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11 Fri 2016 17:53
太上感應篇集福消災之道— 誅降戮服。
- Mar 11 Fri 2016 17:43
太上感應篇集福消災之道— 傾人取位。
- Mar 11 Fri 2016 17:35
太上感應篇集福消災之道— 殺人取財。
- Mar 11 Fri 2016 17:24
太上感應篇集福消災之道—刑及無辜。
- Mar 11 Fri 2016 17:09
太上感應篇集福消災之道— 賞及非義。
- Mar 08 Tue 2016 19:17
太陰星在父母宮
太陰星在父母宮
原文:太陰星入廟臨相貌宮,有吉曜會照,父母雙全,無刑克。日月同度,在未宮不利母,在丑宮不利父。化忌星,母多災病。會擎羊、陀羅、火星、鈴星、空劫、天刑者,須過繼祀出,否則有刑傷。但化忌亦有早年克父者,以父死則母寡苦無依矣。
- Mar 08 Tue 2016 19:06
太陰星在福德宮
太陰星在福德宮
原文:太陰星入廟臨福德宮,主福厚能享受。日月同度,更為優美。天同星同度,亦主享受,太陰化忌星,則主外表安靜,內心不安。天機同度,亦主不安寧。火星、陀羅同躔,自尋忙碌或自尋煩惱。空劫同躔,空想太多。擎羊、鈴星同度,不滿足。
- Mar 08 Tue 2016 18:57
太陰星在田宅宮
太陰星在田宅宮
原文:太陰入廟會吉星,可置產設農場,以樹木花果為利。與天同星同度,白手起家。天機星同度,時進時退。與祿存、化祿同度或會照,主能多置地產。逢空劫、大耗者,有破耗。會擎羊、陀羅、火星、鈴星者,有火災虛驚,家宅不安。化忌星,家宅多口舌是非。天機星同度,時有遷移或出游。
- Mar 07 Mon 2016 00:53
道德經與無極圖的關係
二、無極圖一○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無”無形無象,無色無聲,無臭無味,無熱無寒,無左無右,無前無後,無內無外,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情無思,無善無惡,恍恍惚惚, 沓沓冥冥,無徵兆,無端倪,至虛至空,故稱“無”,此“無”本來無名,老子勉強把它稱為“道”。此“無”即“道”。 古人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無極”即“無”即“道”,道家用無極圓一“○”表示。 此“○”並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備,無所不涵,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所不至,它的實際是“有”,是宇宙萬有所從以出的唯一總門。無此則無一切。 “無”即“○”,涵陰陽二氣,是陰陽二氣的合和與統一。陰陽二氣,一正一負,互相吸引,相互補充,必抵消中和為“○”。因此“○”似無非無,此虛無之體只是相對於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種狀態,一種形式,是假無真有,假虛真實,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不是沒有的,而是物質的一種初始狀態。此“無”在《老子》書中論述頗多: 一章曰:“無,名天地之始”。 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十四章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不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這些生動的論述,都是對“無”、“無極”即“道”的描繪。這說明“道”是純粹、素樸的物質,但不是普通的常見之物,,而是虛無之體,是先天一氣。說它“無”,卻能化生萬物,說它“有”,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道”是這樣一種無形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 “道”的這些體性,被後來的道家人物歸納為“虛無”、“自然”、“純粹”、“素樸”、“恬淡”、“平易”、“清靜”、“無為”、“柔弱”、“不爭”十大特徵。 這些體性、特徵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 “道”體現於人謂之“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這就是說,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可睹,無端倪可察,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露的、無意的,而不是人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與“道”相似。道是什麼特徵,“上德”就是什麼樣特徵,二者一脈相承。 “道”的十大特徵,“上德”全部具備,“上德”的特徵,就是“道”的特徵。 “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徵是“無”,用圖表示,即是“○”。這一“○”無所不在,無所不含,無限圓滿,至善至美,是至高無上的本體。
- Mar 07 Mon 2016 00:41
《道德經》之總結
老子是我國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經》,亦稱《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像寶塔之巔的明珠。 璀璨奪目,照耀著我國的古老文化,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等各方面,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藏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以罕見的深度、廣度和精度而著稱於世。不僅驅使著古代萬千的學問家之作注,探其玄秘,釋其奧義,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步入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釋《老子》的人難以計數,有關著述汗牛充棟。在古代,有從養生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河上公、呂洞賓;有從哲學方面研究所和注釋的,如王弼;有從政治權謀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各述己見,莫衷一是。在現代,則有從科學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注釋的,有人認為此書是一部養生學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哲學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兵法;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等;等等。眾說紛紜。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從某一側面來理解,把它當成某一局部的東西,是盲人摸象,顯然是片面的。從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世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從這方面來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現代,一些人根據西方哲學概念,把“道”解釋成了“物質”、“精神”或“規律”。這些解釋都有不符合《老子》本義。“道”即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氣,混元無極,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氣場,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玄妙的自然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 只有正確理解了“道”,才能正確理解“德”,從而以此為鑰匙,正確理解《老子》全書。 從常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通常的經驗和知識,順著常規的思路,不可能對“道”的妙諦的真正的徹悟。因而,一般學者,由於未能從萬有中超脫出來,他們從各個側面理解“道”,從常識的觀點說明“道”,由此偏離了《老子》的本來意義,勢所難免,對“道”的片面理解必然造成對《老子》一書的歪曲解釋,理沒這本書的重大價值。 道教把老子奉為始祖。《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經典。“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是《老子》一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學說的精華所在。 道教本身對自己的基本經典《道德經》有傳統的理解,這種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徑庭。 道教對此書的秘機是師傳口授,代代相傳的,對其玄理奧義是在修真養性的長期實踐中理解、頓悟的。據傳老子百六十餘歲而去,他本人就是功夫極深的修煉家。他所闡述的大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人身的長期修煉及直覺沈思中才能徹悟。“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筆者躬身研究道學三十餘載,謹研《老子》、《莊子》、《周易》二十餘年,對“道”尤為殫精竭慮,悉心研探,在長時間的修持中悟解。為《老子》作注,是多年研討、靜悟的結果,實非一時之願,一日之功。在中西文化融合,老莊研究所成為熱門,道教養生法風靡世界的今天,用道家自己的方法和觀點,對《道德經》作以基於本來意義的闡釋,把其中的科學精華挖掘出來,使之宏揚於世,為振興中華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服務。 《道德經》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幾部分。筆者認為:“道”和“德”乃是一無極圖一○;“可道”與“下德”則是太極圖一⊙。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可以由這兩個圖囊括無遺。只要理解了這兩個圖,就抓住所了全書的根本,就可以此為鑰匙,打開《道德經》這一神秘宮殿的大門,理解全書,以下從縱橫兩個方面用此二圖對“道”、“可道”、“德”、“下德”作一闡釋。
以上是引用樓觀台住持任法融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