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90

請掀開經本,我們從第四十九面第四行看起,廣果天:

「復有無量廣果天王。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清淨莊嚴海天王。最勝慧光明天王」,上一次介紹到此地,我們接著請看第四尊:

【自在智慧幢天王。】

菩薩德號當中的意思非常明顯,可是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學習到『自在智慧』,特別著重自在。德號的意思,他的智慧、他的自在都非常明顯,一般人不難看得到,不難體會,這是『幢』的意思。我們要學習,這是兩樁事情:一個我們沒有智慧,第二個我們也不自在;實在講,自在跟智慧有密切的關係。自在,在佛家的術語就是「解脫」,我們得不到自在是因為有煩惱繫縛,煩惱就像繩索一樣把我們綑綁起來,讓我們動彈不得,佛經裡面常有這樣的比喻。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斷煩惱或者說轉煩惱,這樣才能夠得自在。自在是每一個眾生,無論他是什麼樣的種性,是什麼樣的根器,沒有一個不追求自在的。由此可知,自在與智慧確實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宗教,世出世間種種法裡面,智慧與自在是圓滿的超脫,也就是一切眾生共同追求的目標。佛法裡面常給我們講三苦、八苦,八苦裡面有「求不得苦」,我們很想求智慧、求自在,求不得,真的是求不得。因為眾生有求而求不得,諸佛菩薩才出現於世,佛菩薩知道,這樁事情唯有佛法當中可以求得,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不在佛門裡面求,那的確是求不得,這話不是假的。

佛門當中何以有求就有應?佛是跟我們講道理,決定不是盲目。佛告訴你你為什麼求不得,我們把求不得的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那你所求不就得到嗎?這個說法很合理,我們聽到非常歡喜。為什麼你不開智慧?因為你迷惑;為什麼你不自在?因為你有煩惱。這個字的反面,豈不是就是佛常講的惑業苦?迷惑就障礙智慧,業報就障礙自在;佛教導我們,如果你能轉惑業苦為戒定慧,自在、智慧你就得到了。這個轉變不在別人,完全在自己,所以自己要做一個大轉變。大轉變要從小處做起,古德常講「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道理你可以頓悟,可是落實在生活環境當中的轉變,要從小處下手。怎樣破除迷惑?這是一個大問題。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對於中下根人很有效果的就是讀誦大乘,讀誦很多,許多人天天念經,可是頭腦依舊是迷迷糊糊,沒有念經念聰明出來,沒有!原因又在哪裡?方法上有錯誤,佛講得沒錯,我們用錯了。錯在哪裡?以為每天念就會聰明,結果天天念,念成個書呆子,念佛經就變成佛呆子,所以智慧不開。

這個事情說起來非常微細,當然最好是有好老師來指導,我們才會開竅。下手的時候讀誦不求解義,只求熟,念的遍數多,這是修什麼?修根本智。古時候期限是五年,在教下學教來講五年讀經,每天讀,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根本智就現前。我們天天念,不但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念掉,愈念愈多,這不就錯了嗎?人家是愈念妄想分別愈少,是用念經的方法把妄想分別給斷掉,用這個方法。所以讀誦是修行,妄想分別執著斷了,我們不說斷,斷難,輕了,真正用功夫用上三年、五年,分別執著很淡薄,諸位要知道,到很淡薄的時候就要開智慧了;障礙你的智慧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愈重,你的智慧就愈不能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諸佛如來障礙沒有,所以智慧圓滿的現前;我們凡夫障礙太重,所以智慧已經變成煩惱,現出來都是邪知邪見,都是煩惱,不生智慧,常生煩惱。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怎樣來突破?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先求根本智,也就是說把心定下來,心不能定也是妄念、分別、執著太多,你心定不下來,教下用念誦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當我們分別執著輕了、淡了,智慧就現前。

第二個階段還是用讀誦,可是這個讀誦方法跟前面不一樣,著重在隨文入觀,智慧就開起來了。藉著佛經論的文字提起我們觀照的功夫,這叫「隨文入觀」。也就是說最初我們讀誦,不求解義,只求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恢復到心地的清淨平等;接近這個境界,我們再讀誦,我們就著重在解義,要著重在解,隨文入觀是理解。「解」不是研究,如果說研究,研究落在第六識,那不是智慧。不用心意識,叫你隨文入觀,你讀的時候仔細;對著本子讀你可以看著文字,不對本子背誦也一樣,想想經裡面文字的義趣。所以第二個階段讀誦著重在明其理、解其義,大乘經上常講「深解義趣」。「深解」兩個字很有味道,佛經字字句句深廣無盡,今天看到這個境界覺得解釋得不錯,再過幾天境界又提升了,比今天看得更廣更深。所以經典永遠讀不厭,就是義趣深廣無盡,遍遍有新意思發現;新意思發現,證明你的心清淨,你的妄想雜念少了,你才會有進步。如果你有妄想雜念,你怎麼可能有進步?不但沒有進步,可能還會退步。退步也是真的,前幾年好像滿有智慧,這幾年智慧沒有,又糊塗了,這就是退轉,佛法裡真的是進進退退。永遠保持清淨心,你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智慧長了,煩惱就轉變成菩提,你才會得自在,你才會有真正的受用。在物質生活當中得少喜足,得到一點點就很歡喜、就很滿足,他就很快樂。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裡面特別是智慧、是知見,不斷向上提升。所以我們修學,最重要是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一點是關鍵,如果你不知道你煩惱習氣在哪裡,諸位想想,你怎麼用功夫?你怎麼能夠斷煩惱?你怎麼能夠轉煩惱?一定要知道自己病根、毛病在哪裡,這叫開悟。

上根利智的人容易學,所謂是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那種人好修;中下根性的人聽一遍不懂,聽十遍還是糊裡糊塗,這就難了。正因為如此,世尊為我們示現,不辭辛勞一遍一遍重複的再解說,說上百遍、千遍、萬遍,慢慢這個人聽久了他覺悟了,尤其是相續不斷,開悟的機會就多。世尊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看到,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做個什麼榜樣?聞法修學不可以間斷。世尊當年在世生活方式是遊化,居無定所,哪個地方有啟請,他老人家就去了。這些人為了聞法不間斷,那只有跟隨世尊,世尊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跟一輩子;佛說法四十九年,他們就跟四十九年,所以這裡面才有修行、才有開悟、才有證果。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諸位看看佛門裡面這些記載,你看看《高僧傳》,在家修行的《高士傳》、《善女人傳》,再看看中國這些名山山誌,我們在這裡面看到,很多很多人住在一個道場,親近一位老師十幾年、幾十年不肯離開。為什麼原因?有些人開悟了還不肯離開,那是作影響眾,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幫助老師教學,當老師的助教,影響新來的同學,讓他們堅定信心。

世出世間法要想有成就,祕訣只有八個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時間要長,天天要聽。你們有許多同修覺得:淨空法師有一點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你們曉不曉得?四十年在講台上沒有間斷,天天講,就這麼講來的!你要肯發心天天講,講四十年,你的智慧比我高,不會輸過我;你不肯講,那就沒法子。你天天講、天天讀、天天學,沒有間斷。聽經也是如此,我過去學佛,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們做他的常隨眾,他走到哪裡我們跟到哪裡,一堂課都不缺,我們才奠定一點智慧的基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不行,你要想求智慧、求自在那就難了,你這一生當中可能都得不到;你要想真正得到,鍥而不捨。天下有善根福德的人不少,但是沒有緣分,我們很想聽經,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法師講經;想聽找不到地方聽,這是苦處,緣不具足。現代比過去方便多了,現在有錄相、有錄音、有網路、有廣播,在緣上面來講,我們現代人的確突破了這個難關,可以說是因緣無比的殊勝。問題是我們想不想聽?喜不喜歡聽?能不能認真的聽?這個關係福德、善根。《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因緣具足,就看看你自己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這是善根,能行能證那是福德。

我們今天在此地講演,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地區,有很多的同修在網路上觀看,我們肉眼雖然沒有見到他們,我們對他們很清楚、很明瞭,也非常歡喜讚歎。現在利用科技技術,把我們的因緣擴充,我們利用這些方法,真正是無遠弗屆,我們都能聽到。如果有問題立刻可以能發問,你提出問題我們一定幫助你解答。我們相信科技將來再更進一步,我們從影像當中可以面對面的來討論,面對面的來交談。現在雖然有還不普遍,我們想將來一定非常普遍,就像現在的行動電話一樣。現在行動電話只能聽到聲音,看不到影像,將來行動電話一定有小螢幕可以看到影像。我們這裡講經的狀況你可以看到,你們在海外聽講,我們此地也能看到,同聚在一堂,這一堂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法會原來如是!所以人一定要有勇猛心求自在、求解脫、求智慧。第五尊菩薩的德號是:

【樂寂靜天王。】

這個名號顯示是功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真正想成就,這是世尊可以說在大小乘經論裡面,無數次的叮嚀囑咐「遠離憒鬧」。這個世間熱鬧的場所要遠離,為什麼?熱鬧場所很容易讓我們起心動念,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生起這些東西就是佛法裡講的造業。熱鬧場所裡容易造業,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喜歡看的、喜歡聽的動了情,不喜歡看的、不喜歡聽的生了瞋恚;喜歡的動了貪愛,不喜歡的動了瞋恚,看到有超過自己的又起了嫉妒,多麻煩!所以佛教給我們遠離這些境界。真正修行人喜歡『寂靜』,靜而後才能得定,定才能開智慧,智慧才能通達明瞭一切,通達明瞭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這是真實智慧。所以寂靜是修行的樞紐,這是屬於定門所設的。佛教給我們「因戒得定」,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薩的教誡。佛教給我們遠離塵勞,遠離這些繁華熱鬧的場所,保持心地的清淨,這是修行重要的原則。在現代社會這個功夫比過去愈來愈困難,問題在哪裡?障緣太多。這些障緣在佛法裡面統而言之,都稱之為「魔障」。什麼叫魔?魔是折磨,折磨就是讓你的心得不到清淨,這是折磨你,讓你不生智慧。魔來擾亂,魔來干擾,你要懂得什麼是魔?凡是讓我們不能夠得戒定慧的都是魔,《楞嚴經》上佛給我們講五十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佛把它分做五十類。這五十類是以五蘊而分,色受想行識,每一蘊裡面說十種、說十類,總共五十類。每一類裡無量無邊,在現代的社會統統都出現,有幾個人能禁得起魔的誘惑?能夠不受這些陰魔的惱害?簡直是不可能。今天唯一的一個辦法,就像我們的念佛堂,將來的彌陀村,住到那裡面去就等於住到深山裡面一樣,跟外面斷絕了。為什麼?彌陀村裡面沒有報紙、沒有電視;我們有電視沒有天線,我們電視裡面只播家裡面講經念佛,外面新聞、外面世界接觸不到,所以等於沒有電視;沒有報紙、沒有電視,連電話都沒有。彌陀村不裝電話,裝電話麻煩,今天家裡打電話來找你,明天你兒子、孫子來找你,這不是麻煩嗎?這是攪和得你身心不安。

所以到這個地方來,就等於住在深山裡面一樣,阿蘭若,這是個寂靜的道場,幫助我們,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住進去身心清淨,真正做到一塵不染。你在這裡面住上三年,我想功夫必然成就,你得一心不亂,往生就有把握,對於這個世間感覺到厭倦,你功夫成就之後,你就自在往生,真的往生不是假的。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念佛的人從接觸到淨宗,聽說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這一天起他就肯念,他能信、發願、肯念,三年就自在往生。過去曾經有同修問過我:為什麼這麼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壽命就到了?他這個問問得很好。我告訴他:不見得壽命到了,可能他的壽命還很長。為什麼他提前走?極樂世界太好,誰願意在這裡受罪?你現在是想去去不了,如果真的想去去得了,誰不願意早一天去?那些人功夫成就,有能力去得了,壽命不要了。換句話說,這個世間罪報不想受,何必等到罪受完再去,這個人不是很傻嗎?聰明人,我這裡還有多少年罪不要、不受了,現在就走,這才叫聰明。所以他的功夫成就,這示現給我們看。民國以來有許多念佛人往生,時間也不過是三、五年,我們聽說得很多,可見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你在這個社會上地位是假的、財富是假的,甚至於你的兒女、家親眷屬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萬法無常,這給你講真話,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聰明人要在這一生當中,利用短短的時間認真努力求真的,不再搞假的。假的,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心思去搞,用多少精神去搞,最後一場空,你要覺悟!真正覺悟的人他才會修真實功德,經典裡面常講「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費、就是空過。我們要修積真實的福報,決定不落空,這講修西方淨土。要想真正成就,一定先要修寂靜的心,歡喜清淨。念佛堂裡面同修雖然很多,如果你真正功夫得力,再多的人如同一個人都沒有一樣,大念佛堂裡面你自己感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這是你心真正到寂靜,即使在你身旁的同修都決定不干擾你了。這意思就是你不會受他的干擾,你已經入寂靜的境界,這個境界就叫做念佛三昧,你得到念佛三昧,周邊的我們今天講的磁場,你都不受影響,這是你得到寂靜;真正到一念不生,一個妄想都沒有,你想想多自在!要想契入這個境界,必須身心世界放得下,這個境界裡有真樂,宗門裡面講「禪悅之樂」,有真樂;決不是世間任何快樂能夠跟它相比,這是真樂,這是佛菩薩的享受。第六尊:

【普智眼天王。】

『普』是普遍。普遍,從境界上來說,十方三世虛空法界沒有見不到的,這是普眼。『普智眼』,如果嚴格的來說,只有如來果地上才能有這個稱號,《華嚴》裡面說「十眼圓明」,不是五眼,十眼圓明這才叫普智眼。如來果地上見性圓滿,菩薩也有五眼,也有十眼,但是沒有佛果地上那麼圓滿。這個德號裡面,從如來果地上說,那是圓滿的;從菩薩因地上來說,現在在修德,而且不斷的在增長。我們學習要以智眼觀一切法,這是我們的學處。什麼叫「智眼」?智眼與一般的眼差別在哪裡?一般眾生的眼,眼裡有情識,大家要懂這個道理。這樁事情,法相唯識裡面講得清楚、講得透徹。法相家說,我們眼睜開之後能見,眼根對外面色塵境界是了別,不是分別,眼睛就好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老老實實一點都不遺漏完全照在裡面,這叫了別;反應給第六意識,傳達給第六識,第六識分別,第六識就變現一個相分;這個相分是從眼識相分傳過去的。第六意識分別,它分別誰?分別自己的相分,它不是分別眼識的相分,是分別自己的相分,學過唯識的都懂得這個事實。

八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都有四分。眼識不但它傳遞給第六意識,同時也傳遞給第七識。第七識執著,執著從哪裡生的?也是第七識的見分執著它的相分。這個要說起來很複雜很複雜,佛給我們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略說,細說太多太多說之不盡,非常複雜的一種關係,而且這個關係一個連一個,真的像羅網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整個心心所統統都牽動了。而心心所多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但是諸位要曉得,識是情,叫情識;由此可知,我們眼見色塵,落在第七識、第六識裡就變成情見,麻煩就來了。諸佛菩薩見色聞聲不墮在情見裡面,他不用心意識,他把心意識轉變,轉煩惱成菩提,人家轉了。轉變之後都不叫八識,阿賴耶識轉過來之後叫大圓鏡智,末那識轉變過來叫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轉過來叫妙觀察智,前五識轉過來叫成所作智,智見,這樣才是智眼。由此可知,不落在情見裡面那才叫智眼,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初步就從這裡下手;一根如是,六根都不例外。

我們學什麼?學見色聞聲、嗅香嘗味不落在情見裡,你就是真正學佛了。再用淺顯的話跟諸位說,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用理智而不用感情,初步在這裡下手。用感情就會生愛憎,順自己意思就起貪愛,不順自己意思就討厭,這是情見。智見裡面,那智慧,不生情見,心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也就是說順境裡面不生貪愛,逆境裡頭也不厭惡,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喜是法喜,不是愛憎裡面感情的喜,不是的,這是法喜;法喜是理智的,與智相應的叫法喜;與情相應的不是,那個喜樂是壞苦,不是真的喜。所以普智眼菩薩,我們學習要懂得怎麼學法,見色聞聲如何用功,你要會用功夫,會用功夫不墮情識,與自性智慧相應,你真會用功。功夫不能間斷,正所謂須臾不可離也,你只要一間斷一離,性德立刻就墮在情識裡面,墮在情識裡面決定造業,你造的善業,三善道果報,你造的惡業,三惡道果報,沒有辦法出離,你墮在情見裡面。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學佛智慧不開,什麼原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統統落在情見裡面,你智慧怎麼會開?這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下面一尊:

【樂旋慧天王。】

德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旋』是什麼?旋是旋轉。『樂』旋轉就是愛好,你懂得怎麼轉,你喜歡轉,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轉貪瞋痴成戒定慧,轉六蔽成六度,都在那個轉,你看看你能不能夠旋轉。新加坡這邊有一家旋轉餐廳,你們到那個餐廳吃飯有沒有想到旋轉,我怎麼轉法?菩薩所以能成菩薩,佛所以能成佛,沒有別的,就是會轉。我們剛才所講的,如何把情見轉成理智非常重要,只要你會轉,你的功夫就得力。得力的現象非常明顯,煩惱少、智慧增長,煩惱輕、菩提長,一定是這個現象。人到煩惱輕、智慧長,你的身心安樂,佛法裡面叫輕安,這是你得到的受用。你得到輕安,精神飽滿,疾病不生,縱然有疾病不需要醫療,自自然然就能夠恢復。為什麼?你心裡面的觀念轉過來,境隨心轉,我們身體也屬於境,也是隨心在轉。會轉變的這是覺悟的人,是佛菩薩,不會轉變的是凡夫。凡夫實在講他也天天在轉,愈轉愈苦,佛菩薩覺悟,愈轉愈自在,愈轉智慧愈大,這個本事我們應當學。

怎麼學法?佛菩薩今天不在世間,留下來的只是經論,我們依照經論來學習,就如同在佛菩薩身邊沒有兩樣。可是學習最重要的,不能把意思解錯,這一點是我們在末法時期修學關鍵的所在。怎樣才不至於走錯路?一定要依法修學,依照世尊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佛在《吉凶經》裡面教導我們,《吉凶經》的全名《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阿難尊者啟請的,意思是說學佛到底是吉還是凶?阿難尊者提這問題,佛為我們解答:如理如法的修學一定得吉利、得善福,如果你要是學錯了,不如理不如法,你修學還是得來一切不如意。你學佛得來的這一切不如意,是你學錯了,不是佛法錯,你學錯了;佛給你講的沒錯,你自己學錯。佛在這個經裡面第一句話,就是教導我們要「親近明師」,這是第一個條件。所以我們曉得,我們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關鍵在善知識、在一個好老師的教導,這種老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到哪裡去找?遇到了非常幸運,你接受他的教導,少走很多冤枉路。你遇到了,你對老師要有信心,要能夠依教奉行。老師真肯教,完全是義務,不需要一絲毫的報酬。

我自己年輕學佛的時候,生活非常艱難,自己很辛苦的工作,賺得一點錢僅僅是自己生活費用,沒有多餘的;我們有幸遇到善知識,善知識免費教導我們,不需要我們一絲毫的報酬,所以我們感恩戴德,永遠不忘。不是說交了學費他才教,不是,一分錢學費都沒交過;我們日子過得苦,老師有的時候還要來照顧,還要來幫助。所以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貴在同心,同心同願非常難得,只要你真心悟道、真心修學,他一定全心全力幫助你,決沒有吝法。我一生當中遇到三個老師,最初學哲學遇到方東美先生,這是學世間的學術,他義務的教我,我沒有交一分錢的學費。以後懂得佛法,親近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不但是沒有交學費,跟諸位說,我對章嘉大師連磕頭拜一拜都沒有,見面脫帽一鞠躬,他那麼樣的愛護我,沒有說不懂禮;那時候真不懂禮就是,他不嫌棄,不認為我沒有禮貌,還是非常熱心的教導。三年我沒有送過他紅包,沒有一分錢對他供養,反而有的時候上課上得比較晚,中午的時候他留我吃飯,他請我吃飯,我沒請過他,他請我不少次。所以真正善知識非常慈悲,對於一個好學的人非常愛護,你不懂規矩沒有關係慢慢來教,只要你熱愛學問,他要的是這一點,你真正肯學,他就真教你。

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個時候我懂得一點禮貌,慢慢學的,煩惱習氣逐漸淘汰掉,所以初啟蒙的老師非常之難得,境界慢慢轉過來。我們也細心觀察老師,老師他怎麼轉變的?不但接受他的言教,更深刻的是接受他的身教,這個影響就非常之大。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轉變自己,特別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很深重,煩惱習氣是我們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你要不能做一個大轉變,你怎麼能成功?實在講,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是我慢,傲慢,自以為是。傲慢的心,哪個沒有?只要有我執就有我慢。你們念過唯識經論知道,第七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我慢,我見就是成見,執著這個身是我;只要有我,我就比別人高,人就不如我,我慢念頭就起來,跟著就起來了。這個煩惱是無始煩惱,不是學來的,與生俱來最大的障礙。儒家教學,儒家沒有講離三界,沒有講離輪迴,所以儒家教的是「傲不可長」,只講到此地;傲慢有,不能再增長。佛教我們要出三界,出三界煩惱一定要斷,你要是不斷煩惱,你就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出三界靠智慧,有煩惱障礙你,你的智慧不能現前。

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佛用的方法很好,禮敬。我們人最尊貴的是頭頂,我們用頭頂去禮別人的足,足是最下的,這是接足禮,這是一個修行的方法。目的何在?降伏自己的煩惱。我們禮佛,以我們的頭禮佛的足,然後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一切眾生就要像對佛一樣,以我們至尊的頭頂禮他的足,用這個方法降伏我慢的煩惱;處處自以為是,這個事情就麻煩。佛在經典裡面固然說的有是非的標準,我們能不能執著?你說不執著你錯了,執著你也錯了。怎樣才不錯?在應用的時候,你要懂得時節因緣,用得恰到好處,那就對了。所以你要懂得觀機,佛說法契機契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在一切人、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明瞭、都要通達,然後我們言語造作一切行為,才做得恰到好處,這才做得如法。講經說法你學過要觀機,處事待人接物要不要觀機?沒有例外的,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第一眼就是觀機。佛為什麼能普度一切眾生?凡是遇到佛決定沒有空過,道理在哪裡?佛善觀機,能令一切眾生得殊勝利益。

《無量壽經》上講三個真實,這三個真實就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而且都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這個心念念起,念頭念念都動,念念都明瞭,明瞭就是觀機,然後沒有一樣不恰當,這樣才真正做到惠以眾生真實利益,「惠以真實之利」,而自己才是「住真實慧」。住真實慧是自利,惠以真實利益是利他,自利利他都與實際相應,「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性德,是與自性智慧德能相應,這是菩薩心、是菩薩行,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不會,不會你就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由此可知,這樁事情如果沒有相當長時間在大乘法裡面薰習,我們實在學不會,真正想學會得用一段長時間留意大乘經教。

大乘法裡面,可以說第一殊勝、無比殊勝的是《華嚴經》,但是《華嚴經》不容易遇到,講的人太少,念的人也不多,這個大經裡面講得透徹。我們講了半年多,才講了多少?這一卷才快講完,到底下「大自在天王」這一段才是這一卷圓滿,第一卷圓滿,證信序到這裡就講完,第二卷是本經的發起序。我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這半年多時間沒有講到經文,是給諸位介紹來參加《華嚴經》的這些大眾,給諸位做介紹,看看參加這些人物、這些族群、這些社團,我們是給諸位做介紹,你要認識明白他們在這個大會裡面代表的是什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學習最重要就是自己知道有一個轉變,我們現在日子過得苦,怎樣把苦轉變成樂,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現在這一段時期,許多同修都受到經濟風暴的災害,即使你的錢丟得光光的,苦不堪言,《華嚴經》一念,苦就轉成樂,就得大自在,真能幫助你轉境界,一點都不假,你不用再為這些操心。為什麼?事實真相恍然大悟。財富不是個好事情,財富是假的不是真的,像水一樣從你眼前流過而已,你可不能當真,那是你的嗎?你生一文錢沒帶來,你死一文錢也帶不去,不過是給你看看而已,何必那麼當真?但是有智慧的人那就不一樣,從面前流過,雖然我得不到,我可以分流,我有這個方便,我能把這些東西做真實的功德,那你就有智慧了。那這個財在你面前流永遠流不盡,源遠流長,你真的懂得這是什麼東西,你會利用它,利用它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一些需要的眾生。我們自己要不要?不要。你看看你每天還不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的錢在哪裡?你說你錢多少多少,空數目字而已,都在銀行帳號上,空的數目字,你怎麼就被這個玩意騙?這些數目字再大等於零,沒有還是零,你沒有用上,所以聰明人拿這個東西去修布施,去做真實功德。

佛給我們講得很好,財布施得財富,得的什麼財富?就是財富永遠在你眼前流轉,就是得這個,不是你真得到。你要知道什麼叫做「得」?也就是說在你面前流轉,你有權支配它,你支配得善,積功累德,你支配得錯誤,你造作罪業。所以禍福相差不遠,中國聖人造字很有趣味,「禍福」兩個字很像,你不留意就把禍看成福,就看錯了;這兩個字的形狀非常接近,禍福在一念之間,一念你的分配。所以財布施得財,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學的人,往往都在我們面前、都在我們周邊,這正是佛家所講的三轉法輪:「示轉」是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告訴你;然後進一步「勸轉」,勸你修學,勸你學習,你肯學習你就得果報;最後「作證轉」,哪些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他得果報,個人修行個人得到,團體修行團體得到。

今天看看在新加坡,哪個行業都不景氣,只有居士林景氣。我今天還聽說龍園餐廳關門,不景氣才關門。居士林的餐廳最近聽說,每天吃飯增加兩百多人,非常景氣,愈施愈多!在居士林成為一片興旺的氣象。現在居士林的菜一天比一天好,我現在感覺到,比新加坡其他的素菜館的菜還好,所以我都想常常到這邊來吃飯。這個很有道理,為什麼?我們如果菜飯很馬虎,不講究,不做到盡善盡美,有一些初學的同修到這裡來一看,就離開,走了;他並不想來學佛,他想來吃飯。這是居士林李居士大布施,每天把菜飯做得這麼好,讓你天天想來吃,吃了還想來吃,吃久了不念佛就不好意思。所以初來的時候你來吃,歡迎你來吃,不念佛沒關係,吃久了人都有感情,看到大家都念佛,大家都在工作,他也會來做義工幫幫忙,也會到念佛堂念佛,也會到講堂來聽經,這不就是成就一尊菩薩了嗎?佛家接引眾生所謂「先以利欲勾」,牽引他來,「後令入佛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做法符合如來的教導,佛就是這樣教我們的。

所以我們對於初發心的人,什麼都不要計較,這個一定要懂。對初發心的人樣樣要限制他,幾天他就跑掉,他就不再來了,為什麼?規矩太大,壓力太大,受不了。所以對於初發心的人要一切包容,小小過失不要在意,只要他不犯大過失。我聽說有吃東西、吃菜儘挑好的,量吃得很多,沒有關係讓他吃,讓他吃飽,讓他吃夠,既然施食就不要怕人吃,他吃得愈多我們愈歡喜;甚至於他打包帶一點回去,我們看到也歡喜,為什麼?總是這裡東西好吃,他才會帶回去。帶回去他給別人吃,別人吃了也想到這裡來吃,又多拉一個人來了,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所以菩薩一定要有慈悲心,這都是觀機,才真正能做到利益眾生,這都是轉變的例子。

在目前經濟這麼困難的時候,許多慈善團體籌款好不容易,好像我們建彌陀村籌款不難,我們也沒有刻意出去化緣,也沒有去搞什麼千人宴,錢就自自然然不斷而來,佛菩薩三寶加持,你做的是善法,真實的福田,一點都不假。將來在這裡面念佛的同修,我的估計至少三分之一會成佛,如果將來這個念佛堂要住一千五百人,至少有五百人會成佛,你說這還得了嗎?世間到哪裡去找這麼大的福田,找這種真正的福田?我們在這個福田裡面種一塊錢的因,將來的收穫都不可思議,生生世世你福都享不完。如同佛在經上說,「布施辟支佛一缽飯,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我敢肯定在彌陀村裡面種一塊錢的福,也是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這是佛經裡有例可援,為什麼?真實福田,我們怎麼能夠空過?

往年我在這邊講經,講堂前面放一個小箱子供養法師的,錢我都收回去了,每個月算一算好幾萬,數目不小。我到這邊來講一個月經,往年是講一個月經,差不多我收的錢都能達到十萬塊錢,所以收入很可觀。現在我把這個錢全部都交給居士林常住,供養法師的錢我都不拿,聽說現在供養少,沒那麼多了。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這是真正的福田,你們供養我,我轉供真福田,大家的福報都大;你們的福報大,我也沾光,要懂得這個意思。所以供養不要看人,看人我們也著了相,功德就不真實了。我們一切為法,為佛法,為正法久住世間,為眾生得真實利益。新加坡這個道場非常如法,供養不必在多,一塊錢、兩塊錢都是供養,表自己一點敬心。天天來聽經,天天都不缺,你禮敬、稱讚、供養、懺悔、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每一條都修到了,天天都修,所以廣修供養不能不修,我們要天天修。天天修,哪有那麼多錢供養?每天供養一塊錢就好,不要供養多,我都修到了;供養一塊錢,我今天廣修供養我修到就好。所以說是六度、十願,每天條條都要做到,這樣就好。下面一尊:

【善種慧光明天王。】

『善種』,這個德號裡頭著重在善種,善是善根,善根的種子能生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就是『慧光明』,所以這個德號裡面有因有果,意思非常圓滿。善根的種是什麼?三善根,大家都曉得:無貪、無瞋、無痴;菩薩善根是「精進」,這個都知道。可是此地講種子是什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思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種在哪裡?《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講的「孝敬」,這是種。我們能夠孝順父母,把孝順父母的心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我們尊敬佛陀,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將尊敬本師的心擴大到尊敬一切眾生,這是善的種。我們接受佛法的薰陶也相當久,三善根我們都能道出,能說得出,但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孝敬的心沒有,雖然知道三善根,三善根的種沒得到,於是三善根變成有名無實,不能現前。這就是為什麼大乘的教學要以地藏菩薩為根本,道理就在此地,《地藏經》是佛門孝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是大根大本。

「孝」這個字,尤其中國文字,這個字的形象非常之好,在六書裡面它屬於會意,讓我們見到這個字的形象,體會它的意思,確實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大總持法門。這個字形象裡面的含義,就是佛家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個符號代表這個,十方三世是我們一體,這是孝的概念,所以善根就從這裡生起來。「善種慧光明天王」,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地藏經》雖然這一遍講完,我們下個星期從頭再講一遍,道理也在此地。為什麼要重複的講?因為它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是我們修行基礎的基礎,決定不能夠疏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明生居士王騰億 的頭像
    明生居士王騰億

    wty0975457848的部落格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