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一八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一八卷)  2001/12/9  香港 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18

  諸位同修,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

異名菩薩偈頌第七 首:   【法王諸力皆清淨,智慧如空無有邊,悉為開示無遺隱,普使 眾生同悟入。】

  『法王』就是稱諸佛如來,『諸力』就是通常講佛果地上有十 種特殊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二乘、菩薩都沒有的。『皆清淨』是圓 滿的意思,還顯示出德能是完全稱性的,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自性清淨,所以自性的德用當然清淨,說明這個能力不是修得的 。這些話,在大經裡頭佛常常講,常講加深我們的印象。圓滿的智 慧、圓滿的德能,「諸力」就是說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都是自性 本具的,而且都是清淨平等的,不是修來的。六道凡夫以及九法界 裡面的眾生,九法界包括菩薩、聲聞、緣覺,這些人所顯的智慧、 德能、相好,說實在話是修得的。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乃至於法身菩薩,到六道裡面來示現作佛 ,像經上常講,到人間來示現成佛,要特別去修一百劫,一百劫的 時間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不能說是假 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所有一切相好,自性裡頭圓滿具足,佛 還要修嗎?於是我們就知道,佛在那裡苦修,是修給我們凡夫看的 。我們凡夫的相好,這就是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確實是福 相,福相你要不修福,這個相怎麼會現前?佛勸導眾生,做出這個 樣子來,換句話說,他還是在表演,他在唱戲,表演給我們看。讓 我們看了之後,你要想得這個福相,要修什麼樣的業因,做什麼樣 的好事,你才會得這個福相。都是為眾生,為眾生做出好樣子,這 個心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但是,這些相好並不清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誰?大梵天王 。在六道裡面,大梵天王確實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相跟 他一樣,但是佛的相清淨。在清淨上,他就比不上佛,智慧比不上 佛。一個是修德,一個是性德變現出來的,怎麼會一樣?我們要學 佛,還是要從修德下手,用修德來顯性德。但是在修行當中,一定 要懂得清淨,就是不被染污。哪些東西是染污?你一定要清楚,五 欲六塵、七情五欲,情欲染污很嚴重,我們在這些境界裡面,決定 要有智慧能夠辨別。如佛所說,可以受用,不可以貪著。換句話說 :什麼叫不染著?我們在一切享受受用裡面,不起貪瞋痴慢,就清 淨了。貪瞋痴慢每一個字,它的境界都無量無邊,粗顯的我們能夠 覺察得到,微細的我們自己都沒有能力覺察;但是不要緊,隨著自 己修學功夫境界的提升,逐漸逐漸能夠觀察到微細的煩惱,極其微 細的叫無明煩惱。我們從哪裡下手?從放下分別執著下手,能放下 一分,恢復一分清淨;放下兩分,就恢復兩分清淨。   『智慧如空無有邊』,「如空無有邊」是比喻,比喻諸佛如來 果地上圓滿的智慧現前,圓滿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真智, 自性本具。我們今天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如同失掉沒有兩樣 ,它不起作用了。所以現在我們不能捨修德,要認真努力修行,修 正我們所有錯誤的行為。修正我們思想見解錯誤行為,目的就是修 智慧;修正身口錯誤的行為,是修福德,這都得要搞清楚,要同時 並重,福慧雙修,這個果報才殊勝。福德、智慧都是要貢獻給一切 眾生的,而不是自己享受的。佛法修學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 。自古至今,多少修行人在菩提道上淘汰掉了,甚至於墮落了,什 麼原因?實在說,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講的「夾雜不善」 。這一句話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容毫 分不善不淨夾雜。我們今天初學人,我們的目標訂在哪裡?心要純 淨,身語要純善。我們要把目標訂在這裡,修行功夫焉能不得力? 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被淘汰,墮落了,都是夾雜不善。   不善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害得失, 用這個做標準,就錯了!這是什麼標準?這是六道輪迴的標準,這 是三惡道的標準。用這個做標準來修行,不能成功。怎麼修,修得 再好,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所謂「有漏」,漏是煩惱的代名 詞,你享福,享福沒有辦法離開煩惱。我們中國人講享福的人,都 說某人「福氣」很大,這些名詞術語裡面都含藏著有很大的智慧; 福,你的福大,你的氣也大,這個「福氣」福不純。佛家講福德, 世俗人講福氣,不相同!有福報,享受福報能不著相,那是德;能 捨己為人,是大德。如果沒有德,著相,又不能捨己為人,那就是 福氣。福享盡了,氣就夠受了!   這些事情只要我們稍稍留意,在我們自身這周邊,仔細看看都 能看出來。今天地位高的,幾個人生活快樂?今天發大財的,又有 幾個人得清淨安樂?你仔細一觀察,不就曉得了嗎?世間人講那個 福氣,沒錯!不要以為地位很高,財富很多,他就很快樂了?他過 得並不幸福、並不快樂,天天在受氣,所以反而不如一個貧而樂的 人。如果這個貧而樂的人,又有緣分能夠聞到道,那他真樂!這個 道理不難懂,細心去體會是體會得到的。所以你看諸佛菩薩,世間 就是連儒家的賢人君子,都知道自己有福要給大家去享,與大眾共 同來享,這個樂大,這大樂!尤其像中國人很重視年節這些慶賀, 逢年過節有大喜慶之日都知道與親友共享。他沒有能把這個擴大。 如果能把這個擴大,與這個地方上貧窮孤苦的人共享,這個樂就更 大,更有意義。   去年農曆年,我在澳洲布里斯本淨宗學會過年,我提倡,淨宗 學會他們去做,邀請當地低收入的居民。不錯,過農曆年的時候, 當地人來了一百多人,我們自己的同修差不多也將近有一百人,好 像那個會大概有三百多人參加,這個年過得很快樂。還有許多小朋 友來表演助興,道場附近有個土著的學校,他們的校長、老師帶著 學生都來了,大家歡歡喜喜,真的是同樂會。在這裡面,不分宗教 、不分國籍、不分族群,所有一切喜慶能夠這樣做,確實可以促進 社會的安定和諧,促進這些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在一起常常互相交 流,化解許許多多的誤會。這個同樂會無拘無束,可以自由在一起 聊天。要多做,要常常做。所以我鼓勵這些淨宗學會,要帶頭做, 希望將來每一個宗教逢到他們的喜慶節日,都能夠這樣做,這個大 社會是一家人!   在這裡面,『悉為開示無遺隱』,當然有講話、有致詞,祝福 !這裡面,「開示」就是祝福、祈禱,共同的勉勵。族群、宗教的 這些人士們,還有政府官員,我們都邀請他來參加,大家上去講幾 句話,勉勵我們,祝福我們。『普使眾生同悟入』,接引初機,我 們希望他悟入什麼?覺悟到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都是地球上 的居民,現在有人說是地球變成了村莊,地球村,我們都是地球村 的居民,我們應該互相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希 望他悟入這個道理、這一個事實真相。廣結善緣,我們帶頭做,慢 慢他們逐漸會認識佛教。現在不但外面人不認識佛教,佛教在中國 將近兩千年的歷史,現在有幾個中國人能認識佛教?外國人不認識 佛教,我們決定不見怪,我們自己真的是有幸,把佛教是什麼搞清 楚搞明白了。現在要教導他們,為這些人開示,希望他們悟入。先 把佛教是什麼搞清楚、搞明白,自自然然他就想來學;他來學,那 我們就正式開班,我們認真把佛陀的教義詳詳細細講解給他們聽。 我們自己要做出好的榜樣給他們看,跟這個社會融成一體。   佛法是開明的、是開放的,佛法沒有一絲毫隱私的,這樣心才 清淨。有一絲毫隱私,你心裡頭就有污染,那就不清淨,對自己的 傷害很大。你心地不清淨,自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德能不能現前 ,相好也被障礙。大公無私,表裡一如。真有功夫的人,不要說別 的,真正有氣功的人,高段的,看你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為什麼 ?沒有污染。染污是什麼?煩惱染污,愛欲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 污。你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所以身體跟心是透明的。我們得在這裡 下功夫,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回歸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與一切 眾生同樂,與九法界眾生同樂,這才能落實。

第八首:   【如佛往昔所修治,乃至成於一切智,今放光明遍法界,於中 顯現悉明了。】

  這跟前面長行也相應,『如佛往昔』,這是說佛在初學的時候 ,跟我們這個身分是一樣,他現在修行功德圓滿,成佛了,我們現 在是才起步。第二句是講功德圓滿了,『乃至成於一切智』,從初 發心到成無上正等正覺,佛示現這個樣子,教導我們學習。具體的 樣子,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往下逐漸逐漸我們要進入狀 況,現在這裡還都是讚頌。我們要認真的去學,從哪裡下手?一定 要知道;修治些什麼?一定要清楚、要明白。修是修正,治是對治 ,有病要對症下藥,這叫治。佛在初學的時候,跟我們沒有兩樣, 煩惱習氣深重,他怎樣修正過來的?他是如何對治的?提供我們最 好的榜樣。我們看了、我們聽了,要取法他的這個方式,做為我們 自己修行的參考,我們應當依教奉行。   修行的開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得好,一開頭阿難 尊者就問這問題,佛給他解答。第一個條件「從明師受戒」,這一 句話要用現在的話講,你真正想學,實在說不論是佛法或者是世間 法,你要跟一個好老師。「明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好老師。這 個明,不是名氣很高、名氣很大,現在人講知名度;知名度高,未 必有實學,所以佛說的明師,這個明是光明的明。由此可知,這個 老師有智慧、有德行,我們跟一個老師要以這個為標準,老師要有 道德、有學問。我們要細心觀察,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生活 ,他處事待人接物,看清楚了,沒有錯誤,確實是個好老師,為大 眾所讚歎、所尊敬的,我們要聽他的教誨。「從明師受戒」,不是 給你授五戒、授菩薩戒,不是這個,這個受戒是你要跟他學習,聽 他的教誨,是這個意思。要接受老師的教誡,依教奉行,總得從這 裡入門。   但是學生有人有成就,有人沒有成就,我們希望能做一個成就 的學生,那要具備事師之道,也就是說做學生良好的態度。這些事 情,古時候的環境比現在好,古時候在家裡頭,父母教你,從小教 ;你一出生下來,你的父母天天就在影響你,時時刻刻都在教你, 耳濡目染,自自然然就養成很好的基礎,懂得怎樣與人相處,懂得 做學生的道理。到上學的時候,六、七歲上學了,老師是最好的榜 樣,私塾裡頭的老師真的是給學生做模範。他教導學生的,他自己 統統要做到,學生服他,學生聽他的。老師的話,甚至於比父母的 話還有效力,所以在古代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 母,這個人是這樣教成功的,緣殊勝!   現在緣沒有了,所以非常非常困難,我們到中年以上才聞到佛 法,這補習教育,不是從小學的。補習教育雖然不是根本的教育, 好處也很多。善根深厚的人,往往在中年接受這個補習教育,他也 能成就,為什麼?他能夠回頭,能夠對治自己的毛病。學了以後, 確實氣質改變了,跟沒有學佛之前真的不一樣了,自己得利益,肯 定他影響他家庭、他周邊的一些人。特別是惡習氣很重的人、毛病 很多的人,學佛一、二年變了,這個人功德就很大,大在哪裡?因 為他這個形象被他所熟悉的人肯定,「學佛是不錯,佛法是好,改 變一個人,惡人改變成善人,壞人改變成好人。」一般人不管他有 意無意,他對佛法產生好印象。這是給大眾種了善根,種了佛的種 子,這就是弘法利生。   弘法利生不要用口講,你這個形象受人家讚歎,那就是弘法利 生。所以自利就是利他,自行確實就是化他,大乘教裡頭講得沒錯 ,自他是一體。所以天天想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不能把 佛陀教誨完全落實到生活當中,你那個願是空的,你這個願永遠都 不能兌現。所以古人常講「以行踐願」,用實際的行為來實現你的 弘願。身教重於言教,要接引眾生沒有別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 現的,首先是身教,讓人家看到你真的變了,他才發起仰慕的心。 善根深厚的,他就想學;善根薄弱的人,如果遭遇一些挫折,那些 挫折、那些逆境惡緣,往往促成他學佛的因緣。這些事情自古至今 很多,我們佛法裡面稱為「逆增上緣」,懂得怎麼樣修治自己的煩 惱習氣、不好的習慣。   「乃至成於一切智」,「一切智」是如來的究竟果地。這兩句 連起來,我們的修行要精進,不能退轉,要有長遠心,有恆心、有 毅力。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沒有毛病,這是自己最大的毛病!連等覺 菩薩都不敢說自己沒有毛病,為什麼?如果說自己沒有毛病,那你 就成佛了。清涼大師說得好:「沒有過失,唯佛一人」,只有如來 一個人。世間聖人,中國人所讚歎的堯舜禹湯,特別是堯舜,不敢 說自己沒有毛病。地上菩薩、等覺菩薩,我們在經典上看看,他們 修的是什麼?科目依舊是三學六度,在《華嚴經》上講十度、十波 羅蜜,還是修這個科目。由此可知,這個科目還是沒有搞乾淨。布 施,我們常講布施度慳貪,見思煩惱裡頭的慳貪斷掉了,他證阿羅 漢果。我們要再問,塵沙煩惱裡的慳貪,他有沒有斷?塵沙煩惱裡 面,貪瞋痴慢都斷了,無明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惡見,他斷了 沒有?佛家講「八萬四千塵勞」,頭數繁多,無明裡面這些煩惱頭 數統統斷盡了,才證到究竟的佛果。由此可知,極其微細生相無明 裡面,貪瞋痴慢、疑、惡見,等覺菩薩還在那裡天天斷,還在那裡 修,還在那裡對治,我們怎麼可以說自己沒過失了?那不是大笑話 嗎?   所以自己認為自己沒過失,他就永遠停止在這個境界裡頭。說 老實話,停得住停不住呢?停不住,必定往下墮落,修行「如逆水 行舟,不進則退」。世出世間修行最可貴的,知道自己有過失,所 以我們一看,佛經裡面所講的,自己對自己肯定了。根本煩惱,其 他的不談了,就談根本煩惱這六條:貪、瞋、痴、慢、疑、惡見, 有屬於見思的,有屬於塵沙的,有屬於無明的;或者我們從另一方 面說,有屬於人道的,人道的我們斷掉了;有屬於欲界天的,有屬 於色界天的,你斷了沒有?三界之內的!三界見惑有八十八品,思 惑有八十一品,這些事情只有佛法說得那麼詳細、那麼透徹。經典 不讀,含糊籠統,以為自己沒有過失了,大病!   『今放光明遍法界,於中顯現悉明了』,佛放光「遍法界」, 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為一切眾生來示現的。我們 是初學,佛菩薩給我們示現初學;我們是老修行,佛菩薩給我們示 現老修;如果我們證到阿羅漢,佛菩薩就示現阿羅漢;我們證到菩 薩,佛菩薩就示現菩薩,時時刻刻在幫助我們,永遠沒有捨棄我們 。清涼大師說「為物永存」,這也是經論裡面常講的「佛氏門中, 不捨一人」,佛的恩德無量無邊。

  第九首:   【佛以本願現神通,一切十方無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 網中皆演說。】

  清涼大師在前面告訴我們,這一段是講「同佛往修」。前面一 首是顯示學佛的始終,初學一直到成就;這一首偈是勉勵我們、教 導我們要向佛學習,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模範,這個意思很重要。 一個好的老師教學生,一定會教學生取法一個榜樣,他的修學一定 能夠更踏實、更順利。我在早年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那個 時候還沒有出家,他告訴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 」;我們曉得,蘇東坡跟梁啟超都是佛教裡面的大居士,我們提起 來都非常仰慕,他們的道德文章是我們年輕人的表率,提起這兩個 人,對他們那個恭敬心真是油然而生!老師為什麼提出這個警告? 我們不能不向老師請教。   老師為我們說明,這兩個人學佛,實際上這兩個人都是在搞佛 學,現在人所講的佛學家,他們是佛學家。為什麼不能學?因為他 們沒有學佛,換句話說,他們有信有解,沒有行證。老師這樣一提 示,我們這就明白了。所以我們要選擇的榜樣必須具足信解行證, 不但他行,他要能證果,那這個樣子太好了。這真正值得我們模仿 ,等於我們找一個模子,希望我們學得很像他。所以李老師為我選 擇,教我學什麼人?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教我學 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早已經往生了,怎麼學法?印祖的《文鈔》在 。尤其現在最近這幾年,全集出來了,精裝七冊,印刷也都相當精 美,有些地方印的字都很大,非常醒目。我們每天讀誦,記住他老 人家的教訓,依教奉行;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他的修行、他 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樣的風範,我們不僅說仰慕,要認真學。學得 跟他一模一樣,這才是印祖的好學生、印祖的真弟子。   人雖然不在世了,這就是古人講的,我們做他的私淑弟子。中 國私淑古人,開始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個時候已經過世了 ,孔子的著作在。孟子專門學孔子,以孔子做榜樣,讀孔子的著作 。有不明瞭的地方,向孔老夫子的學生請教,他學成功了,他學得 很像!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大眾尊崇孔老夫子為至聖先師,尊孟 夫子為亞聖,亞聖是比大聖次一等。儒家提起來「孔孟學說」,提 到孔子,一定會聯想到孟子,他是私淑前人學成功的。這個例子一 開,在中國歷代都有不少有大成就的人以古人為老師,這個好!現 前找不到真正好老師,找古人!   李老師是勸我學印光法師,我勸許許多多同修,學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就是無量壽佛,依教奉行是阿彌陀佛的真弟子、好學生,這還能 錯得了嗎?怎麼學法?先要把經典讀熟,每天讀誦,尤其中年以上 的同學們,不必去強記。年輕人可以,二十歲之前可以強記;二十 歲之後,不必了!每天讀誦,讀久了,自然就會背了。往年我在美 國,休士頓有一個同修開餐館,他每天念《無量壽經》,念了半年 ,他就能背。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沒有刻意想背誦,居然背得一 個字不漏。然後統計一下,這半年當中他念了多少遍?大概五百遍 。每天工作那麼忙碌,利用空餘的時間來讀經,半年,不到兩百天 ,大概每天要念三遍,半年就能背誦,這是根比較利的。還有一位 同修根性比較笨的,鈍根,他告訴我,他念了好幾年,念了六千多 遍,能背了。所以不重視刻意去背誦經典,天天要念,一天至少要 念兩遍,把這部經當作早晚課來做。早晨從頭到尾念一遍,晚上念 一遍,不能中斷!   一面去讀誦,一面聽講,聽講是求解。這個經黃念祖老居士講 過一遍,保留著有錄音帶。他還為這部經寫了一本《註解》,是對 我們求解很好的參考資料。這部經我講過十遍,去年在新加坡講第 十一遍,這第十一遍沒有講完,講得很詳細。雖沒有講完,也值得 諸位同學做參考。我把它停下來了,把時間專講《華嚴》,我希望 《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法華》,講一部《楞嚴》,然後我 會再把《無量壽經》詳細講一遍。現在我們講經都在攝影棚,錄像 的效果比往年跟大眾在一起講演這個錄像效果,要好得太多!所以 現在跟大眾在一起講經我停止了,培訓班上課我也停止了,我讓學 生去現場講經,學生來教學,把他們帶起來。   第五屆我做了試驗,成績很好,現在第六屆的教學確實上軌道 了。任何一個行業,我們要看成績,考核成績,最重要的是後繼有 人。如果自己做得再好,後繼無人,你死了,一切都完了,你的成 績等於零。對不起佛法,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歷代傳法的這 些祖師大德們,要後繼有人。所以我們今天是全心全力培養底下一 代弘護人才,今天我做這個工作。自己還有這一點體力,這個時間 也不能浪費,所以每天用四個小時在攝影棚裡面來錄像。錄的這些 ,將來都可以提供給培訓班同學們做參考,幫助你們提升境界,希 望大家認真修福修慧,把弘護的工作做好。我們看這一首偈,要向 佛學習。   『佛以本願現神通,一切十方無不照』,「一切十方」,是說 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十方世界。一尊佛的本願如是,一 切諸佛的本願亦如是,沒有例外的。我們發大弘誓願,要以佛做榜 樣。發願之後,一定要以行填願,要不然這個願不是空的嗎?所以 要『如佛往昔修治行』,這個行念去聲,做動詞,念行是名詞,念 行是動詞,就是他實際上的行為。行為無量無邊,從初發心到等覺 菩薩還在修,天天還在修正,到真正圓滿了,一絲毫不善的行為都 沒有了,這成佛了。毫分都不夾雜,成佛了,佛給我們做了好榜樣 。你就曉得這個不善的行為有多少!真正發心修行,都要修無量劫 ,才能把這些毛病一樣一樣把它治好、把它改正過來。   行為再多,佛是用歸納的方法,把它歸成三大類。起心動念、 思想見解,意業的行為,我們現在講心理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 為;造作,身業的行為,無量無邊的行為,總不出這三大類,所以 用身語意全都包括。我們初學從哪裡學起?說到這個地方,就想起 功過格。功過格是個很笨拙的方法,但是給諸位說,是很有效的方 法。我們雖然沒有用功過格,也有類似的。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 們依據經典,把經典裡頭最重要的教誨抄錄下來,編成一個小冊子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等於功過格,也印得不少。哪個同學真正 照這個去做,他是真修行。經要讀誦,行依照這些綱領就行,初步 !務必要做到、要落實。   我們修行的總綱領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 十願。這個好記,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希望不要 違背這個綱領,要時時刻刻警覺到。三福我說過了,如果你要想真 正理解,深入義趣,第一福你就要去研究《十善業道經》,第二福 你要好好去學《沙彌律儀增註》,第三福你要認真去學習《地藏菩 薩本願經》,把這個根基打下去;然後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 王,就容易了。不必找一些專門的經論,專門經論是很多,就在這 部《無量壽經》裡面求解就夠了。所以我們修淨土,以《無量壽經 》為主修、主課,以《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增註》、《地藏 菩薩本願經》為助修,正助雙修。把修行守則裡面節錄的經典的教 誨完全落實,這就是真修行人,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光明網中皆演說』,「網」是比喻,比喻佛的願海遍虛空法 界。如果你要問,哪一部經典說這個?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古德講,這個經有十種本子;我們平常講,那是龍樹菩薩所講 的三種本子,大本、中本、下本,我們現在讀的這一個是略本。大 本經,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 微塵品,豈不是「光明網中皆演說」?所以這一句就是指的這部經 。大本經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中本也沒有,那我們引申的意思來講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就是「光明網中」,實在是 這樣的,世尊時時刻刻為我們說。諸佛菩薩真的從初發心到圓成佛 道,怎樣修行的?現在你細細看,就在《大藏經》裡頭。

最後一首 :   【十方境界無有盡,無等無邊各差別,佛無礙力發大光,一切 國土皆明顯。】

  這是顯示如來不可思議的境界。第一句說『十方境界無有盡』 ,下面這一句是接著講的,『無等無邊各差別』,這是說的盡虛空 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統統包括盡了,一個都不漏。眾生無量無邊 ,尤其是十法界裡面眾生,可以說各個境界都不相同,所以「無等 無邊各差別」。這一句為我們顯示出教化眾生決不是容易事情。諸 佛說法,世尊常講契機契理,契理這個話我們好懂,契機難了!我 們對於契機這兩個字所了解的有限,為什麼?聽到這個話,我們想 到契機,大概就是想到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這個地球上的眾生,不 可能想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稍微聰明、心細一點的人,會想到六 道眾生,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很少。這個經文裡面告訴我 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佛說到了;我們學佛一定要記住,為 什麼?我們將來接引的對象要跟佛一樣。   所以我勸同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積點點滴滴的功德都 要迴向法界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拓開自己的心量,恢復自己的 本性。我念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念的 ,不是為我自己。我今天持戒、布施、供養、忍辱、精進,沒有一 樣不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修的;乃至於我們喝一口水、吃一碗飯 ,也都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為什麼?滋養我這個身體,滋 養這個身體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什麼關係?有關係!這個身體是 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的,是為一切眾生修行的,必須把這個工 具照顧好,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哪一樣不是為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眾生?對上面來講,供養諸佛如來;對下面來講,供養一切眾 生,廣修供養!普賢十願裡面講的「廣修供養」,用現在的話來說 就是廣泛的服務。服務裡面的項目無量無邊,不限於某一個項目。 誠心誠意盡心盡力,為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服務。怎麼服務法?依教 修行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給一切眾生做一個好的形象。在各個不 同差別的境界裡面,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一切眾生都得利益。   『佛無礙力發大光,一切國土皆明顯』,我們依教奉行,自自 然然得佛力加持;佛的智慧、神通、威德,這是第三句。不要以為 我們今天在此地做,做得好也沒人知道,做得不好也沒有人知道, 錯了!「一切國土皆明顯」,諸佛如來看見了,法身大士看見了, 九法界裡面的神聖、在娑婆世界裡面的,也都看見了;娑婆世界之 外的他方諸佛國土,法身菩薩看見,華藏菩薩看見,極樂世界的菩 薩看見。我們行善,他看見;我們造惡,他也看見。修行應當斷惡 修善,應當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偈頌我們就講到此地。   後面還有一點時間,因為「同生眾」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這 是本經這一品裡頭第七個大段「稱揚讚德」,這一分講圓滿了。李 長者在《合論》裡頭有一段話,做為這一段的總結:「普賢菩薩一 人獨入十法。」我們在同生眾裡面就有三大段,第一大段普賢菩薩 ,第二大段十普菩薩,第三大段異名菩薩。「普賢眾,一位普周眾 行」,菩薩行無量無邊,普賢都周遍了。一切菩薩行,一行普賢菩 薩都不缺。普賢行歸納成十大綱領教導我們,這十個綱領跟一般大 乘菩薩法有什麼兩樣?你要曉得,境界不一樣,心量不相同。普賢 菩薩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禮敬諸佛,那個諸 佛是包盡虛空遍法界一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裡頭, 不但包括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因為「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這是普賢境界。   我們要知道,淨宗法門就是普賢法門,你們看看《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在第二品,還是序品,還沒有入正宗,頭一句話「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就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 薩的世界,所以在《華嚴經》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有道理!魏默深居士把《行願品》裡頭最後這一卷,附在淨土三經 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正確!我們看到他這個作法,肯定!歡喜讚 歎,他做得太對了,做得太好了!長者接著說,「海月光眾,但歎 佛德」。「與自所入之法相似」,雖然自己有所入之法,各人都有 所入之法,所入都相似,所以只歎佛德,不再歎自德。跟我們前面 所看到的不一樣,同生眾跟異生眾不一樣。   普賢眾裡面,同生眾十普菩薩第一位,名號上並沒有普,「淨 德妙光菩薩」。李長者給我們講,這位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別 號」,十普是以他做班首,經典裡面常講的上首,文殊師利菩薩做 上首。文殊師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妙德」,所以淨德妙光 就是妙德的意思。長者又舉《法華經》裡面,說文殊菩薩「往昔號 妙光」,妙德跟妙光意思非常相似,「以德為光,以能破暗發明故 」。現在在普賢眾中表法,表的是「明因果理智萬行圓融」,所以 「普賢獨獲十種益者」,說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自在」 ,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末後長者講,「延促自由」,延促是從 時間上說的,一剎那可以化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把它縮短為一剎 那,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你要問,成佛究竟要多長的時間?這個話不能問別人,要問你 自己。你自己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時間就縮短。凡夫跟如來實在 講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覺悟,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惑,念念迷惑 ,那你就是搞六道輪迴。在一真法界裡頭,如來境界裡頭,為什麼 用「不思議」,我們能體會到嗎?不思議這個名詞,含義很深很深 。我們凡夫實在講,對於這句話體會不到,只能夠體會它的粗枝大 葉,這是事實。但是這裡頭的精義、精華,我們不能不知道,那就 是不可以思,為什麼?你能夠思想的都是妄念、都是妄想;不可以 議。一真法界裡頭,哪有議論?哪有思惟?由此可知,如果我們把 議論的念頭、思惟的念頭斷掉,心性的那個境界就會現前,這叫明 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條件?不可思議!   《六祖壇經》裡頭有,惠明為了要把衣缽搶回,追六祖;追到 的時候,六祖也沒有法子,把衣缽放在一個石頭上,自己躲藏起來 。惠明沒有出家之前是將軍,看到衣缽在石頭上,人沒有了,好! 衣缽拿來了,結果拿的時候拿不動,他這才知道,立刻他就回頭, 他覺悟了。就跟惠能大師說,「我是為求法來的,不是為衣缽來的 」,衣缽拿不動。六祖一句話把他點醒了。既然求法來的,好,我 傳你法,教他:「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本 來面目?」一句話,他覺悟了。這句話就是不可思議,你只要思想 、議論這個念頭放下,當下就是!這句話意思很深、很有味道。我 們還落在思、還落在議,永遠不能見性,永遠不曉得諸佛如來、法 身菩薩的境界。這一個單元我們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