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五五卷)  2002/1/1  澳洲 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5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最後一小段經文:   【如於此華藏世界海。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 如是。】

  這段經文是「結華藏外」。在前面「結華藏內」最後一個小段 講聞法得益,七種利益,最後一種講「修極」,我們特別強調佛的 恩德、佛的智德、佛的斷德,也就是這個經中所講的「大悲」、「 大智」、「自在」。自在是斷德,如果你不能夠把煩惱習氣斷乾淨 ,你哪裡來的自在?所以我們要想得大自在,如同我們天天念《心 經》,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這是一位得大自 在的。我們這麼多年來,總結佛陀教導我們的修行原則,看破、放 下、自在;如果不能看破,你就不能放下,你要有絲毫放不下,你 就不能得大自在。修學的同修,哪一個不想得大自在?大自在何以 得不到?沒放下。這樁事情說實在話,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放 下兩分就得兩分自在,小自在。世出世法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了, 心裡一絲毫都不執著、都不分別,連印象都沒有了,那你得的就是 究竟圓滿的自在,自在到極處了;那個「極」就是大圓滿的意思。 因此我們要想生活的自在,現在人講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果報, 它的因是看破放下。我們懂得修因,智是看破,沒有智慧不行,智 從哪裡來的不能不知道;斷德是放下;恩德就是隨緣,隨緣利益一 切眾生,為一切眾生造福。如來三種圓滿的大德,我們今天在因地 上要懂得修學。   末後這段經文是說,以「華藏」做個例子,盡虛空法界無量無 邊微塵數諸佛國土「各有此會」,像毘盧遮那佛這個華嚴法會太多 太多了,不是華藏一處,周遍虛空法界,這樣是一個圓滿的「大法 界會」,這才是華嚴無盡之說。上來這品經總共有五卷經文,清涼 大師把它分成十個大段,總的來說「教起因緣分」;到這個地方這 品經經文講圓滿了,「世主妙嚴品」。

  我們這個本子採取的是《疏論纂要》,李長者在末後給我們做 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雖然從最後這一段經文說起的,「從爾時華 藏莊嚴世界海」,一直到剛才所說的,說明「天地徵祥」,大地都 感動,「世主興供」;長者總結這裡頭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前 面都曾經說過,略略的提一提就行了。第一個是把華藏世界的名稱 說出來了;震動的因由是如來的神力,神力裡面特別是說法,講經 說法;震動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僅是華藏世界。其次說明無 量無邊的世主,凡是世主都比一般人有智慧、有福報,他要沒有福 智,他就不能作世主;即使是惡趣裡面的世主,也都有聰明、都有 福報。何況眾多世主之中,確實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緣覺羅漢 示現在其中。那就是那一類的眾生修學佛法的因緣成熟,感動佛菩 薩去應化,到那個族類族群裡面去示現;形相是凡夫,跡象上看他 好像是凡夫、是神眾,實際上是諸佛菩薩,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 大乘經上講的「大權示現」,我們凡夫不認識,凡夫不能夠覺察。 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怎樣才能夠不得罪人?才能夠修行如法?那 你就得要知道,我們這個族群當中有佛菩薩在當中示現。我也不知 道哪個是佛菩薩,我把每個人都當作佛菩薩,決定沒有過失。實在 講,諸佛菩薩示現在群眾當中有這個意思,教你不可以輕視一個眾 生,不可以怠慢一個眾生。你不要以為那個眾生做惡,菩薩示現的 ,形象是惡,心不惡,他那個示現有他的用意,這個用意很深、很 微妙,我們沒有智慧,看不出來,體會不到。

  所以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應當恭敬讚歎供養,自己應 當常常時時處處懺除業障,我們才會有進步;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修學要想有進步、要想有成績,那不是容易事情。讀了《華 嚴》冷靜去思量、去觀察,知道佛菩薩的慈悲,知道佛菩薩的恩德 ,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真正是無微不至。而我們錯了,錯在麻木不 仁,沒有知覺,對於諸佛菩薩的恩德絲毫都體會不到。可是佛菩薩 沒有責怪我們,沒有捨棄我們,依舊像日月遍照,大地普載,不嫌 棄我們;他非常有耐心,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幫助我們、覺悟我們 、成就我們。世主代表我們供養,我們不知道;法喜充滿。第四段 以這個例子來看許許多多的佛剎,無不如是。下面一段說佛無處不 在、無時不在,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天主教徒、基督教徒 也跟我說,他們宗教裡面的上帝是無形的,也是講無時不在、無處 不在,這個說法好!在佛門裡面稱為如來,在他們那邊稱為上帝, 名稱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只要他有這個認知,宗教與宗教之間 就可以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可以互助合作,幫助社會安定,世界 和平,人民幸福。希望這個認知能夠普遍,每一個宗教的宗教徒都 有這個認知就好了。下面這一段這是講得利益,「世主各隨自解」 ,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十一句的聞法得益。最後一段,剛才我們念 的,總結華藏世界之外,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跟華藏沒有兩樣,共同 成就一大法界的法會。   李長者在這個地方設一個問答為我們解答,為什麼這個地會動 ?他說,他也是依據經論上所講的,「其地動,大意有五」,第一 個是這個法會裡面有不少人聞法開悟證果,感動地神,歡喜踴躍, 這地動了。第二個,智人出現,我們講如來出世;第三,如來入滅 ,地會動。第四種因緣,世間有災變,這是非常可怕的。第五種是 修行證果的時候,自己法喜充滿。無論是哪一種,佛弟子決定推崇 老師,這是自性裡頭敬德流露,唯佛神力,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推崇 到本師佛陀。   其次又設問,他說「何故於此段中地動興供」,主要的是供養 ,為什麼這些世主在這個時候大家都來供佛?他的解答是經文從開 端到這個地方,說明「初會中常隨佛眾」,《華嚴經》清涼大師判 作九會七處,這是第一會,李長者判的是十會十處,第一會這第一 處菩提場完全相同,沒有疑議的,初會裡面常隨佛眾,「當境之內 神天眾」,我們稱他為雜神眾,以及「如來師子寶座裡面古今諸佛 同因眾」,前面我們都讀過。如來的寶座是什麼?寶座是虛空法界 ,所以這一類的大眾不是變化的,都是真正修行證果,從如來寶座 當中流出。寶座流出是表法的,寶座是如來講經的處所,說明這些 大眾、這些菩薩聞法得益,修行證果,從這裡流出來的。還有「菩 提樹內流光眾」,這一類也開悟、也證果了,是從佛陀所有一切建 樹設施之中感悟的。   這個話諸位同修聽了不太容易明瞭,我們要就現實環境來說, 這個寶座裡面古今諸佛同因眾,是剛才所說的,佛在這個地方講經 說法,他們是聽眾,聽經開悟、修行證果了,是這一類的大眾。菩 提樹內流光眾,是指哪一類?這個道場的建樹,樹是樹立,是建樹 ,建設這個道場,建設這個講堂,這裡頭許許多多的工作人員。現 在我們常講的義工,這些義工是為大眾服務的,長年服務,長年的 薰修,他們雖然沒有坐在講堂聽經,在周邊照顧,這就是菩提樹內 流光眾。他只要誠心誠意幫助大眾服務,隨緣聞法,聞久了他也開 悟,他也修行證果了,這是屬於護法的,弘法護法都得利益。以及 我們末後所看到的,「如來宮殿內大悲眾」,這些統統都是這一個 道場範圍之內,或者是這尊佛教化境內,說的是這些大眾。結華藏 外面的這些大眾,那就是佛陀教化對於四面八方影響的,在佛法講 十方,還有上方下方,他的影響所及,讓遠方不是境內的大眾看到 、聽到都受到感動。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然後佛從面門放光,召集他方 世界的大眾也來參加這個法會。李長者在這裡說得很好,他說這是 「無自他中他也」,我們換句話說,無差別當中的差別。這個意思 我們要能體會得到,無差別是說的自性,自性沒有差別;無差別中 的差別,那個差別是講現象。換句話說,相有差別,性無差別;事 有差別,理無差別,我們不能不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契入 法界,也就是要想明心見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心性是平等 的,心性是清淨寂滅的,心性的德用是永遠利益眾生的;心性的現 相,現出的形相,永遠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也就是普賢菩薩十願 裡面的第三願,廣修供養。廣的境界有多大?盡虛空界、盡法界, 十方三世一切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佛國土裡面又有無量無邊的眾 生,這是一個真正覺悟修行人服務的對象、服務的範圍,你想有多 大!所以心量小的人不行。修行人不能不拓開心量,「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只有眾生沒有自己,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有悟處, 你才會契入。   長者後面有幾句話也說得很好,「以真法性,塵剎普周,一剎 那之中,三世同際」,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應當學,在日常 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什麼是真心?利益眾生的心是 真心,利益自己的心是妄心。真實到什麼程度?那個利益的心要包 含到虛空法界,這從空間上講;從時間上講,一剎那等同三際,過 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看這個心多麼純,不僅是廣大,純淨純善到 極處!這是我們不能不去細心體會,不能不認真學習的。學習的初 步,大乘經上常講的「最初方便」,我們從哪裡做起?大乘經論裡 佛教給我們,從發心做起。你還沒做,先教你發心,發菩提心。我 們今天所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 菩提心,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大菩提心表現在事相上,就是看破放 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是圓滿功德;不念佛,你的功德很難圓滿, 那個圓滿要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樣的落實,我們完全是隨順華嚴教 義,《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念佛這兩 個字是隨順《華嚴》。

  學佛決定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間的真理,一切諸佛如來 都不能夠違背。不但世法不出因果定律,佛法亦復如是,所以佛門 中有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古時候的人,不論他學佛或是 不學佛,大概從小就接受因果的教育,所以在一生當中他的起心動 念、言語造作,他都會小心謹慎。為什麼?他知道種善因得善果, 要是造作不善的因,將來一定受不如意的果報。他自己會約束自己 ,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事物,他自然會小心謹慎,道理就在此 地。   長者告訴我們這一部經總有六重因果,第一從「世主妙嚴品」 ,這一品經我們今天講圓滿了,一直到「華藏世界品」,這個總有 五品經,說明「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報得,及示現入法一重因 果」。往下去,「毘盧遮那品,是古佛因果」,佛說這段經是「引 古證今」,說明佛佛道同,因果不虛。第三從「第二會普光殿,顯 示十信因果」,教我們初學入門之處。第四從「須彌之頂,直至離 世間品」,這段經文很長,是《華嚴經》教學的中心,「顯菩薩證 修因果」。第五「入法界品」,這是最後,說明「古今本法不思議 因果,此是一切諸佛共所乘宗」,一切諸佛修因證果的原理原則, 這個原理原則是「一切佛之本體」,不是佛獨有,一切眾生也有, 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諸佛如來所有的不比眾生多一點,眾生跟諸 佛比,也不見得自己比他少一點,只是眾生迷了,是有,但是他迷 而不覺,那就沒法子了。迷了的時候沒有失去,好像失掉了,叫迷 失;覺悟之後好像是得到的,其實是本有的,不是你真的得到什麼 。   「入法界品」經文有兩分,兩個部分,後面這個部分是五十三 參。善財童子跟五十三位善友為會主,說的是什麼?「進修因果」 。這個修行是真修,歷事鍊心,如果一切眾生的境界你不親自涉獵 ,怎麼能夠成就你自己的智慧德行?你親自涉獵,樣樣明瞭,樣樣 不迷,這是智慧。涉獵之時,你的心能把持得住,不起心不動念、 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真功夫。修行就是修這個,這是什麼?這是戒 定的大圓滿。所以歷事鍊心不是為別的,成就究竟圓滿的戒定智慧 ,成就究竟圓滿的十波羅蜜,成就究竟圓滿的普賢菩薩十大誓願。 這個經上前後講的十波羅蜜,「總舉解行證修因果」,清涼大師把 它判作信解行證。末後這兩句話總結結得好,「令使啟蒙易解,不 滯其功」,這兩句話說得好。啟蒙易解到底對誰?圓頓根性的人。 《華嚴經》是啟蒙,《華嚴經》又是圓滿,正是佛門當中常講的「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也是無法不圓。你只要是圓教根 性的人,你就可以從這個地方啟蒙,從「世主妙嚴品」啟蒙,到「 入法界品」圓滿,圓教!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培養成圓教的根性。 現在時間到了,圓教根性下一堂我們再來談談。   諸位同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今天講完了 ,這一品經總有五卷經文,我們確實講了很長的時間,講得很詳細 ;實際上來講,講得很囉嗦,廢話不少。在古時候這個說法是不許 可的,不是一個好的講法,但是在今天如果不是這麼囉嗦,沒有人 能聽得懂。古時候的人確實煩惱習染比我們現代人輕,善根福德比 我們現在人要厚,這是真的;所以一般人都有悟性,雖然不能夠說 聞一知十,至少聞一能知二、三的人在社會上的確也不少。我們看 看現代社會的眾生不像從前了,聞一知一的都不多,其中有不少數 聽聞經法把意思錯解、誤會了,在今天聽眾當中不在少數。所以有 一些同學常常來找我,希望我把這個經細講,講得愈白愈好,為什 麼?如果不是這樣講,他聽不懂,體會不到意思,我想想這也是事 實真相。   在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啟講《華嚴》,我聽了一卷,「世主妙嚴 品」裡面第一卷,大概他講了多少個小時?二十幾個小時。他老人 家一個星期講一次,每個星期三在台中慈光圖書館,一次兩個小時 ,同時有台語翻譯,所以實際上一個小時。一年使用四十五個星期 ,他逢年過節放假,換句話說,一年只講四十五個小時,所以一卷 經不到三十個小時。我懂得了,我聽明白了,我知道《華嚴經》前 面總有十一卷半的經文,全是講表法義趣,如果能明白這一段經的 內容,全經通曉了。前面完全是現相,今天講是佛菩薩的形象,你 一看不都明白了嗎?往下的經文總有三十八品,是你在前面現相你 看不明白、看不懂,再給你詳細解釋而已。你要看懂了,後面還需 要解釋嗎?不需要了。   「世主妙嚴品」接著就是「如來現相品」。這裡頭修因證果, 特別是李長者講的「令使啟蒙易解,不滯其功」。所以我在前面提 到,怎樣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圓教的根性,我們就能夠接受圓滿的大 法。如果不是圓教根性,你就是《華嚴經》從頭到尾聽過了,白聽 !為什麼?你不得受用。你聽了很歡喜,也有點感動,但是做不到 ,不能落實。佛在經上常講眾生有五種根性,第一種圓頓根性,第 二種大乘根性,小乘根性、聲聞根性、人天根性,我們到底屬於哪 個根性?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人天根性都不夠格。如果是人天根性 的人,他一定是好德好善,儒家講的五倫八德,他歡喜,他一生都 能夠信守不違背,這是人天根性。試想想,我們對於倫理道德,有 沒有那種歡喜心?有沒有那種愛好的欲望?說有,「我也有,我聽 了心裡也很歡喜」,但是做不到,就像俞淨意一樣,你們去念《俞 淨意遇灶神記》,真的我們現在很像俞淨意。俞淨意被灶神一棒打 醒,他回頭了。從前是搞假的,那一棒打醒之後他搞真的,立刻就 感得人天福報,真的是因果報應、感應道交的事情絲毫不爽。《俞 淨意遇灶神記》,我們過去也曾經講過。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是俞 淨意,沒有遇到灶神,沒有人把我們打醒,永遠在迷惑當中,幹這 些似是而非,這樣下去真的是自甘墮落,果報就像灶神講的必定在 三途。如果想求佛菩薩善神來幫助我們,夢想!你只是一個自私自 利的欲望在希求,沒有感應,諸佛菩薩、天地善神不會滿足你的私 欲,不會來做這個事情。諸佛菩薩一切善神他會幫助你的誓願,你 那個誓願是為利益眾生、是為利益社會的,跟他的願望相同他才會 來幫助你。你是滿足你私人的欲望,他怎麼會來幫助你?不可能的 。   所以我們要想培養自己成為圓教根性,你首先要曉得,圓人是 什麼樣子?沒有別的,圓人的心量大,起心動念利益虛空法界,這 是圓人,跟《華嚴經》相應。起心動念不是為盡虛空遍法界,這不 是圓人;起心動念為娑婆世界、為華藏世界,給諸位說,這是大乘 根性的人,不是圓頓根性,那個心量也算不錯了。華藏世界比娑婆 世界大,我們將來看到「世界成就品」你就明瞭。娑婆世界、極樂 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華藏世界總共有二十層,這是大世 界。這麼大的心量不是圓人,所以,心量不拓開怎麼行?起心動念 想的那個境界那麼窄小,沒有法子,心量太小的人就是學《華嚴》 ,都出不了三界六道。為什麼?你心只有那麼大,你總得要記住世 尊在經教裡一句最重要的至理名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 想的範圍就那麼一點點大,學《華嚴》也隨著你的小心量把華嚴境 界縮小了,那不是真的華嚴,那是假的。用天台家的話來說,名字 華嚴,你學《華嚴》是學的名字華嚴,不是分證華嚴,不是究竟華 嚴,用天台家這個名字講好懂、好體會。   心量再大一點,起心動念想到整個世界,我們大家共同住在這 個地球上,希望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不但是人,地球上還住很多 動物,牠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地球上還有很多樹木花草、植物礦 物,它也是地球上生存的一分子,跟我們完全平等,權力是平等的 ,義務也是平等。我們大家應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心量學《 華嚴》是什麼?觀行華嚴,能得《華嚴》一分利益,不大。如果我 們的心量再拓開,我們不僅為這個地球服務,關心愛護它,我們把 這個心量拓開,拓開到太陽系,拓開到銀河系,拓開到佛在經上所 說的三界六道、娑婆世界,能把心量拓開到這麼大,起心動念都會 想到娑婆世界九法界眾生,這樣的心量來學《華嚴》,給諸位說, 是相似的華嚴,還不是真的。   心量還要拓開,拓開到這個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這一個華藏 世界裡頭,真的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像世尊給我們說的娑婆這 個剎土,極樂世界也是剎土,都在十三層。十三層有多少剎土?佛 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講,西方世界在哪裡?從我們這個世界的西 方,過十萬億個佛國土,十萬億就是十萬億個佛剎,剎土。每一層 的剎土都無量無邊,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很近,不遠。這樣的心量學 《華嚴》,那就是分證即位,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得盡虛空遍 法界,這裡頭極微塵數,無量無邊極微塵數華藏世界海,一一世界 海中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九界眾生,是我服務的對象,是我尊重 的對象,是我敬愛的對象,是我禮敬的對象,是我稱讚的對象,是 我供養的對象,這個空間是我活動的空間,這才是究竟圓滿圓頓根 性。所以你要不把心量拓開,你看不懂《華嚴經》,你體會不到如 來所說真實義。所以我們在前一品裡面讀到的,是華藏世界的世主 。   現在我們看第二品,「如來現相品」第二。清涼大師跟我們解 釋,這一品以下是《華嚴經》的正宗分,前面所講的是序分,《華 嚴經》的序分長,這是大經。「將釋此品,四門分別」,給我們介 紹這品經,在沒有介紹經文之前,先做一個總說,分成四個段落, 來介紹全品的大意。就像我們講經,講經之前講玄義,通常用天台 這個方式「五重玄義」,先介紹全經大意。清涼大師在這部大經每 一品之前,一定先介紹這一品的大意。第一段說「來意」,就是這 一品怎麼來的,它裡頭分成兩段,第一個是「分來」,第二個是「 品來」。分是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從分上來講這是屬於 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前面序分是說《華嚴 經》發起的因由,這一段已經很清楚很明白的說出來了,接著當然 要講正宗分,三分裡頭要說正宗分,所以正宗分接著就來了。四分 裡面,清涼把全經分成四分,第一分是講「教起因緣」,第二是要 說明「說法儀式」。教起因緣就是前面「世主妙嚴品」給我們講教 起因緣,華嚴法會是怎麼來的,什麼因緣來的?前頭說明了。接著 在正宗分裡頭,一開端一定要先說明說法的儀式,所以這一品經跟 著來了。這是講分,三分或是四分。   第二接著介紹「品來」,品是品類,這裡面有兩個意思。前面 一品說明「眾集」,集會,從十方世界來參加法會的大眾都到齊了 ,講經的法會聽眾都到齊了;現在要顯示,「顯疑現相」,佛現的 這個相引起大眾疑情,看了之後對於實際上的意義內容並不了解, 其實這些無非都是大權示現。第二,前面說是「舊眾」,都是跟佛 常常接近的大眾,我們講本地的一些聽眾,這個諸位就好懂;在這 一品裡面,我們看到有很多新來的聽眾,四面八方來的聽眾,不是 本地的,四面八方來的聽眾,所以接著來。清涼的四分,第一分是 「舉果勸樂生信分」。這是第一會,第一會有六品經,「世主妙嚴 品」是第一品,「如來現相品」屬於第二品,接著來的。這是說這 一分、這一品接著來的原因。   下面這一段給我們解釋,「釋名」。先講分,「分名正宗者, 正陳宗旨,揀序流通」,正式要說明本經的宗旨。宗旨是什麼?是 修學的理論與方法,要正式跟我們說明。我們在這些經文裡面,通 過學習,斷疑生信,道理明白了,那些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 解;方法明瞭了,方法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就得受用,這 樣才能夠入佛境界。在四分裡面,這還是屬於「舉果勸樂生信分」 ,要為我們說出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依報是說他的生活環境, 正報是講他的身體,為我們介紹毘盧遮那佛生活教學的環境。   佛的工作,我們前面一再說明,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從事於多 元文化的教育工作。你看看他的工作,看看他的生活,看看他生活 的環境、教學的環境,他教學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分國土, 大世界、小世界都不分,不分族類,一視同仁,真正做到真誠清淨 平等,究竟圓滿的做出來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生信心,生希 求的心,「我也希望跟毘盧遮那佛一樣」。把果報呈現出來給你看 ,看你相不相信?所以佛說法絕不是先講修因,然後再講證果,那 個難,眾生不容易接受;佛的殊勝處是先把果報示現給你看,然後 你如果能發心,好,我們教你。其實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都學會了 ,我們能夠觀察得出來嗎?現在看不出來了,為什麼?古時候道場 都被破壞了。從前我們常講靈山,這個山水有靈氣,現在人所謂是 磁場,磁場好極了;我們中國人講風水,這風水絕佳。出家人在那 裡建道場,所建的道場風水絕佳,人到那邊去之後,心情自然就舒 展,真的煩惱輕、智慧長,他對這個地方非常羨慕,示相,看看出 家人悠閒自在,跟他談談話,受益良多,他真的跟城市當中的人不 一樣,氣質完全不相同。這是什麼?示相,就跟此地講的是一個意 思,毘盧遮那佛首先把依正莊嚴端出來給你看,這就是攝受眾生巧 妙的方法。   我們今天要說佛教怎麼怎麼好,世間人應當要接受,對世界有 些什麼好處,好處在哪裡?你口說不行,特別是現前的社會,現前 社會說假話的人太多了,你怎麼苦口婆心的說,人家聽了,「假的 ,哪裡是真的!好?世間哪有這個好人?裝的,不是真好,他有企 圖、他有目的,他在這裡沽名釣譽。」人家用這種心態來看你。實 在講這種心態古時候人就有,但是少,現代太普遍了。古聖先賢的 教化要想在這個世間推展,萬難萬難!可是怎麼樣?難還是要幹, 不能說難我們就不幹,那就錯了!如何能夠斷除大眾的疑惑?所有 一切評論都不要放在心上,人家讚歎你,你不要喜歡,為什麼?我 們做得不夠好,人家讚歎太過分了。讚歎是給我們一種勉勵、給我 們一種警策,我們想到我們要做得更好,不要辜負別人。別人的毀 謗我們接受,歡喜接受。為什麼?他毀謗是真的,我做得不好,我 應當要接受批評,我從批評裡面天天去思惟,改過自新。想想諸佛 如來、法身菩薩,在這個世間還受別人批評,我們受別人批評又何 足以為怪?   現相永恆的,他說我裝模作樣,我裝一輩子不就變成真的了嗎 ?裝到死也不改變,來生還來裝,生生世世都裝,那就對了。只要 自己沒有私心,只要自己點點滴滴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現相是教化 眾生、接引眾生第一課,你說這個意思多深!「舉果勸樂生信分」 ,所以我們要不把形相端出來,弘法利生難了,你拿什麼弘揚佛法 ?我們今天要示現的是什麼相?此地是給我們一個啟示,現相必須 要契機。我們首先要看看現前這個世間的眾生相,依報的相、正報 的相,然後自己就清楚了。他示現的這個相不好,那個相不是正道 ;那我們現的相是什麼?我們現的相是要讓他自己逐漸逐漸體會到 、覺悟到,走正道,正道是什麼?佛道、菩薩道。現在凡夫所現的 相是三惡道,我們要現什麼相?針對著他的毛病,他有貪心,貪而 無厭,我們要示現無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絲毫的貪心都沒有, 這個要做出來給人看。世間人有瞋恚心,我們要示現慈悲心,跟他 相反。世間人愚痴,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真妄利 害,我們要示現我們有能力辨別,一切人事物一接觸就曉得,性相 、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示現這個相,才能幫得上 忙。   現在人不孝父母,不養老人,厭棄老人,你就想想我們應該現 什麼相?如何幫助他?或是顯明的幫助他,或者是暗示他,幫助他 覺悟,幫助他回頭。我們來這個世間搞這個行業、穿這個服裝,就 是幹這個事情;你要怕苦,你就幫不上忙。他們怕苦,我們不怕苦 ,你要做出不怕苦,肯受苦,歡喜受苦,要做出來給他看。他以後 看多了,原來吃虧、原來吃苦,後頭有這麼多好事!世間人哪一個 不貪圖享受,他有多大的福報?世間從前作帝王的人,現在這個世 間,你看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那些領導人,我們清楚,過去生中修積 大福報,愈是大的國家,他修積的福報多少世,累積的大福報!非 常可惜,他沒有親近真正善知識,從小沒有學聖賢的教誨,於是只 知道享福,不知道惜福、不知道培福;那麼大的福報,多生多劫修 積的,二、三十年享完了,有的長的三、四十年享完,短的四、五 年,七、八年,十幾年享完了,真正可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實在講,佛弟子沒有現好相給世間人看,使世間一切人看到學佛的 人迷信,「社會的寄生蟲,應當要把他消滅」。我們為佛弟子現相 不好,造成社會大眾誤會,沒有人跟我們學,看到我們都害怕了。   我早年到香港,聽香港的同修告訴我,香港人最討厭光頭,他 們非常忌諱,認為今天出去遇到一個和尚,倒楣了,看到出家人吐 口水。出家人是三寶之一,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不能怪他,怪 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形相不好,道理不明,跟人家也說不出什麼東 西來,受盡屈辱。今天這個社會稍微好一點了,如果我們得意忘形 ,迷戀在五欲六塵享受裡面,那還得了嗎?佛法確實非常危險,真 正是在存亡繼絕的邊緣上,然後才曉得我們的使命有多大!我們不 能夠持戒,不能夠吃苦,佛法會在我們這一代滅絕。幾個人懂得? 幾個人能有這種危機感?我看到「現相品」這個名稱怵目驚心,我 要現什麼形相給人看,來挽救正法?希望正法久住,希望眾生得利 益,不為自己。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他示現那個相, 他為什麼要受那麼樣的辛苦?給我們做榜樣。我們要不能吃苦,要 不能甘心情願為一切眾生吃苦,吃苦不是為個人,為一切眾生,讓 一切眾生看到這個形相覺悟、回頭,我們對不起一切諸佛如來,對 不起歷代傳教的祖師大德,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眾生。現在時間到 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arrow
arrow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