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沿革與現況[編輯]

1953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為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發行土地實物債券,將臺灣水泥臺灣紙業臺灣農林臺灣工礦等四大公營事業的公司股票搭配補償給地主,做為收購土地的補償代價。此項債券及股票連同政府前此發行的愛國公債,開始在市面流通,代客買賣證券的行號應運而生;惟因其交易處所過於分散,管理不易,市場積弊甚多。為能有效管理監督,當務之急在於設立一個集中的交易市場,遂有籌備證券交易所之議[1]

1958年起,政府先後多次派員前往美國日本等國考察、研究證券市場業務。1958年1月,政府延聘美籍專家來臺考察,提供建議。1959年,政府訂定「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倡導獎勵投資,促進資本形成,並強調建立健全的資本市場,以做為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1959年3月,經濟部成立「建立證券市場研究小組」。1959年9月,經濟部建立證券市場研究小組提出具體方案。1960年4月14日,行政院會議確立證券交易所採用公司制,並開放民間金融業者投資。

1961年6月22日,證交所第一次發起人座談會舉行,商定公司資本額為新臺幣1千萬元,並通過籌備委員會組織辦法,推派臺灣銀行交通銀行中央信託局中華開發、臺灣水泥、大同鋼鐵機械公司遠東紡織為證交所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1961年7月6日,證交所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由臺灣水泥為主任委員、臺灣銀行為副主任委員,並聘請袁則留為總幹事,旋即展開認股工作、策劃籌備等事宜。1961年10月23日,依法舉行發起人會議,通過公司章程,選舉董事監察人。1961年10月底,舉行第一屆第一次董事監察人聯席會議,選舉出董事會成員、監察人、正副總經理等公司核心成員,臺灣證券交易所遂告成立。1962年2月9日,臺證所正式開業。

臺證所成立初期,租用臺北市懷寧街「工礦大樓」作為辦公與交易場所;但日後上市公司數目逐漸增加,尤其在1980年代後期上市公司數目激增之後,交易場所開始不敷使用,使得臺證所被迫在臺北市區各地分散辦公。2005年臺北101(臺北國際金融大樓)完工後,臺證所部分辦公室遷入臺北101的3樓、9至12樓,但仍保有原臺北市南海路辦公室。2008年2月,臺證所與中華電信共同簽署備忘錄,臺證所委由中華電信利用臺北縣板橋市(今新北市板橋區)原中華電信土地興建新電腦中心;2008年7月1日,臺證所與中華電信正式簽約興建新電腦中心,預訂2010年落成啟用,該中心預計將供「交易所控股公司」四家子公司共同使用。

臺證所除了提供加權指數之外,並與英國金融時報指數合作編製「臺灣指數系列」,共有臺灣50指數臺灣中型100指數、臺灣資訊科技指數、臺灣發達指數、臺灣高股息指數等可供參考[2]

為了因應國際上金融交易市場的整合趨勢,行政院於2007年研議整合臺證所、臺灣期貨交易所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等證券期貨周邊單位成立「交易所控股公司」[3][4][5]



歷任董事長與總經理[編輯]

歷任董事長[編輯]

任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董事長
1 辜振甫 1961年10月23日 任期兩年十一個月,臺灣水泥代表人
2 趙觀白 1964年9月26日 任期三年,中國銀行代表人
3 趙觀白 1967年10月6日 任期三年,中國銀行代表人
4 趙觀白 1970年10月6日 任期三年,中國銀行代表人
5 趙觀白 1973年10月5日 任期三年一個月,中國銀行代表人
6 蔡同嶼 1976年11月10日 任期三年,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代表人
7 蔡同嶼 1979年11月30日 任期三年兩個月,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代表人
8 蔡同嶼 1983年1月27日 任期三年五個月,後1983年5月解任,並於當月推選太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人蔡同嶼接任
9 饒谷懷 1986年6月24日 任期三年,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人
10 吳祺芳 1989年6月16日 任期兩年四個月,中央信託局代表人,任內病故
代理 陳思明 1991年10月
11 陳思明 1992年6月19日 任期三年
12 李仲英 1995年5月30日 任期三年,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代表人
13 李仲英 1998年6月4日 任期三年,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代表人
14 林鐘雄 2001年6月1日 任期九個月,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代表人,任內病故
代理 陳冲 2002年3月5日 任期兩年三個月
15 吳乃仁 2004年6月21日 任期兩年兩個月,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代表人,任內辭職
代理 陳樹 2006年8月10日
16 吳榮義 2007年6月15日 任期一年三個月,兆豐國際商業銀行代表人
17 薛琦 2008年9月26日
代理 許仁壽
19 李述德 2013年2月25日 現任

本資料引用維基解密

arrow
arrow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