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一五卷)淨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一五卷) 2001/12/7 香港 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1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
異名菩薩長行第九 句: 【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得安住毘盧遮那一切大願海解脫 門。】
清涼大師註解,「同佛往修」。菩薩的德號都具足圓滿的德慧 ,他得的這個法門,很值得我們效法的。『安住毘盧遮那一切大願 海』,在大乘佛法裡面,通常講三身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盧舍 那是報身佛,釋迦牟尼是應身佛,三身是一體,一體三身;而是以 法身為根本,報身是自受用,應化身是他受用,完全為他的。我們 一定要懂得一而三,三而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經文裡面為我 們說的是法身。「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 ,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人的講法來講,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就說遍 一切時空。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空間,廣 大沒有邊際,時空合起來,就叫做毘盧遮那,這是法身。 法身從哪裡來的?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所 以一定要曉得,虛空法界包括無盡的時間,過去未來,是「所現」 ,這些都是屬於現象,時空裡面所有一切的萬事萬物都包括在其中 ,這個在佛法裡面叫法,佛是用一個代名詞把它總說,這叫法。稱 之為身,身是一個相,就現象來說,就稱之為法身。對於這些現象 ,完全都能夠明瞭,知道能現的體,知道所現的相,知道這一切事 一切道理,以及綿延不斷的因果關係,這才叫覺。覺就叫佛,我們 中國人叫覺,古印度梵語裡就稱佛。所以說佛法無邊,什麼叫佛法 ?對於這些法你統統都覺悟,覺而不迷,這叫佛法。 佛法太廣大了,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萬德萬能,這句 話決定不是讚歎佛的,不是讚歎上帝的,而是真實的。佛在大乘經 上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本能。這個能力現在還在不在?給諸位說 ,它永恆的存在,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而已。這個不覺得就是迷, 我們不能覺知,也就是不知道諸法實相。真實的相我們不曉得,這 叫迷,佛家講迷悟就是講這樁事情,我們迷了,迷失了自性,迷失 了能現。能現能變這一樁事情,我們不知道,所變所現的這些森羅 萬象,我們也不知道。所能夠自己覺察到的,都是一些斷片,不完 整,而且在這裡面產生了許許多多說不盡的錯覺。不要說對外面境 界,就是對我們本身,這個錯覺就嚴重得可怕。試想想,我們這一 生得的這個身相,這叫做一個人,我們身從哪兒來的?父母所生的 ,父母未生我之前,我在哪裡?我是個什麼樣子?這些問題有幾個 人想過?再想父母何以能生我?你看這個世間人,有很多好的夫婦 想兒女想不到,一生從來沒有生過兒女,有一些人不想生而生好多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生下來之後,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一般人認為這是心 ,這個心到底在哪裡?我們能思惟能想像的,佛家叫它做識,我們 一般人叫它做心,你心裡想什麼?你心裡如何看法?這個心到底在 哪裡?有人說在腦裡面,我們把這個腦解剖開來之後,找不到。能 思惟能想像的,究竟在哪裡?找不到!現在憑我們想像當中,大概 這是一種能,它不是物質,它附著在物質上起作用。就如同我們今 天講的電器,現在使用得很廣泛的電腦,我們用一些晶片這些東西 ,這都是硬體設備;軟體的設備,我們有小型的光碟,放進去之後 ,它就起了作用。試問問,我們這些資訊輸送到這個光碟裡面保存 著,這個光碟哪一個部分存進去的?也找不到!你仔細去把它分析 ,這個光碟是物質,許許多多資訊容納在這一小片東西裡面,這豈 不是《華嚴》講的「芥子納須彌」? 現在科學家慢慢進步,我相信有一天會做到。這個電腦會做到 多大?可以放在手掌心裡頭,像現在你們拿手提電話一樣,所有一 切資訊統統貯存在這裡面。譬如我們佛家整部的《大藏經》,整部 的《四庫全書》,世界上最大圖書館裡面貯藏的所有資料,很可能 全部都放在你手掌心裡頭,這不就是《華嚴經》上講的「芥子納須 彌」?很可能會做到。但是我們現在科技實在說,還是萌芽時代, 縱然把整個地球的資訊放在一個手掌心裡頭,整個地球跟浩翰無窮 的太空相比,那沒法子比!佛說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含藏是盡虛空遍 法界,不但現前這些資訊完全貯存在這裡面,過去無始,無量劫又 無量劫,還有未來無終,所以你能夠知過去知未來,有這麼大的能 力!這是自性的本能。 無論怎麼變化,變化都有規則的。現在是亂世,這個因果變化 打亂了,打亂了還是有規則的。無論怎麼亂法,都有規則的。而這 個道理,我們在佛經裡面稍稍體會到一些,秩序怎麼搞亂?你的思 想亂掉了,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把你這個系統打亂了。如果你把 你的妄想放下,恢復到清淨,這個凌亂立刻它又恢復秩序,自自然 然恢復,用不著你去調整,這是性德。我們從這裡頭去體會,這些 學問,就是現在所講的太空物理,講量子力學,都是佛法裡這一部 分。這一部分的總名稱,「毘盧遮那」! 「毘盧遮那一切大願海」,這個就廣大了。這一切大願海是指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弘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 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總而言之,每一尊諸 佛,他在因地裡面所發的願不盡相同,無量無邊。言語不相同,用 的文句不相同,意思一定是相同的,為什麼?他都成佛過,都成就 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無量無邊的行願,他們是一個共同的目 標、共同的目的,方向是相同的。要是把它匯歸成一個願,那就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用我們現代語來說,眾生無邊誓願為 他們服務,度就是服務的意思,幫助他、協助他,這一句就是「毘 盧遮那一切大願海」。 凡夫學佛學什麼?真正發心捨己為人,自己願意過苦日子,希 望眾生能夠過快樂幸福的日子,這是佛菩薩共同的根本大願。就像 慈母對於她的嬰兒一樣,推乾就濕,小孩晚上睡覺尿尿了,母親趕 緊把小孩放在乾的地方,她自己睡在濕的地方,自己願意受苦受難 ,希望小孩能夠生活得舒服。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哪一個不是這 樣的?看到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在那裡受苦受難,他發了大 願;也正因為這個大願,成就自己圓滿的大覺。如果不是這個大願 ,自己也是凡夫,迷惑在五欲六塵境界當中,不要說證果,六道輪 迴都沒有辦法脫離。我們要想真正脫離六道輪迴,真正過最圓滿的 ,佛家講大圓滿、大智慧、大解脫的生活,要走佛道。 佛幫助眾生趨吉避凶、消災免難,實在講都是有限的。為什麼 ?眾生有業力,佛雖然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沒有辦法轉眾生的 定業,這個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事實上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不能救 他的族群,他這一個族被琉璃王消滅,他不能救。目犍連尊者以他 的神力救了一批人,他用他的缽,把這些人放在缽裡面帶到天上, 希望這個戰爭結束之後,再把他們送回來;戰爭結束之後,回來了 ,一看缽裡頭,裡面是一缽血水,他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這是怎 麼回事情?目犍連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形。佛就說定業,所以佛 把這個事情、這個前因後果跟大家說出來。釋迦族在過去生中曾經 滅琉璃王這個族,這一生當中他是來報仇的,說明冤冤相報這是定 業。你的冤家對頭沒有饒恕你,沒有把報復這個念頭放下,佛都救 不了你! 所以世間最淒慘的事情,無過於冤冤相報。我們明白了,一定 要覺悟,要把這個事情徹底捨掉。我虧欠別人的,一定要全心全力 來報答;別人虧欠我的,要一筆勾消,在心地裡頭痕跡都不著。佛 教導我們「不念舊惡」,重要!過去的事情,別人對不起我的事, 統統不要放在心上,化解掉了;「不憎惡人」,不要看到這個人做 惡,那個人造罪業,你看到都討厭,不可以。為什麼?破壞自己的 清淨心,把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破壞掉了。真正修行人,只看別人 好的這一面,這個要記住,要學習,還要宣揚,所謂是揚善隱惡。 人家好的事情,我們讚歎,人家不好的事情不要說,不但不能說, 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樣子,養成自己的純善,正是佛在《十善業道 經》上教給我們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的心純善,沒有毫 分不善夾雜,這個好!好在哪裡?你能「離一切世間苦」,這是自 受用,自己得到的好處。九法界裡面的苦,我都不會受,什麼原因 ?自己的心真正修到純淨純善。 毘盧遮那一切大願,可以說就是世尊為我們歸納的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實在講只有一願:度眾生。為什麼要斷煩惱?為度眾生, 我自己如果還有煩惱習氣,我為眾生服務就做得不圓滿,一定有缺 陷、有過失,所以要斷煩惱,斷煩惱是為度眾生。我為什麼要學法 門?還是為度眾生,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不是一個法門、一個方 法能夠統統幫助他們破迷開悟的,我學的法門愈多,我幫助一切眾 生破迷開悟的範圍就愈大。我為什麼要成佛道?還是為度眾生,因 為成佛道之後才真正能夠圓滿的幫助眾生,一絲毫的過失都不會犯 。所以四弘誓願後面的三願,無非是完成第一願而已。度眾生這個 度字,我們剛才說為服務,可以這個說法;但是服務的事相太多, 項目太多,無量無邊,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幫助眾生覺悟, 這就叫佛法。如果你服務的項目很多,從來沒有一個項目是幫助眾 生覺悟的,這樣不叫佛法,這叫世間法,世法、佛法區分就在此地 。 世法裡頭有幫助人「斷惡修善」,這個佛法世法都有的,你看 不出哪是佛法、哪是世法。世間法裡面也有幫助一切眾生「超凡入 聖」,那個聖是什麼?世間聖人。唯有「破迷開悟」,世法裡頭沒 有,佛法裡頭才有。所以佛法世法,幫助眾生服務這三樁事情,在 事相上看很難看出差別,實際上有差別,那個差別就是佛在經上講 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個世間教人斷惡修善,裡頭有夾雜 ,有夾雜不善;教人破迷開悟,裡頭也有夾雜;教人超凡入聖,還 是有夾雜。所以世間法怎麼樣教,都出不了三界,它可以幫助你生 天,天有二十八層,可以幫助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那是世間的 聖人。欲界是凡,色界、無色界就是聖,沒出離三界六道。佛法教 人斷惡修善,這是手段,也就是說先要做人天兩道的好人,人間是 好人,天上你還是好人。 破迷開悟,不是小悟,不只大悟,大悟也沒有出三界。要大徹 大悟,不但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如果我們以這個悟的三個層次 ,可以說六道裡面是小悟,四聖法界是大悟,一真法界是大徹大悟 。小悟的人,把五欲六塵放下,這小悟;事上是放下了,根還在,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伏煩惱而非斷煩惱,這是小悟。一直到無色界非 想非非想處天,都是以這個力量控制住煩惱習氣不起作用。所以三 界之內,佛經上講得清楚、講得透徹,欲界天有四層,愈往上面去 ,煩惱愈薄,淡化了;色界初禪以上,瞋恚沒有了,定功深了;色 界天、無色界天人,決定沒有瞋恚,也就是說,你得罪他,你放心 ,他不記在心上,他若無其事;但是欲界天就不行,欲界天有瞋恚 ,愈是下面,瞋恚愈重,愈到上面去,瞋恚比較輕一點,但是他有 ,不是沒有。由此我們能夠明瞭,世間人造罪業,上天震怒,要懲 罰你,我們曉得這是欲界天,這不是色界天。色界天不會發脾氣, 色界天他會教化人,他不會懲罰人,他來教你,就跟諸佛菩薩一樣 。 所以法身菩薩是大徹大悟,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 菩薩是大悟,這是就大分來說。每一大分細分,那個層次就太多了 ,決定不只五十一個階級,層次很多。我們學佛,怎樣把自己功夫 向上提升,功夫從哪裡看?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煩惱輕了,煩惱 輕從什麼地方看?從兩個極端上看,一個貪,一個瞋。我對於這個 世間,貪心逐漸逐漸少了,瞋恚心逐漸逐漸也減輕了,這個好!你 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另外一個,愚痴減少了,它的現象是智慧增 長。佛經裡常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我們的功夫在進步。 如果是相反的,我們學佛也很用功,很努力,天天念佛、參禪、研 教,我們的貪心沒有減低,我們的瞋恚心沒有減低,對於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的享受,還是放不下,貪愛沒有減少;別人做了對不起 我的事情,懷恨在心,念念不忘,這樣修行,給諸位說,修得再好 ,也只是三界有漏的福報。如果修了大福報,將來到哪裡去受生? 大概是阿修羅王、羅剎王、魔王,到這些道去了。福報很大,貪瞋 痴沒斷,有聰明而沒有智慧,世智辯聰,來生享大福報。 享福沒有不造罪業的,福享完,你的罪報起現行,沒有不墮三 途的,這叫「三世怨」。佛法經論裡頭常講,第一生修福,第二生 享福,第三世墮落,叫三世怨。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佛為 什麼教我們吃苦,不要教我們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有大道理 在。只要你能夠吃苦,你歡喜吃苦,過苦生活過得心安理得,你的 來生是往上升,釋迦牟尼佛首先做樣子給我們看。真正善知識,我 一生當中見到的李炳南老居士,我拜他為師,跟他十年。我看他一 生,他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自己燒飯 ,一個小鍋帶個把的,鍋是它,碗也是它,省事!吃完之後,一次 就洗乾淨了。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只是一點點青菜,麵條煮 一鍋,非常省事。有的時候,這個青菜燙一燙,煮熟了燙一燙,吃 兩個小饅頭,這是他一天的生活。到九十五歲才接受學生照顧他, 李老師做給我們看的,我們看了之後,佛說:「以戒為師,以苦為 師」,他老人家真的做給我們看了。我們看了很慚愧,我們做不到 。 他的工作量很大,至少他一個人所做的工作量是普通五個人做 的。要想跟他見面,要一個星期之前約定時間,否則的話,你到台 中去找他,你一定很失望,找不到,他的時間安排好了。今天上午 是什麼事情,下午是什麼事情,統統安排好,很繁忙。他要上班, 他還要在學校裡教書,還要上課。「台中蓮社」蓮友,那是有組織 的,他們有四十八個班,每班每個月開一次會,一定要請老師參加 他們的會,解答他們的問題,老師給他們講開示。四十八個班,諸 位想一想,天天開會,每一個月開一次,有的時候小的班,兩個班 併在一起,否則的話,一個月三十天,那四十八個班,忙得不亦樂 乎!所以他不老,為什麼不老?忘掉了。每天都要接見幾百個人, 這不是外面來的,蓮友、同修蓮友,念佛班的。 我在台中的時候,台中佛教蓮社蓮友的名冊二十多萬人,分布 在台中那個大地區,大概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這麼大的一個 地區,在台中蓮社皈依,參加報名做他們的蓮友,接受台中蓮社定 期派人到他們那個地方講經、領導念佛,一個星期一定有一次,我 在的那個時候有十七個佈教所。每天要接見,跟大家開會,幾百人 的場合。那麼大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吃那麼一點點,我在旁邊 很細心觀察,老師身體怎麼能受得了?一般人講的營養不夠。於是 我在這裡體會到一個道理,身體是個機器,飲食是能量的補充,這 個機器有消耗能量的,有節省能量的,修行人這個機器是個節省能 量的。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勞心勞力消耗 都很少。老師心地清淨,教學要勞心,接觸大眾要勞力,勞心勞力 消耗都不多。就怕打妄想。所以他一生的行持,給我做了一個最好 的榜樣,給我做了個示範。 第九句: 【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得安住毘盧遮那一切大願海解脫 門。】 這一願前面跟諸位說過,但是話沒有講完,這是我們學習重要 的科目。在前面,我舉出世尊給我們做的榜樣,以及我自己親近的 李炳南老居士,為我們做的示範。在那個時代,他不是沒有能力過 舒服的生活,他有能力,他的地位身分也相當高,收入也相當可觀 ,請一兩個佣人照顧他,實在講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他沒有這樣作 法。我認識他的時候,那一年他六十九歲,我跟他十年,我離開他 的時候七十九歲。前後我沒有看到,這十年如一日,我看得很清楚 ,那是大慈悲心。每天教導我們,如果自己做不到,我們對他會懷 疑,「你說的是一套,你做的又是一套」,很難叫我們對他生起真 正的信心。對他生信心,就是對佛法生起信心,所以他做出來給我 們看,他願意吃苦。把他所有的收入,都貢獻給佛教,做佛教的事 業,做慈善的事業。帶頭做,出錢出力,全盤奉獻出來。一個月的 生活費用,在當時六十塊錢,那個時候美金在台灣很值錢,一塊美 金換三十多塊,換句話說,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不會超過兩塊錢 美金。我們看了,怎麼能夠不感動? 學佛沒有別的,就像老師那樣就行了。他的果報我們見到了, 往生的時候,九十七歲往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兩年前預知 時至,這個厲害!他在講堂裡面跟大家宣布,告訴大家,那個時候 講《華嚴經》,他說:「這個講經,我再講兩年就不講了。」聽眾 聽到這個話,也不曉得什麼意思。有一個同學到台北來問我,他說 :「淨空法師,李老師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我心裡一想,我說 :「大概兩年之後,他老人家要往生。」為什麼?他一生到這個世 間來就是講經弘法的,弘護正法;他要不講經了,當然那就是往生 了。所以我讓大家記住這一句話。兩年之後,果然走了。 走的前一天下午,他是到第二天早晨五點多鐘走的。頭一天下 午,還給幾個同學,在他面前幾個同學說:「世界亂了,佛菩薩、 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 他最後的囑咐。他走了到今年是十二年,這個世間的動亂,他清楚 、他明白。那個時候,他走的那一年,時局還算是不錯,十年之後 ,看看現前的社會,他老人家講的話我們就明白了。所以效法毘盧 遮那佛的一切大願,一定要做到兩樁事情,第一個是嚴持戒律,第 二個是歡喜吃苦。就像李老師一樣,全心全力都做布施供養一切眾 生,現在說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裡面天天都不離教導大眾轉迷為 悟、轉惡為善,好好的學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講的四句話,這 是李老師常常叮嚀我們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 生淨土」。我們今天能照這樣做,那就是真正學習「安住毘盧遮那 如來一切大願海」。
請看最後這一句: 【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得顯示如來遍法界甚深境界解脫門 。】
清涼大師註解「光顯如來難思之境」,這一句話說得很好。『 大福』,福德圓滿,『光智』,智慧圓滿;我們看十普菩薩,福德 智慧圓滿,這十位異名菩薩亦復如是。同異不二,就顯這個意思。 這個意思明白了,我們的心胸一定會包容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 ,為什麼?同異不二。我們大家都是學佛的人,是同,學其他的宗 教是異,同異不二,你這才叫真正覺悟。如果有門戶之見,你錯了 ,你是凡夫,你沒有覺悟,你還是在迷惑顛倒。果然覺悟了,不一 樣,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在一切境緣當中,我們自己能夠反省 檢點,自己到底有幾成的覺悟?我覺悟到什麼境界?也就是說,我 覺悟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諸佛如來覺悟是圓滿的,所以他的境界不 可思議。 智慧、福德是能悟,境界是所悟。『如來遍法界甚深境界』, 你看看如來的境界,諸佛果地上的境界,沒有障礙了,普賢菩薩所 說的無障礙的境界、不思議的境界。諸菩薩的境界,實在講還是可 以思議的,為什麼?它有範圍。譬如在我們凡夫,六道凡夫他們的 境界,眼以色為境,耳以聲為境,真的有界限。眼能夠緣色,不能 緣聲;鼻以香為境界,它不能緣色也不能緣聲,我們六根各有各的 境界,各有各的範圍,不能互相通。覺悟的人不一樣,眼能看,眼 也能聽,眼也能聞香,也能夠覺察味道,他通了。覺悟的人六根可 以互用,通了。身,身也能見、也能聽。身能見,全身都能見,眼 在前面,後面也能見。 佛在《楞嚴經》上說:「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六根互 用。六根雖然能互用,六根的界限突破了,境界的那個量無量無邊 ,你能見什麼樣的程度?譬如阿羅漢,境界的這個量是一個小千世 界,他的見聞覺知能見到一個小千世界,眼能見,耳能聽。在時間 上講,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知道未來五百世,五百世之外, 那就不是他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比阿羅漢高,他的量可以見一個大 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十個大千世界,百個大千世界,千個大千 世界,萬個大千世界,都有量。《西遊記》寫的孫悟空神通廣大, 要跟佛經這些說起來,跟阿羅漢比的話,孫悟空是小巫見大巫,他 那個能力差遠了。如來果地才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那個境界甚深甚 廣,沒有人能知道。高境界的人知道低境界的,低境界的人不知道 高境界的,這是一定的道理。譬如說中學生知道小學生的程度,小 學生不知道中學生的程度。 「大福光智生菩薩」,他是以智慧、福德來顯示如來的境界, 「遍法界甚深境界」,他從這個地方證得圓滿菩提。菩薩給我們什 麼啟示?我們在這一條裡頭學習什麼東西?這個最重要。學習經教 ,要懂得它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小段裡修法行事,也就是我們現在 講的如何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才得受用;如果不能, 這個經教白學了。這一條很難,但是非常重要。我當年跟李炳南老 居士學經教,我自己列了十個綱領,裡面就有一條修法行事。我把 我這個綱領送給老師看,請老師給我改正。他看到這一條,給我講 :難!這才叫真實受用,你學了不能落實,有什麼用處?這一條裡 面,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有心,要有這個求願,提升自己的境界 。 怎樣把我們凡夫地位,提升到天人的境界?從欲界天人境界, 提升到色界天人境界?無色界不要談了,那裡頭沒有佛法。從色界 天人境界,提升到佛菩薩境界,超越了!但是菩薩名號裡給我們顯 示這關鍵的所在,你要有福要有智,換句話說,你要把境界不斷向 上提升。你從哪裡下手?提升你的大福,提升你的大慧,修福修慧 ,這個我們有一點門道了、有一點眉目了。境界是享受,真實的果 報,我們常講過佛菩薩的日子,過佛菩薩的生活,真實的享受。福 慧怎麼修?那你就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常常講的布施。修大福,你 要修財布施、無畏布施;修大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懂得這個 。我們怎樣去落實?要真幹!盡心盡力的去做,不要怕統統沒有了 ,沒有了,好!沒有了省事,沒有了就歸清淨寂滅,就入佛的境界 !有多少就做多少,不要放在那裡,放在那邊是錯誤的,我有這個 力量,完全貢獻出來。 當然得有緣,實在講,緣很多,要你自己去結。緣也就是我們 現在人講的條件,條件不成熟,可以創造條件。創造條件決不是攀 緣,隨緣跟攀緣的意思不一樣,創造條件看起來好像也是攀緣,它 不是攀緣。攀緣是求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為自己的利益,那是 攀緣,隨緣也是攀緣;沒有為自己利益,完全是為眾生的利益、為 社會的利益,攀緣也是隨緣,這裡頭的意思很深,我們一定要懂得 。所以只要為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可以創造條件來修這三種布施 。這三種布施裡面,財布施不能少的,法布施更不能少;如果只有 財沒有法,果報是三界有漏的福報,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以財 布施、以無畏布施為手段,以法布施為目的,這樣做,這就是菩薩 在此地為我們所暗示的,「如來遍法界甚深境界」,我們雖然沒有 入如來甚深境界,方向正確,目標正確,確確實實是向著這個目標 、順著這個方向走。 心量開闊,雖然眼前這個布施供養的對象是幾個凡夫,但是那 個心量遍虛空法界。尤其是佛法裡面,我們在飲食有供養咒,還有 形式上的施食。假如我們開個餐館,我們餐館一定是免費供應的, 每天在中午、早晨、晚上一定都有施食,早晨是布施供養天神,中 午布施供養諸佛菩薩,晚上施食布施供養鬼神,我們天天這樣做, 做給社會大眾看。這是教育,孔老夫子所說,這種作法幫助社會風 俗,移風易俗,民德歸厚。同時也讓大家在這一個示現裡面去體會 到心量之大,知道尊敬天神、尊敬佛菩薩、尊敬鬼神,我們對於虛 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的尊敬,平等的供養,養成這一個思想觀念, 養成這樣純厚的善心,這個重要。人能有這個心,面對一切眾生, 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然生愛心。大慈悲心從哪裡生出來?從這 個地方生出來的。《論語》裡面雖然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我們把這一句用這個方法落實,所以道場免費供應餐飲是應當做的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怎樣教化眾生放棄自私自利,自己 生活寧願清苦一點,節省一點來修福。 修慧呢?天天讀誦,研究討論,講經聽經不能少,這個事情天 天要幹。道場確確實實是學校,上下午、晚上都有科目、都有課程 。現在年輕講經的法師多了,這個道場講經不休息,一堂課一堂課 接著上。我們要想到聽眾,聽眾的興趣不一樣;譬如像學習經典, 有人喜歡聽《華嚴》,有人喜歡《法華》,有人喜歡《楞嚴》,有 人喜歡《地藏經》,天天開課。排定時間,時間怎麼定、課程怎麼 開?完全看聽眾,「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喜歡哪一門功課的, 先可以來報名。我們知道哪一門功課有哪些人喜歡聽,他有多少時 間,一個星期能夠幾次來學習?順從他們,我們這不收費用的,免 費的。道場大,講堂多了,我們可以開闢幾個教室,真的把這個社 會教育辦起來。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那我們享福就太多了。釋 迦牟尼佛上課在大樹底下,露天;我們現在有講堂,講堂裡還有冷 暖氣設備,我們要不肯幹,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做的是什麼示現? 所以人要有善心、要有善願,佛菩薩加持。我們做佛法的事情 ,佛法的事情就是覺悟眾生的事情,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當 然有諸佛護念,有諸天善神保佑,我們說三寶加持、善神保佑。認 真努力去做,只要盡心盡力,只問耕耘,莫問收穫,一定會做出成 績。這個成績肯定會有廣大深遠的影響,這就要說到二十一世紀的 佛法是怎樣一個形式?我們要能夠想得到。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代 ,是做出這樣的形式出來,今天我們形式雖然不一樣,精神沒有兩 樣,決定是捨己為人,決定是嚴持戒律,歡喜吃苦。我們自己歡喜 過苦日子,希望別人的生活都比我們好,我們看得歡喜,我們不會 嫉妒,我們決不會感覺到難受。一定要學佛菩薩,這境界不相同, 是你的慈悲、是你的智慧所達到的程度,這個程度就是你的境界, 你修行的境界,你所證得的境界,你受用的境界,也就是你享受的 境界,這不是同等境界。不是比你高境界的他不了解,他不能覺察 。跟你同等境界的人,他懂得,他一看,或者聽說,他曉得,比你 高的境界知道,看得很清楚。 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學習,具體落實。這個風氣一開,好!許許 多多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把他們提醒了,他們也照做,那就好了。 這就古人所講的「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們開風氣,我學佛確實是 走的這個道路。講經的風氣是李老師帶動的,本來在台灣也沒人講 經,這些老法師有德行、有學問的,到台灣之後,每年大概有一兩 次講經的法會,不是天天講。大概一個法會,短的一個星期,長的 一個多月,都講這些經典,一年這一個道場大概有一兩次,平常還 是以經懺法會為主。唯有台中蓮社,倡導長期講經,幾十年不中斷 。不過他的講經,不是每天講,一個星期一次。李老師在台中主要 的有兩個道場,一個是「慈光圖書館」,一個「台中蓮社」。「台 中蓮社」每逢星期六講經,「慈光圖書館」每逢星期三講經,那教 學是另外的事情。一個星期一次,幾十年不中斷,所以他時間固定 的。大家都知道,星期三想聽經,到「慈光圖書館」;星期六想聽 經,到「台中蓮社」。一個道場天天講經,講經的人要多才行,如 果是一個人就難了。 像現在我們在新加坡這些年辦培訓班,培訓班培訓的同學能夠 講經,講得都不錯的,大概有三十多個人。我們不必要這麼多,這 一個道場,能夠有五、六個講經的,一個人講一天,這一個星期天 天都有講經;能夠有十個老師、十個講經的法師,那就很熱鬧了。 我們就可以開闢兩三個講堂,確確實實可以分上午班、下午班、夜 晚班,接引不同的大眾,可以開不同的經典,讓大家進不同的教室 。聽眾三個、五個不算少,一百兩百不算多。課程一定要知道多元 文化,所以雖然我們是學淨宗的,如果有人學其他宗派的,我們的 條件夠,我決定開放。像現在我們這個道場太小,條件不夠,假如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這一整棟的大樓,十幾層,那條件就夠了 。我們在此地,除淨宗課程之外,可以開華嚴宗的,可以開天台宗 的,也可以開禪宗的,我們請這些有修有學的大德到這邊來弘揚正 法。 心量一定要拓開,才有真實功德。而且一定要與當地不同的宗 教常常往來,往來愈密切愈好。為什麼?這是社會和諧、社會安定 一個很重要的力量。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真正能夠和睦相處 ,像一家人一樣,確確實實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絕對沒有毀 謗,道不同而不相悖。為什麼教不同?就像吃東西一樣,各人口味 不一樣,我歡喜吃甜的,他歡喜吃辣的,我們不能作對頭,那就錯 誤了。我喜歡吃甜的,我也尊重他喜歡吃辣的,他到我這兒作客, 我一定做辣的東西給他吃,供養他,這是對的,這樣社會才能真正 做到和諧,社會才真正能夠安定繁榮。不能說只有我的好,別人的 不好,這個錯誤。我好,他也好,你也好,各個都好。這我常常用 比喻來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就像我們一個身體不同的器 官,我們佛教是眼睛,基督教是耳朵,伊斯蘭教是鼻子,如果說我 佛教第一,他們都不行,那就是我眼睛很好,是第一,鼻子耳朵都 壞了,你生病了,嚴重那就要命了。怎樣身體健康?我眼睛第一, 耳朵也第一,鼻子也第一,每一個器官都第一,健康!社會健康, 國家健康,世界健康,這地球健康。 所以彼此不相容,就是生病,這個病嚴重,不是小病。現在這 個病確實非常嚴重,從哪裡救起?從我們本身救起,我們今天明白 這個道理,還有很多人不明白。我們明白,我們就要做,我們熱誠 去愛護不同的宗教,我們真誠尊敬不同的宗教,愛護不同的族群, 我們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我們帶頭,從我們做起。慢慢他們會覺 悟,他們會明白,這個作法決定得到社會善心人士的鼓勵,「德不 孤,必有鄰」。有人讚歎,有人讚助,甚至於有人歡喜,參與我們 一同來做,為廣大社會服務。不分國籍,不分族類,不分宗教,真 正是以平等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 之後,他自自然然斷惡修善。所以斷惡修善不需要教,不需要勸, 不需要勉勵,自自然然的事情。再進一步,幫助他們提升超凡入聖 ,希望生到天堂,必定可以滿願;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必定 能幫助你滿願,這樣才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遍虛空法界,記住, 下手處要懂得修大福德、修大智慧,「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的 教誨,我們才能真正落實。好,這一段就講到此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