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二二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二二卷)  2001/12/12  新 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22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座內眾流,歎德能,

第九句 :   【已得深信廣大喜樂。】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第八句到第十二句,這五句是 講「福智清淨廣大」,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不離福慧,求福求慧。 第八句講的是「善住三世平等智地」,這是說福智的基礎。第九句 ,『已得深信廣大喜樂』,諸佛如來已得。他怎麼得來的?大師告 訴我們:「福無不修,故生信喜」,這一段清涼大師說了很多,這 一句非常重要,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修福。無論是大福小福,諸佛如 來在因地裡頭全修,沒有不修的,這一點我們要懂得,我們要記住 。所以在果地上,才能生「深信廣大喜樂」。   清涼大師說「三世平等」,前面說了不少,現在再簡單的說。 依一切眾生及諸佛如來,「善住平等」。「且依佛說,佛佛平等。 法身智身,不增不減」。如果就眾生來講,「生生平等」,眾生與 眾生平等,「煩惱業苦」無一不平等。如果就佛跟眾生比較起來看 ,凡夫現在等於佛的過去,佛過去也是從凡夫修行證果的;如果我 們能夠依教修行,證得無上菩提,我們跟現在的佛果平等;「成佛 究竟,等佛常住」,這些意思都不難懂得。清涼大師這些話真正的 用意是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凡夫怎樣才能夠證得究竟 的佛果。所以修福修慧非常重要,誰肯修、能修?覺悟的人。誰把 這一樁事情疏忽、大意了?即使得人身聞佛法,這一生或許又空過 了。我們追究裡面的原因,總不外乎業障習氣太重,遇緣不足。   不是說你沒遇到緣,遇到了,遇到佛法、遇到真善知識,怎麼 會不足?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太短,薰修的力不足。另外一種 ,善知識說經講道不夠詳細,有許許多多地方點到為止,這樣的說 法能利上根,中下根性就感到困難了。其他還有種種因緣,所以對 於大法了解得不夠透徹,他對於修行,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把經論 裡面的道理教誨落實到生活當中,他疏忽了。種種因緣,我們總起 來說業障深重,所以不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不知道福慧是在一 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修積。我常常勸勉同學,你要不懂得修 積,這一天空過了,你不知道光陰寶貴。古人所謂「一寸光陰一寸 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成功的人沒有別的,把握了光陰,絕不浪 費;失敗的人把光陰空過了,這一生即使遇到善緣,也不能成就。   「深信」跟「大喜樂」是從修慧、修福得來的果報,修慧你才 能得深信,修福你才能得大喜樂。福與慧有連帶關係,修福不修慧 ,得的福報是小福報;修慧不修福,得的慧也是小智慧,不能夠大 徹大悟,所以福慧要雙修,福慧不能夠偏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福慧怎麼修法?你看看佛門的術語「福慧雙修」,把福放在前面, 我們就曉得了,修慧原來不離修福,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慧著 相就變成邪智慧,不是真智慧;修福著相變成痴福,不是真正的福 德。所以佛弟子應當學諸佛如來,應當學過去這些學長,學長就是 菩薩、緣覺、羅漢,都是佛過去的學生,他是我們的學長,他們懂 得修、懂得學,真的是善修善學。他們聰明,他們真的覺悟了,你 要問他怎麼修成的?很簡單,以諸佛如來做榜樣,諸佛如來像一個 模子一樣,我們依照這個模子來塑造自己,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們想著釋迦牟尼佛存的是什麼樣的心?阿彌陀佛存什麼樣的 心?我們的存心要像他。佛對一切眾生什麼樣的言語?我們在經上 讀的,經典記載裡面細心去觀察,佛對於一切眾生布施、愛語、利 行、同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就連阿羅漢他真的做到了。菩薩 修行的六個綱領,經上稱六波羅蜜,諸佛如來圓滿的成就了,一絲 毫欠缺都沒有。他修福修慧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眾生 ,真正是了不起,我們應當要學習。學習佛陀日常的生活,日常生 活當中惜福修福。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不懂得惜福,我們過去 生中修的福實在講非常有限,糟蹋自己的福報,不知道修福,不知 道惜福,智慧更不必談了。菩薩、聲聞、緣覺,他們天天修,時時 刻刻都不會把機緣失掉,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樣 的學習,對於如來的教誨深信不疑,佛陀教誨全都兌現,那還有什 麼疑惑?   這裡面講的是因緣果報,修福得廣大的喜、得廣大的樂。喜是 什麼?法喜充滿,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喜悅,孔老夫子知道,「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樂是什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樂是得到九法界眾生的尊重、愛戴、擁護,向你學習,這個樂 !所以喜跟樂,這裡頭是有兩個講法的,喜是講自己的成就、自己 的覺悟,樂是外面的感應,如來果地上已經得到了,我們現在是在 因地上,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第十句:   【無邊福聚,極善清淨。】

  清涼大師說,後面這三句重顯;第十句「淨前福障,故令諸福 無邊清淨」,這個話說得好!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得福報的人 有沒有障礙?確實有!在這個世間位尊財大,發大財,做國王、做 大臣,都是福報。這些福報,不是短時間修的,至少過去三世才能 修積這一點福報。若是大福,不只三世。可是福要是沒有慧,福報 變成障礙了,這一生當中不知道又做了多少的罪業?過去章嘉大師 跟我講過,他說做大官的這些人,往往一個政策考慮不周到,多少 人受害!一個措施與社會大眾不方便,又有多少人受害!所以有意 無意之間,造了許許多多的障礙,這是有福沒有慧。所以佛雖然重 視福慧雙修,但是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佛總是勸我們修慧比修福 重要。   許許多多經論裡面佛都說了,財布施跟法布施的比較,大千世 界七寶布施比不上與人說大乘四句偈。這個話我們乍聽起來,不能 接受。不要說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今天拿一億、十億出來布施, 來救濟社會一些苦難的眾生;這一邊有一個法師在這裡講經,講一 座經一兩個小時,功德能超過他嗎?這個話誰相信?經上常常這樣 說。我們要多想想,佛這一句話我們要如何去體會、如何來解釋, 才能講得圓滿?而且還要與事實真相相應,決不是強詞奪理,佛說 的是真的。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懷疑,現在不懷疑了,財寶的布施只 能救人眼前之急、物質生活,你不能夠幫助他覺悟,換句話說,不 能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幫助他得究竟解脫,問題在這個地 方。法師講這一兩個鐘點經典,就能夠幫人得到究竟解脫嗎?沒錯 ,究竟解脫不在眼前。   大乘經法,佛在經上一再的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歷 耳根,永為道種」,大乘菩提種子在你阿賴耶識裡面種下去了,這 決不是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能夠相比的,這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事 實。又何況聞法之人,人或許不多,但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九法界 神靈,這裡面歸敬三寶、仰慕三寶、學習三寶的眾生不在少數,那 個數量比我們肉眼看得到的這些聽眾,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哪裡說 是沒有人開悟?真有!如果聞法開悟了,他現前得利益。也許你要 問,「你這個講經的法師自己都沒開悟,聽的人怎麼會開悟?」有 ,例子很多,唐朝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壇經》記載他學佛 的因緣,賣柴賣完之後,得了錢回家去了,偶爾聽到一個人在念《 金剛經》,可能這個人的書桌面對著窗口,他從窗外經過,聽到裡 面有人念《金剛經》,聽到很有意思,就站在那裡聽一會兒,他聽 懂了,他開悟了。念經的這個人不懂,沒有開悟。讀誦尚且有這樣 的效果,何況講解!   惠能他在旁邊聽到,他悟入了,那我們想一想,九法界的神靈 裡面一定有不少覺悟的,聞法修行契入,必定有!只要有一個,功 德確確實實超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不能幫 助一個人作佛,四句偈這是佛舉的例子最少的,四句經文,能令人 悟入,悟入諸佛如來境界,這個功德不可思議,這是上根的!中根 人雖然不能悟入,他聽了深受感動,他能懺除業障,改過自新,回 頭是岸,你把這個人度了、救了。這是從三惡道裡頭救出來了,這 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往生佛國,不墮三惡道了,這不是金錢財富能幫 得上忙的。於是我們逐漸能體會到、能明白到,為什麼諸佛菩薩應 化在世間,多分都是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行教化 ,這個道理只要我們細心去思惟,不難懂得。這樣的身分,修福修 慧容易,所謂是善巧方便。影響之所及,那就是你福慧的大小,如 果影響得大、影響時間長,福報不可思議!   如何叫影響力擴大、影響力恆久?那你一定要懂得佛在大乘經 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在這裡讀誦經典,我心裡觀想盡 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在聽,自己心地清淨真誠,讀誦大乘 來供養虛空法界一切大眾。你這個讀誦的音聲,隨著你的心量剎那 之間周遍法界,這是事實。幾個人這樣想?幾個人能這樣做?實在 講這些方法,佛菩薩在經論裡常常教導我們,我們常常把它忘掉了 ,沒有養成習慣。實在講,不僅是讀誦經典,我們每天修行,修什 麼行?改過修善,就是修行。把自己的過失改掉,多做利益眾生的 好事,點點滴滴都應當迴向法界。心裡頭真有,這個真有就有感應 ,真誠心就能與九法界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上供十方佛,下供 一切眾生,修普賢行,「生佛平等」,所以統統都是真誠恭敬的供 養。   這個道理我在這裡說,我相信許許多多同學聽到,你都明白, 你不只聽過一次。在經論上常常讀到、常常聽到,習慣依舊沒有養 成,這個事情要趕快,愈快愈好!為什麼?光陰一去不回頭,我們 要把大好光陰抓住,不能讓它放過。念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仔 細觀察現前的社會,怎麼觀察法?看看社會大眾身語意三業,與經 論裡面所說的相應不相應?去觀察這些,大多數人不相應!佛教人 修善、積功累德,從哪裡做起?從三福六和,從十善業道做起,自 自然然災消福來。我們看今天的世界,恰好跟佛所說的相違背,完 全相反,相反決定是招來災難。每一個人對於災難都恐怖畏懼,不 知道要到哪個地方去躲避。   今天災難是全球性的,說實實在在話,沒有地方可以躲避。我 常說,我的老師也常常教導我們,人活在世間沒有長生不老的。佛 在經上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 幾十年,佛這兩句話,我們看到了,我們證實了。往年跟我們一起 長大的朋友、一起工作的同事、一起學習的同學,今天還有幾個人 活在世間?三分之二都不在了,豈不是世間無常嗎?「國土危脆」 ,我們看到這個世間,資訊裡頭常常報導天災人禍,改變了我們的 生活環境,佛的話都應驗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要用什麼樣的 心態?一定要記住佛的話:斷惡修善。我們要學佛,釋迦牟尼佛是 榜樣,阿彌陀佛是榜樣,諸佛菩薩都做出最好的形象來幫助我們, 我們要從改過自新下手。   第一、天天要認真反省,天天知道自己三業所造的過惡,天天 要改。記住佛陀真實教誨:「持戒念佛」、「以苦為師」,不怕吃 苦,嚴持戒律,老實念佛。不怕死、不貪生,生死對修行人來說, 小事一樁!不是大事。什麼是大事?種善因得善果,這是大事。這 個世間即使災難現前,我們不必躲避,歡善喜喜接受,身毀滅了, 靈性不滅,有好地方去。來生決定比這一生殊勝,這就對了,你完 全正確了!災難早一天來,我早一天離開這個苦難的世界;如果自 己修淨土的,災難早一天來,我早一天往生,那有什麼不好?念念 想見阿彌陀佛,念念求生淨土,果然如願以償!真是滿自己的心願 了。還有什麼好迴避的?迴避那你還貪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極 苦的世間,你有貪戀這個念頭,錯誤了!所以真正學佛人,我們在 這個世間是一切為眾生,為眾生做好的形象,幫助他覺悟。   

第十一句:   【虛空法界,靡不觀察。】

  前面所說「無邊福聚,極善清淨」,雖然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我們決定不可以疏忽,一定要認真努力福慧雙修。不管是大善小 善,千萬不可以以為小小善就不去修積,小小的惡認為這沒有什麼 了不起,也就不在意了;這個樣子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過惡斷不 乾淨,善積不起來,造成我們許許多多的過失,影響了我們的道業 。我們的修行決定不是這一生這一世,生生世世,為什麼到現前還 是這個樣子,毫無進展?原因總得要清楚、要明瞭,只要把自己不 善的因緣消失掉,我們修學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現前這一句, 是成就前面所講的智慧,『虛空法界靡不觀察』,教我們觀法界虛 空。   「法界」,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諸法都有界限,所以稱為法界 。譬如眼觀色,色是眼的界限;耳聞聲,聲是耳的界限。眼觀不到 音聲,耳聽不到色相,一切諸法都有界限,稱之為法界。法界跟虛 空是一不是二,《心經》上講得很清楚,每一位佛弟子都念得很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法界,空是虛空,「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這是佛為我們說明虛空法界的真相,色空是一不是二 。為什麼?色性了不可得,空性也了不可得,色性跟空性是一個性 ,大乘經上稱之為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本體,虛空是它 現的相分,萬法也是它現的相分。能現的理體是一個,所現的現相 不一樣,森羅萬象。但是要知道,性體不可得,不可思議;性體所 現的現相也不可得,也是不可思議,這是事實真相。   你以為不可思議的虛空法界,你以為可思議、以為可得,這是 一個錯覺,這就是妄想,這就是分別執著,於是我們把事實真相迷 失了。《金剛般若》大家念得多,佛講得好,不但色相不可得,能 得的心也不可得。能得的心是什麼?是妄想,妄心不是真心。《金 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 心不可得,那是什麼心?得失的心。給諸位說,這不是真心,正是 妄想,正是分別執著,在佛法裡面講意識心。意識心在法相宗裡面 講「識心」:八識心王,八識心王都不可得,五十一心所更不可得 。心法不可得,色法一樣不可得。佛在此地教我們觀察,諸佛如來 法身菩薩他們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們在這個現相裡面不會犯過 失,不會犯錯誤。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過失?把事 實真相看錯了!   學佛的可貴處沒有別的,就是說你做一個明白人,這就可貴了 。明白人稱之為菩薩、稱之為佛陀,不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你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還是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在經教裡面,佛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形相,稱為藏頭佛, 藏教裡面的佛。天台四教「藏通別圓」的藏教,藏教、通教都沒有 離分別執著。這個佛在佛法裡面是相似位,果報沒有出離十法界, 這是在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 沒有離開十法界。天台大師六即,六即佛位,這是屬於相似即位, 不是真的。真的佛不著相,沒有相,那是真的。   沒有相,能現一切相,所以給你說真話,真佛是什麼?真佛是 自性,真如本性。禪宗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乘佛法裡 面講佛,不是講形相,是講心性,明心見性這個人就叫成佛。什麼 人明心見性,什麼人就成佛了。明心見性又有差別,也就是說你所 明的、你所見的,有程度上的差別。究竟圓滿我們稱之為究竟位, 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稱他為分證位。分證位在《華嚴經》上講 的四十一個位次,《華嚴》大乘圓教超越十法界,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分證位,這是真的,統統都 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分證即佛。他不是假的,他用的是真心, 他所顯示出來的是性德,性德裡面本具智慧、德能、相好。無明漸 漸破,性德的般若智慧、法身、解脫,分分往外面透。真正學佛目 的在此地。   佛法之所求,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不求世間名聞利養 ,不求世間榮華富貴,不求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為什麼?只要你 對於這些東西稍稍有一點貪求,你就迷失了自性。所以初學的人, 為什麼佛教你嚴持戒律?戒律的作用,是遠離塵勞煩惱,沒有別的 !萬不可以捷徑,你要捷徑,沒有不上當的,這些東西具足強大的 誘惑力。這種強大的誘惑力,在佛法裡面稱為「魔所攝」,這是魔 的力量,魔攝受眾生的力量。你要是敵不過,跟著他走,你就學魔 了,跟著魔走了。必須要認識清楚,《楞嚴經》上講得好,在第四 卷末後,佛說「四種清淨明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教我們認識妖 魔鬼怪。哪些是妖魔鬼怪?教導你殺盜淫妄的就是!這個教導有有 意的、有無意的,有明顯的、有暗示的,只要叫你起這個念頭,魔 道!   諸位一定要知道,內無始劫來有煩惱習氣的種子,我們內不淨 ;外面有這麼強大的染污、強大的誘惑,這是外緣,內外一集合, 你怎麼能不造業?既然造業,哪有不受報的道理?麻煩來了!所以 對於虛空法界的觀察,智慧,真實智慧!這一點你不能不學觀自在 菩薩。天天念《心經》,《心經》念了有什麼好處?好處就是這一 句,「觀察虛空法界」。叫你常常覺悟,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跟《金剛經》 一對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露亦如電」,說明它根本不存在;電是講閃電,露是說露水 ,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所以總結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順境一切稱心如意,善緣遇到都是好人 好事,心裡起了歡喜、起了貪戀,錯了!你應當想到「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這個境界可以受用,不可以貪戀;換句話說,不可以 分別,不可以執著,這好境界!稍稍有一點貪戀,那個境界是魔境 界,魔來引誘你了。所以境界裡頭,告訴諸位,「無佛亦無魔」, 魔從哪裡生的?魔從自己心裡頭生的,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心裡頭生 的、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我們遇到逆緣,什麼都不順利,處處都有 障礙,遇到一些惡人總是來找麻煩,這種境界現前,一絲毫瞋恚的 念頭都沒有,心裡面生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對了! 這樣就正確了。   這是你觀察虛空法界,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我們換這個話來說,「照見虛空法界」,性相理事因果, 你統統照見了,「度一切苦厄」,就跟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 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觀照也是一法,這是 對於老修人講的。《十善業道經》是對初學人講的,心裡頭只有善 法,沒有惡法,純善;對於老修行人來講的,純淨,心地清淨,不 容毫分不淨夾雜。純善純淨,這人就成佛,就成就了。

第十二句:   【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佛興咸勤供養】

  這一句我們要學。諸佛如來因地上修學,所以他成就圓滿功德 ;法身大士們現在正在修學,我們肯定他們成就究竟圓滿。我們現 前是什麼境界?看到別人的勝事善事,心裡頭總是有嫉妒,從嫉妒 就生障礙,縱然你沒有去破壞,你心裡感覺得難過,已經造業了。 這一句要怎麼學?在心裡要懂得「常作如是觀」,那就是十方世界 三世諸佛,我供養的心願決定沒有中斷,供養的心願,時時刻刻修 供養,用什麼東西去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佛在經典上教導我 們的,我們相信,信心供養;我們能解,深解供養;我們能行,依 教修行供養,念念都在供養,念念記住佛陀的教誨,念念思惟佛陀 的境界,無一不是供養!   然後最重要的是要把你這個供養的心願落實,不是一個虛願。 如何落實?首先我們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正法道場,我們要盡心 盡力的供養,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道場一定要記住,這個場裡頭有 道,如果沒有道就不能叫道場。早年我追隨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 常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他老人家說的話很含蓄,點到為 止。有廟,廟裡頭沒有道,不能興教就是把教破壞了,你不是在興 教,你是在破教,你是在滅教,他這個話雖然沒有說出來,我把它 補充出來。毀滅佛教,果報在三惡道;如果是興教,果報在天堂, 你沒有意思求生極樂世界,果報在天堂。為什麼?大福報!這個道 理、事實真相,都要清楚、都要了解。所以有許多人常常來找我, 他要蓋個廟,我對於蓋廟的事情從來沒有贊助過,什麼原因?你蓋 廟容易,你這個廟裡頭有沒有道?如果沒有道,你蓋這個廟做什麼 ?你要好好問問你自己,你為什麼要蓋這個廟?如果你是修行,修 行不一定要蓋廟。在家修行成佛、成菩薩的,很多!   所以你要曉得,古時候蓋廟用意在哪裡?古時候廟就是學校, 佛教不叫廟,廟裡面是祭祀鬼神的,稱之為廟。佛教的道場稱「寺 、院、庵、堂」,有這四種稱呼,它是教學的場所,是教育的機構 ,不是廟。但是現在寺院庵堂都淪落成廟,這是佛法衰了,這不是 興教。興教的事情,一定是眾生有福,這個地方有福,有真正善知 識出現。善知識的身分不一定,往年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家 優婆塞的身分,把淨土宗在台灣發揚光大起來了。他老人家一生從 事於佛教教育工作,以講經教學培養人才,為青年學生創辦佛學講 座,利用學校放假的這個時段,讓有志於佛法修學的這些年輕人提 供他們學習機會,它是教育。佛教教育正好補足現代學校道德教育 之不足,所以佛教教育我們可以說是道德教育,李老居士做得很成 功,做得很有效果。以在家居士身分去做,他建立道場,他不叫寺 院庵堂,他叫圖書館,「慈光圖書館」,他辦了一個雜誌,明倫月 刊,確確實實他是光大釋迦牟尼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就是勤 修供養。   以這些事業、這些功德迴向諸佛如來,迴向法界眾生。他老人 家一生所做的沒有一點私心,其他各個道場只要是正法,都會盡心 盡力的協助它。我們做學生的,體會到老師的精神、老師的教誨, 我在台北,得大眾(多半都是聽眾)他們的幫助,也建了一個圖書 館,「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建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 也不用寺院庵堂這個名稱,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基金會印 送經書、錄音帶、錄像帶、光碟,幾十年來沒有中斷。不限於淨土 宗,我沒有門戶之見,全世界哪一個道場需要經書或者是善書,我 們審查只要是正法,不是邪說,我們都樂意幫助他印。有的時候他 委託我們印,我們省事;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募集基金,印好了送給 他們,幫助他弘法利生。沒有門戶之見,沒有宗派的區別,這就是 『一切國土所有佛興咸勤供養』。   我們所做的這個事業還要擴大,擴大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 教。這些年來我們在新加坡做了,我們在澳洲也做了。因為我們曉 得,十方世界一切國土裡面所有一切善行善事,只要勸導一切眾生 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的,全是菩薩事業。菩薩在十方法界一切國土 裡面,「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樣的身分,佛菩薩 就現什麼樣的身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應以婆羅門身而得度的, 佛菩薩就現婆羅門身。婆羅門在新加坡這個地方稱為興都教,古時 候稱為婆羅門教,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那個時代沒有基督教, 也沒有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有了,婆羅門教的歷史比我們久。我們 曉得,這都是佛出興在世間;我們要不要供養?要供養。所以任何 宗教,這個宗教是正法,這個宗教對於社會是有利益的,帶給人民 是和平的、是幸福的,帶給社會是安定的、是繁榮的,我們統統要 供養。供養裡面諸位要記住,法供養還是勝於財供養,我們要全心 全力幫助他們,不可以破壞,不可以障礙,我們福慧的緣就殊勝了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是親近最殊勝的外緣。內有因,外 有緣,才能成就前面大福大智,「無邊福聚,極善清淨」,你能成 就;「虛空法界,靡不觀察」,這個智慧你能夠現前。如果我們心 量不大,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做不到。我們要常常記住佛在經上所 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經》 上說的。既然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就能體會到、就能認識 清楚,原本一體!這是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原本一體, 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你供養,是供養法性;你要毀謗,你要破 壞,破壞毀謗法性。法性在我們《華嚴》裡面講「法性佛」,《華 嚴經》上這個佛的名稱,法身佛是毘盧遮那如來,法身佛的德號; 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 佛。千百億的化身,諸位一定要明瞭,不是一個形相。我們可以肯 定世出世間各個族群裡面的聖人賢人,各個宗教裡面創教的這些大 聖、傳教的這些大賢,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千百億化身!我們 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搞明白,焉有不尊敬的道理?焉 有不供養的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的勝事,他們殊勝的這些 事業,歡喜讚歎,全心全力的供養。決定沒有毀謗之事,決定沒有 破壞、沒有障難。如果我們還有嫉妒障礙、還有分別執著,錯了, 大錯特錯!「歎德能」這十二句,我們要把它記住,要深解義趣, 要懂得如何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如教修學,這就對了。好, 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