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93
諸位同修:
經文我們將第一卷講圓滿,在這卷經文當中是屬於本經的證信序,也就是六種成就。這裡面總共有六大段,第一大段是「總顯己聞」,阿難尊者說明他自己親聞,這就是經文上「如是我聞」這一句;第二大段是說明講經的時間跟處所,第三段清涼大師科「別明時分」,第四段是「別顯處嚴」,第五段是「教主難思」,第六段是「眾海雲集」,這一段就是說明參與法會的這些大眾。這些大眾們,我們從經文裡面體會到,他們來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團體,顯示這是一個規模最大多元文化的一個總體。世尊如何將這些人,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都能夠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生活在一起,這是大學問,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些大眾當中表法的意思很深,前面跟諸位說過,十住、十行用雜神眾來代表,十迴向開始是以服務大眾、利益眾生為目的,所以都是各個團體族群裡面的領導人,用「王」來代表。到十地境界更高,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著眾生相,以十大天王來代表這個族群,說明十地菩薩利生的因果功德。在此地我們也做一個總結,十地菩薩這一段,初地是以三十三天王來代表,三十三天就是經中常講忉利天王,我們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經典裡面也常常用帝釋天,帝釋天主就是忉利天主,就是中國人講玉皇大帝。這個天叫地居天,佛在經上說他沒有離開地面,他住在須彌山頂。佛講的這些話意思都非常之深,地是對空講;換句話說,沒有離開地面,他的執著還相當嚴重,並沒有放棄執著。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他的意思,否則的話,你要去找須彌山,須彌山頂上是忉利天,須彌山在哪裡?一大堆的問題就來,所以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
這一類天人享受世間五欲六塵之樂,享天福,他們五欲六塵的享受比人間殊勝太多了。果報這麼殊勝,我們一定要曉得,他到底修的是什麼因,因與果一定是相應的。如果我們能冷靜深入從因果來觀察世間,我們就不會迷了,對於一切禍福也就知道怎樣來處置。四王天跟忉利天都是修行十善業道去往生的,這是修善。善跟戒不相同,在修行形式上來看似乎沒有兩樣;五戒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裡面也包括這些,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有四善,比五戒講得還詳細,除不妄語之外,有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還有意三善:不貪、不瞋、不痴,這叫十善業。
修上品十善業生忉利天,這些在人間的時候是人間的善人,心善行善,喜歡修善。菩薩化身在其中,以這個來表法,他們明瞭世間法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由緣生的。佛法給我們解釋宇宙人生是緣生論,緣當然有因,為什麼不說因生,說緣生?說緣生有道理。因,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每一個眾生,不但是人,包括畜生、餓鬼、地獄,九法界眾生,每一個眾生,如果說因,各個具足。以我們人道來講,任何一個人都有作佛的因。作佛的因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作佛?雖有因,沒有緣,所以佛的果報不能現前,說緣生很有道理。我們每個人有菩薩的因,聲聞、緣覺、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那個因我們統統都有,也有餓鬼、地獄之因。經上講我們阿賴耶識當中,阿賴耶識就像個倉庫一樣,十法界的種子,在這個倉庫裡面都含藏著很多很多。因要怎樣起現行,也就是因要怎樣才能結成果?一定要有緣,所以佛講緣生。哪一個緣成熟,這個緣很有力量,就把你阿賴耶識的種子,跟這個緣相應的種子牽引出來,果報就現前,這叫引業。我們到人間來投胎,就是前世我們五戒十善業因遇到緣成熟了,引導我們到世間來投胎,得了人身,是這麼回事情。我們得人身在這一生當中是非常幸運,為什麼?遇到佛緣,遇到淨土,遇到阿彌陀佛,這佛緣,無比的殊勝。我們遇到這個緣能夠抓住它,鍥而不捨,認真修學,我們這一生很可能就作佛了。所以緣非常重要,《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因,怎麼有因?聽到這個名號就生歡喜心,見到阿彌陀佛就想親近他,可見得過去生中有因,要沒有因決定不會有這個現象。現在遇到緣,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
菩薩示現在初地,三十三天王表初地,「歡喜地」。他為什麼歡喜?覺悟了,知道世法非實,這個世間不是真的,統統是緣生的。緣生之法有相沒有自性,緣起性空,沒有自性。在這裡面如果你沒有覺悟,三界六道總免不了苦、空、無常,即使是享天福也不例外,他現前的時間比我們長一點,雖然是長不值得羨慕,這個道理你要仔細去觀察。佛在經上講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也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來計算,三百六十五天算一年,他的壽命一千歲。諸位要曉得,他的一天是我們的一百年,壽長。壽雖然長,還有到頭的時候,壽命到了他也要死,他還是要輪迴,他要不好好的修依舊要墮落;有的不是墮人道,墮落到畜生道、墮落到地獄道,我們在經上都看到。所以輪迴不定輪迴到哪一道去。我們看他們的壽命很長,好像非常羨慕,我們再仔細觀察觀察,水上有一種小蟲,在水面上跑來跑去,我們叫它做蜉蝣,也許諸位看到這種小蟲在水上跑來跑去,牠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朝生暮死,牠也是一生。蜉蝣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看我們人活到七、八十歲,活到一百歲,還不就等於我們看忉利天一樣嗎?你從這個比例上一體會,也就沒有意思了。把我們比成蜉蝣,把忉利天比成我們,然後再一想,幾十年、一百年一彈指就過去了。在忉利天人也是這個感觸,他活上一千歲也感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一彈指壽命就到了。佛為什麼示現在人間作佛,不示現在天上?天人有這種感覺遲鈍,我們比他覺悟來得快。為什麼?人的壽命短。我們在幾年當中,二、三十年當中會覺悟,忉利天人恐怕要幾百歲才會覺悟,所以他覺悟得緩慢、覺悟得遲。為什麼?被天福迷住,享福的時候不會覺悟,跟我們世間人一樣;世間人,佛常講「富貴學道難」,他不知道人間的疾苦,很難體會到苦、空、無常。到什麼時候體會?生病快要死了他才體會到,平常很難體會到。但是在人間是苦多樂少,容易覺悟,所以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間,道理在此地。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忉利天主都是佛陀的學生,都能夠信順佛教,而且都能持戒修善,所以在大乘經裡面,他們是護世天王,保護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從他以下,他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下面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他都保護,所以我們看到閻羅鬼王對於忉利天主都非常尊敬。在中國的習俗都把他們看作天神、鬼神,他護世他也護法,在佛門裡面他是護法神。他用什麼方法護持?也是勸善,特別是勸孝、勸敬,勸敬三寶,所以他們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裡面,去講經說法度那些根熟的眾生。佛在大經裡面又告訴我們,欲界、色界許多天王都是菩薩化身,在那裡面修行,自行化他。這是忉利天。我們再看看世間一般宗教,他們所嚮往的上帝、天主,大概也都是忉利天主。我們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他們經典教義、修行的方法可以看出來。像基督教它的十誡,跟十善業道的內容非常接近。由此可知,「信了上帝就能夠升天」,這句話需要加以解釋;如果單單只有信,而沒有行,去不了。跟我們佛法一樣,我們佛法講淨土,在大乘法裡是易行道,如果只有信,沒有願、沒有行,你能往生嗎?佛門裡有一些人以為信了就能往生,跟基督教說法沒有兩樣;你信了阿彌陀佛就能往生,他們是信了主就能得救,這跟經義不相符合。經裡面給我們講往生是三個條件,信只是一個,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能往生;有信之後還要有願,懇切的願望,還要有行才能去得了。行,正行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助行是斷惡修善,這才能往生,沒有行那怎麼行?所以信了上帝之後要修十誡,要認真的修才決定得生。如果只有信,沒有行持,恐怕不能往生。基督教徒沒有往生而落在鬼道裡面,我還遇到幾個,他們都是很虔誠的基督教徒,死了以後落在鬼道,天上沒去。
我們一定要懂得天的德行比人高。孔老夫子說的話很有道理,他在《易經繫辭大傳》裡面講了兩句很有名的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話講得好。換句話說,一個團體是一類,他有他的標準。天有他的德行標準,如果我們的德行達不到他的標準,信他也沒用處,也去不了。也像我們現代社會許許多多學校,學生去考學校,每一個學校錄取學生標準不相同,有的學校辦得好,錄取的學生水平高,你達不到它的標準,你拜校長作乾爸爸也沒用處,他也不能錄取你;你考試分數及格達到它的標準,你不喜歡校長,他還是要錄取你,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哪些人生到忉利天?他的德行達到這個水平,他就去往生。信不信上帝不太重要,一定要達到他的水平,這才是正理。佛法給你講理,你懂得這個理,你就不會疑惑,知道應當怎樣去。可見得他們的德行都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世尊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選擇在忉利天宮開這個法會?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都沒有離開菩提場,為什麼不在菩提場講《地藏經》?為什麼不在祇樹給孤獨園講《地藏經》,要到忉利天宮?諸位想想,到底是什麼意思?天王提倡孝道,孝親尊師。一個人孝親尊師感動天神,天地鬼神見到你都對你致敬。所以佛講《地藏經》選擇在忉利天宮有他的道理。
第二是須夜摩天王,我們通常簡稱作夜摩天。這一層天離開地面,三十三天是在須彌山頂,沒離開地面,夜摩天離開地面,依空而居。他代表二地,二地菩薩是「離垢地」,他離開地面,他住在空中,表離垢。持戒、布施比忉利天更要殊勝,這就是修因殊勝,當然果報就比他更好了。佛在經上講,他有眾妙樂,他享樂比忉利天要多、要殊勝。夜摩是梵語,也翻作「時分」,古德給我們解釋叫「善時分」,我們很難看得出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所以一定要細心體會什麼叫善時分。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很會掌握時節因緣,那就叫善時分,也就是我們現在人講他認識機會,自行化他的機緣成熟,他一定會掌握住,一定不會空過,這是善時分的意思,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學習。一生如果能夠把時間掌握得很好,不會虛度光陰,世出世法沒有不成就的。我們仔細觀察,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非常善於運用時間,他一天的時間分配得很好,我們講作息時間,一年的時間他也分配得很好,乃至於一生的時間,他的日子要怎麼過法。這一生當中有童年、有少年、有青年、有壯年、有老年,你如何分配?你怎麼樣生活,有沒有想到?你能夠想到按照理想去做,這是善時分。
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幼年培養德行的根基,這是教育。教育從什麼時候教起?儒家教人從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就要教這個小孩,小孩還沒出世怎麼教法?母親心要正、心要清淨,行要正,一舉一動都端莊,影響小孩的心理,這是真正愛護小孩。在佛法裡面講神識來投胎的時候,就會受母親起心動念、舉止動作的影響。出世之後,從小要教孝教敬,怎麼教法?父母做樣子給他看,小孩最容易模仿大人,學習大人的樣子。你不給他一個好的榜樣,將來希望他在社會上做個好人,那怎麼可能?不可能的事情。做好榜樣給誰看?給小孩看,教他,這時候他印象非常之深刻,從小印象種下去,所以一定要給他好的印象。現代社會兒童問題、青少年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古時候沒聽說,典籍裡面很少記載,什麼原因?古人懂得,家家戶戶都懂得,只是他做的程度不一樣,都懂得。現在人不懂,小孩從小就沒有能養成一個好的意識形態,就沒有一個好的榜樣,長大之後要把他的錯誤行為糾正,太難太難了!
今天在社會上,我們以好心待人、真誠心待人,幫助人,人家還要來騙你、來坑你、訛詐你,甚至陷害你,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天天都能見得到,都能聽得到。我們聽了、看了不足以為奇怪,而認為這是現代社會正常的現象,什麼原因?教育沒有了,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我們今天學佛,佛弟子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發心存菩薩心、行菩薩道,菩薩心是真誠、清淨、慈悲心,菩薩道是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是在這一個時代,這個時節因緣,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利,為了爭奪財產父子都上法庭,這在古時候是大笑話,哪有這種道理?兄弟上法庭從前沒聽說過,現在這個事情太平常。所以我們要給這些人做一個好樣子,處處修忍讓,我們在社會表現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們認為如果不爭不求就活不下去,我們做個樣子給他看看,不爭不求也過得很自在,過得也不比他差多少。長時間這樣做法,慢慢的他會省悟過來,他會覺察到,我們過得自在,至少他們煩惱多,我們煩惱少,他憂慮多,我們憂慮少,這就比他過得幸福,比他過得美滿。夜摩天人雖然沒有兜率天人那樣的知足,他也不多求,他對於知足也非常喜歡,對於上一層天兜率天,他很羨慕;羨慕兜率天人的知足常樂,他在用功修學,也希望把他的境界向上提升。這些地方都是我們學習之處。
第三兜率陀天王。兜率是梵語,翻成中文叫喜足,歡喜、知足。他能夠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因為後身菩薩多半在這個地方建道場,後身就是後補佛。我們這個世間的兜率天,彌勒菩薩道場在那邊,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道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我們人間一百年,要以兜率天的時間來算,時差很大,六個小時;兜率天六個小時,我們人間一百年,你說有什麼意思?人活一百年,在兜率天人看來是朝生暮死,壽命太短了,還有什麼好爭的!還不好好的活下去,還要去造罪業;天人看到,可憐可憫,壽命這麼短,不老實。所以佛菩薩常常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一層天也是凡聖同居土,這是說菩薩在這個地方建道場。凡聖同居土在六道裡有三處,我們這個世間是一處,有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在我們這世間建道場,我們肉眼看不到。兜率天也是如此,兜率內院,兜率天人知道彌勒菩薩在那邊,內院在哪裡找不到,有緣才能遇到,沒有緣也遇不到。雖遇不到,彌勒菩薩常常化身到凡夫天裡面來示現,跟我們這邊情形很類似。另外一個凡聖同居土就是四禪天,四禪有五不還天,淨居天是一些修行聖人在那個地方建道場。同樣的道理,廣果天人也見不到五不還天的天人,廣果天人是凡夫,五不還天是聖人,但是他們都知道有佛菩薩、有聖人在他們同一個層次裡面修行。
經上告訴我們,他們能夠隨順法性,隨順佛菩薩教導的方法去修行,方便利生,無所染著,所以他表三地菩薩,三地是「發光地」。後身菩薩於此教化,皆勤念佛,這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說的,說得很有道理,給我們說明念佛成佛。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也念佛,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彌勒菩薩跟西方淨土的關係非常密切,《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前半部是阿難尊者當機,後半部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哪有不念阿彌陀佛的道理?如果我們想找彌勒菩薩,親近他老人家,兜率內院不容易找到,連兜率天人都找不到,我們怎麼會找到!可是有一個辦法可以找到他,到極樂世界一定把他找到,他常到極樂世界去,我們講一天總要去幾次,所以在極樂世界很容易遇到他。找到他,讓他帶我們到內院裡面去觀光旅遊,那就很方便,他給我們當導遊,比什麼都方便。
第四化樂天王,他代表四地菩薩,「常以變化,以悅自樂」。這一層天可以說相當自在,所有一切物質精神的受用不需要外求,能夠隨心所欲的變化,所以叫化樂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心外無境,從心變故」,我們現在世間科學家念念追求這個境界,科技能不能達得到?非常困難。他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做到?他是從心地上下功夫,正是證實了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他的受用是變化所作。天人有德行,自己享受,絕不侵犯別人,叫善化。我們世間人煩惱習氣很重,自己地位雖然很高,擁有很大的財富,看到別人也有,總想侵犯別人;天人他們絕不侵犯別人。表「焰慧地」,焰慧是第四地。菩薩是以教化眾生為自樂,這是以四地菩薩來配化樂天。化樂天是自己變化,自己來受用,自己來享樂,四地菩薩是以教化眾生為快樂之事,這也是自己變化的意思。
第五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的天頂,欲界最高的一層天,稱為他化自在天。他的享受福報更大,不需要自己變化,只要心裡動一念供養就送來。誰送來?化樂天,第五天會供養他。第五天變化供給他享受,顯示他自在,這也顯示「欲境難超,故曰難勝地」,五地菩薩叫「難勝地」,用他來表難勝地的菩薩。欲很難斷,雖然到化樂天,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已經相當淡薄,但是還是有,還沒有斷掉。他化自在天就更淡薄,難勝就是比喻斷欲非常困難。他們的享受是令他化樂,「他」就是化樂天,顯自己自在,表菩薩教化眾生令他得樂即是自樂,在表法裡面跟天人他的德行受用有類似之處。五地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看到眾生離苦得樂他歡喜,他就很快樂,而不是說自己離苦得樂感到快樂,他看到別人得樂自己也快樂。
下面是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初禪。經典裡面給我們講,「離欲寂靜」就叫做梵,這是解釋這個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大梵天王身體是銀白色,沒有男女形,天人都非常之美,你看不出他是男是女,實際上沒有男女的形狀。「禪悅為食,壽命一劫」,這是初禪;二禪的壽命加一倍兩劫,三禪的壽命又加一倍四劫,壽命逐漸往上增加,倍倍增加。「本修慈心,愍念眾生。好請轉輪,智照不染」。這是現前地的菩薩,六地叫「現前地」。菩薩慈悲心增上,憫念眾生,喜愛善法。善法當中以佛法最為殊勝,古德常說「世間好語佛說盡」,這句話是真實話,意思是世間的好話佛說盡,所以菩薩喜歡請轉法輪;也就是說,請佛、請菩薩們講經說法,這是他的愛好。雖然常常來辦這些活動,我們現在講辦活動,延請大德來講經說法,利益一切眾生,他能做到三輪體空,心地清淨而不染著,這一點是我們應當學的。我們今天也有一些人,跟這個菩薩類似喜歡辦活動,但是辦活動都有分別執著、都有染著,這是比不上菩薩,他還是凡人,他不是菩薩。菩薩辦這些活動目的在利益眾生,所以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也沒有妄想,正是自行化他。
第七光音天王,這是二禪,表第七「遠行地」,「自苦已無,常度他苦」,前面所講的苦、空、無常。為什麼叫遠行?遠離了,遠離眾苦,自苦沒有了,他還看到眾生苦,常常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要幫助眾生離苦,就要幫助眾生破迷,所以菩薩「常以行網教光普化一切眾生」。行是做出來給人看,做出一個榜樣;網是行為太多,像網目一樣。日常生活工作應酬、處事待人接物,要表現一個覺悟人的樣子給眾生看,叫身教;以自己的身行做榜樣,還要為眾生說法,普度一切眾生。因為心淨,心淨當然身就清淨,這一層的天人心地都很清淨,說話的時候口裡面都放光,所以叫光音天;我們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這是一個說法。還有一個說法,光音天以上大家溝通意見,不需要用言語,用放光,以光來代替言語則稱為光音天。在此地我們著重在表法,光明表智慧,你的言語充滿了智慧,破除一切眾生的疑惑;這個音就等於有光一樣,破除人的迷惑。佛法裡面常講破迷開悟,破疑生信,這個言語都可以稱之為光音。
第八遍淨天王,佛在經上常講,這是三禪,三禪天是三界六道裡面最樂的一層天。他樂在哪裡?「此天憂苦已無」,心沒有憂慮,身沒有苦,身心快樂,身心遍淨,他是清淨快樂,我們常講法喜充滿,真正法喜充滿是三禪天人,他們是真正的法喜充滿。這個法喜還是動搖他的心性,所以他還有風災。大三災風能夠吹到三禪,什麼原因?他歡喜還是個動的相,當然他動不像我們,我們沒辦法想像;我們的心動是動得很粗,幅度很大,他動很細,我們凡夫看不出他的動,但是他確實心還動,他動是心裡面歡喜。就是因為這一點微微的振動,風災免不掉,火災、水災他都沒有,他有風災。在歎德裡面,我們看到經文上講,「物我無二,佛加令憶本願,廣利眾生,勤作利益」。他表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不但是人我分別他沒有,一切萬物他也不分別了,在中國僧肇曾經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遍淨天人到這個境界,那是說他們已經契入這個境界了。在這個境界裡面,所以叫遍淨,身心都清淨,佛在這個地方說法提醒他,讓他想到他過去的本願,不能只圖自己的享受,你還要去幫助眾生。三界六道苦難的眾生多,我們今天不僅看是人間苦,苦人多,畜生苦,餓鬼更苦,地獄苦極了!提醒他們不要把自己的本願忘掉,要能夠捨己為人,儒家所說的「安安而能遷」,就是這個意思。兩個「安」就是你現在生活環境,心很安,身也很安,這就像遍淨天人一樣,你很自在、很幸福,天天在享福,身心安穩那是真正的福報。就像這邊所講的,心沒有憂慮,身沒有苦楚,你說這多自在!可是想到世間還有許許多多苦難的人,「遷」是什麼意思?放棄自己身心安穩的享受,為苦難眾生服務,這是菩薩行。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勸導我們,而佛陀真的以身作則,給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示現成佛,入佛的境界,身心安穩到極處了。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來啟請他說法度生,他就入般涅槃。我們世間凡夫誰認識?誰去啟請?沒有人。這時候淨居天,淨居天人就是五不還天裡面的修行人,他們看到了,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洲菩提樹下示現成道,他們趕緊下來,代表娑婆世界眾生向釋迦牟尼佛請法,「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釋迦牟尼佛答應,所以以後才有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們認識、他們明瞭,佛加持他,讓他回憶到自己本願;過去生中曾經發的願,現在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條件,不能不兌現,你要不兌現,你這不叫打妄語?所以到你有能力、有條件的時候要兌現,沒有能力、沒有條件那是另當別論,正是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心就是願,有願條件不足,條件具足一定要幫助苦難的眾生。這是佛陀加持。
第九廣果天王。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於異生善果,此最廣故」。佛法裡面把一切眾生分做兩大類,一個是同生性,一個叫異生性。諸位如果讀過《百法明門論》,在不相應行法裡面有列這兩法:同生性跟異生性,這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什麼叫同生性?跟釋迦牟尼佛、跟諸佛如來用同樣的心就叫同生,跟諸佛如來用的心不一樣就叫異生,這是把一切眾生區分為兩大類。同生性是誰?法身大士,跟諸佛用的是同一個心,真心,佛用真心;圓教初住菩薩也用真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真心。見一分真性,真性也是真心,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真心;見性的人就用真心,不再用妄心。妄心是什麼?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通常我們講心意識,異生就是用心意識,不是用真心。在異生眾裡面這一層天的福報最大,所以說「異生善果,此最廣故」,稱它作廣果天,福報最大;三災都避免,三災不到,福報最大。
「以寂靜法門為宮殿」,這是佛在經上說的;宮殿表慈悲、表覆育,表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他是以寂靜法門,自己安住在寂靜法門之中,也以寂靜法護佑一切眾生。「因無出入息,故三災八災患不及」,三災是水火風,八災患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他為什麼能夠免除三災八災患?他出入息離了。出入息就是我們今天講呼吸,他沒有呼吸,沒有呼吸形容他的定功深,很深的禪定,不需要用鼻根來呼吸。我們世間講求延年益壽,這裡頭也有一個修行的方法叫龜息。大家知道龜的壽命很長,龜的呼吸非常之微細,人如果能學得像龜的呼吸,壽命會很長,非常微細,鼻孔裡面幾乎覺察不到他有出入息,這是說他定功之深,所以他能夠免除一切災患。
同時菩薩也能以一音說法,廣果天王表九地菩薩,九地是「法師地」,離心意識,作大法師。凡是在這個階層上都是稱法師,十住裡面九住是法師住,十行裡面第九行是法師行,十迴向裡面第九迴向、跟十地裡面第九地都是表法師。我們知道「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九地菩薩也有這個能力,他能以一音說法,眾生能夠隨類得解。他這個能力是怎麼得來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離心意識。於是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到,我們今天沒有辦法一音說法眾生各解,我們是用心意識。心意識各個差別不相同,我們跟別人的心意識,也就是說你的想法看法、你的分別執著跟別人不一樣,變成格格不入,麻煩在此地。離心意識之後,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心性,性是相同的。我們用《楞嚴經》上的比喻來說,《楞嚴經》把我們的心性比作大海,把我們的心意識比作海上的水泡,一切眾生都是水泡,我們自己也是水泡,水泡跟水泡就有界限,自然就產生妨礙。如果水泡破了變成大海,所有水泡都依大海而起,諸位想想看,你要是回歸到自性,一切眾生的心意識都能融通,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講原理。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種種不同根性、不同言語、不同思惟,只要一落到心性統統都融通,所以這在理論上能講得通。
佛教給我們用的方法是「明心見性」,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法相宗裡面跟我們講「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把心意識轉變為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自性的起用,相宗講「轉識成智」。心性是智,八識是情,是有執著,情執。現在科技在研究,近代電腦相當進步,這些專家在研究如何能夠將語言,用電腦自動變化成種種不同的言語,讓大家都能夠了解其意,這是現在在努力做的。為什麼能做得成功?我們知道這裡頭有個原理,當然電腦能夠做得到的總沒有心性那麼樣的圓滿,因為我們心性裡有智有情,電腦畢竟是個機器,它沒有智、它沒有情,只能按照人設計的指令它去做、它去轉變,怎麼發展它還不是一個活的生命,我們一定要懂得。有些同修曾經問過我,現在科學家能夠複製動物,複製羊、複製老鼠,現在還在研究怎麼樣複製人,他說複製品做出來跟活人完全一樣,這是怎麼回事情?一切有情眾生都有神識,複製出來的果然他活了,他也有神識,神識從哪來?遊魂太多太多,依附在這個身體上,是這麼來的。
古往今來我們在筆記小說裡面,曾經看到借屍還魂,他沒有受胎獄之苦。複製的這些有情眾生,也是這麼個道理,如果沒有神識附在複製品上,他是個死的,他不是活的;如果他是個活的,必然是有神識依附在其中。就跟我們一個人,或者一個動物一樣,有情眾生都是色心混合的現象,色是物質,心我們現在講是精神,這兩樣東西混合的一個現象。我們看植物、礦物,它們只有色身,沒有神識。雖無神識,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也有不少植物有鬼神依附在其中,並不以它為身體,以它為居住的房舍,像經上講樹神、山神、河神這一類;他依附這個境界做為他居住的房舍,我們稱他為鬼神,他並不以它為身體。但是在動物,他是依附肉體做為他的身體。因此有些植物也有感情,道理在此地。並不是植物真的有感情,是依附居住在植物,像一棵樹一樣,他以樹為他的家,他住在裡面,於是我們就感覺得這個樹好像有情識,能通人情。人喜歡它,愛它,樹就長得特別茂盛,長得特別好;討厭它,不喜歡它,樹好像也就沒有精神,也就垂頭喪氣,確實有這個現象,道理我們要懂得。由此可知,你用真心,真心能感動天地鬼神,能感動一切眾生,所以說法自然他就懂得意思,這是作大法師的條件。這是到九地菩薩有這個境界。
末後大自在天王,這是表十地菩薩。梵名摩醯首羅,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大自在天,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於三千界,最自在故」,三千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他們最自在。實際上這就是四禪五不還天,這是聖人所居,亦名淨居,表法雲地,他代表十地,叫「法雲地」,法雲地的菩薩。如德中,在歎德裡面有這麼兩句話,「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我們在歎德當中看到這一句。由此可知,《般若經》裡面講無相,到這個地位他們才真的契入。在《金剛經》上講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事實真相他們觀察到,所以他們的心行平等,為什麼?離四相就平等,只要有四相就不可能平等。
佛教給我們要想契入這個境界,最初方便我們現在從哪裡下手?佛教給我們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應該常常這樣觀察。有為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用百法來解釋有為法就很清楚。百法裡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有為法,一個是無為法;有為法有九十四法,無為法有六法。九十四法又分為四大類,第一類「心法」,八個,叫八心王,叫八識。第二類「心所有法」,心所有,實際上講,是心法所有的,是附屬於心法;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人講心理作用,心法是心理,心理作用就是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第三類「色法」,色法是物質,一共有十一種,這十一種就是五根、六塵;我們說六根,六根的意根是心法,意根不是色法,眼耳鼻舌身是色法,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屬於色法;佛將所有一切物質歸納成十一個,十一個色法。另外還有一類叫「心不相應行法」,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抽象的概念,它確實有這些事情,但是它不屬於心,也不屬於心所,也不屬於色,可是它跟心、心所、色法也有關聯,雖有關聯它不屬於任何一法,所以單獨把它立一法叫心不相應行法;實在講與心不相應,與心所不相應,與色不相應,有二十四類。這統統叫有為法,九十四種一展開就是萬法,總不出這些類別。
佛告訴我們,全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它存在的時間如露如電。如露是比喻相續相,雖然存在,相續相存在時間並不長。以四禪天,以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壽命來說,比起無限的時空,壽命還是非常短促,八萬劫跟無量劫怎麼能比?我們把這個概念稍微再縮短一點,八分鐘跟無量分鐘怎麼比法?你才曉得存在時間之短。如電是講真相,講存在的真相,這個真相將來在《華嚴》十定品裡面會詳細說到,給我們講「剎那際」,剎那際就等於生滅同時。佛教給我們「常作如是觀」,你要常常像這樣的觀察,你就會開智慧,你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心行平等,平等是佛的境界。
「明此位無相智成,心色二習一時總盡」,這是講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他才真正契入無相,無相的智慧成就,他得到了。色心二習,習是習氣,思想見解的習氣是屬於心,對於身體跟一切物質的習氣是屬於色,這兩種習氣都斷了。「攝化境界,於前增勝」,教化眾生比前面九地菩薩更要超勝。「身塵毛孔,如影相入」,幾乎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身是正報,塵是依報,這就是大小互容。經裡面常講「芥子納須彌」,我們的毛孔比芥子還小,諸佛如來在一毛端上轉大法輪,毛端沒有放大,道場法會沒有縮小,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實際上現代科技發達,我們能夠體會,我們用一個小小的照相機,或者是望遠鏡,看到很大的大會場,我們在鏡頭上不是看得很清楚嗎?大會場沒有縮小,我們照相機鏡頭沒有放大,它就進去了,完全都進去。你從這個比喻裡面去推想,盡虛空遍法界事事物物,都是像燈光一樣互相照映,無不交融;一毛端也是個鏡頭,盡虛空遍法界影像都照在裡面。我們的眼根不靈光,諸佛跟法身大士他們十眼圓明,看得清清楚楚,都照在裡頭,而且照得很清楚。如來身上毛孔如是,我們毛孔難道就不行嗎?一樣。佛國土裡一微塵能行,我們土地上一微塵不行嗎?我們細細去思惟這個境界,所以如影相入。
「修真之者,須當如實而知,莫隨化相」,這個話很重要,我們如果是真正修行的人,對於佛講的這些事情,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體會,我們要深信不疑,我們境界達不到,我們妄想執著太粗,所以不能體會如來的境界,可是一定要相信。「三乘以此為淨土」,大自在天就是五不還天,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把這個地方當作淨土。「十地菩薩多應化其中作彼王」,其實淨居天人沒有王,王是什麼?老師,是來教導他們,來帶領他們,這裡面沒有統治,因為每個人心都清淨平等。不但惡的念頭沒有,善的念頭也沒有,身心清淨,所以稱之為大自在天,王也是比喻清淨的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