向太宗奏事的時候,就故意的拖延時間,鷂子因此而悶死在唐太宗的懷裡。(這是因為魏徵不想唐太宗玩物喪志,有損君威的緣故,就用這種方法勸諫。)後來文德皇后過世,唐太宗對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園裡建造了一層樓,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並且請魏徵一同登樓,也叫魏徵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徵仔細的看了半天就說:「陛下!我的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給他看。魏徵說:「我以為陛下若是能夠望祖宗的獻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樣,那麼我就能夠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聽了之後,感動的流淚,就把這座層樓拆掉,不再登樓眺望昭陵了。魏徵勸太宗偃武修文,停止軍事的發展,加強文化教育;這樣中國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會歸順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們了。太宗就採用魏徵的建議,果然產生了很大的效果,這都是魏徵忠於朝廷的事蹟。而魏徵的第五代孫子,叫魏,非常的優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馬溫公為宰相,勤政愛民,以身徇國,由於過度的勞累,已是有病在身;而當時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將官的惡法,仍然尚未廢除,西夏國也未投降於宋朝;司馬光因而感嘆的說:「這四害還沒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來探病的客人,見到他的身體漸漸的消瘦,就引了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長久」的前例,提醒司馬光要引以為戒啊!司馬光則回答說:「生死有命,無需掛慮。」反而更認真的處理公務;後來病得愈來愈嚴重,意識已經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連夢中所講的話,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訴群臣說:「對待君王,應該就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的尊敬;父親有了過失,做兒子的,是不會寫出來給大眾知道來勸諫父親的;而會在私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勸諫父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要彰顯出父親的過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過失的時候,都是當著朕面勸諫的;甚至有時候還會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這樣的勸諫,使朕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卻不知道朕的過失啊!所以高允對朕實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對朕的一片忠誠,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勸諫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諷刺比喻的方法勸諫的人,所不及的啊!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勸諫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蘇,向朝廷上了奏章,談論國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採納,卻被貶官到饒州。蘇在赴饒州的路上,經過洛陽,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並向尹焞抱怨,自己對朝廷一片忠誠,卻落到如此的下場,被貶竄到饒州。尹焞聽了就對他說:「當你上書朝廷的時候,你的目的是為了國計民生打算呢?還是為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為了國家打算,那麼你就應當欣然的赴饒州上任。如果你若是為了自身的進退在打算,那麼這次朝廷貶降你到饒州的懲罰,還算是輕的懲罰呢!」蘇聽了之後,心中感到釋懷,就不敢對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張可菴說:「讀書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鞏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悅之心,就不可能會做出一件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事情來了!」這是真話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將郭子儀,當安史之亂的時候,收復了東西兩個京城,功勞超過了其他的將領。代宗皇帝的時候,宦官專權勢力很大,郭子儀被閒置了很久,部下也都離散了。突然這時候吐蕃造反,揮兵直接進攻京師;京城震驚,皇上急忙帶著文武百官直奔陝州避難。大將如李光弼等人,都因為討厭宦官專權,而擁兵自重,不願前往陝州去救駕。只有郭子儀一個人召募了二十位騎兵,就立即動身前往陝州救駕。在途中又糾合了其他的將領,敲擊著戰鼓,張揚著旗幟;又在多處點火,使得吐蕃產生懷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後來吐蕃又會同了回紇,以數十萬的大軍,來攻打唐朝。唐朝的將領多不能及時的趕到保護京師,只有郭子儀一個人騎著馬,前往說服了回紇退兵,並且還大破吐蕃的軍隊。郭子儀雖然是身為大將,擁有強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進讒言,毀謗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紙詔書,徵召他入京覲見,郭子儀無不詔書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覲見皇上;因此頗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對他的讒言和毀謗,都不能夠動搖皇上對他的信任。郭子儀後來被皇上封為汾陽王,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儀的後代,都是非常的顯赫,貴盛無比啊!
【結語】
我們看到古往今來為人臣子的,因為盡忠而獲得好的果報的例子,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啊!至於有的臣子臨大節而不奪,見危授命,甚至殺身成仁;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實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對他們的報答,為何是如此的不一樣呢?要知道,這些為國死難的忠臣,在他們生的時候,就享有當世的盛名;死了以後,又受到萬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對他們的報答,實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貴安樂的人,還要高出百倍啊!而對國家不忠,遺害蒼生的官員,上天對他們報應的慘烈,就更不必說了!今且不說忠不忠的報應,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繫在天下蒼生的官員,也都是沒有好的結果啊!可見「爾俸爾祿,民脂民膏」,所以公務人員決定不能對不起這個「忠」字啊!
【分析】
顏光衷先生論孝說:「天下那有不孝的人,雖然有不孝的人,若是稱他孝順,那麼他聽到了就很歡喜;如果說他不孝,他聽到了就很生氣慚愧;而且在別人面前,還會裝模作樣愛面子,不敢像私底下那樣的放縱,這也是他的良知沒有泯滅;所以只要擴充這個所謂的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認真的反省,改變這個惡習氣,就依舊是不孝啊!這個地方,分析的明白,認識的清楚,那麼做父親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自己克制;就像攻賊一樣,要知道賊在那裡,那麼平定賊患,就指日可待了啊!」
- Feb 23 Tue 2016 18:46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慈心於物。
- Feb 23 Tue 2016 18:29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積德累功。
- Feb 23 Tue 2016 18:22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 Feb 23 Tue 2016 17:17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 Feb 23 Tue 2016 17:11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 Feb 23 Tue 2016 17:02
太上感應篇註解與故事---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