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集福消災之道—訕謗聖賢。

訕謗聖賢。 【解釋】 對於古聖先賢,不能夠恭敬的崇奉,竟然敢任意的毀謗。

【分析】 有兩種人喜歡戲侮毀謗聖賢,一種人是因為自己的愚痴,不知道聖賢偉大的教化,對世間有深遠的影響,這種人就像是躲在甕裡面從甕口看天,卻埋怨天空為什麼那麼的渺小。另外一種是世智辯聰的人,仗著自己的聰明辯才,煽動鼓惑他人毀謗聖賢,這種人就像是在水中捉月亮一樣,徒勞無功;而聖賢是不會因為他們的煽動鼓惑別人毀謗,而受到任何的影響。這裡所謂的聖賢,是指儒、釋、道三教的聖賢。儒教是以「正」來設教的,釋教是以「大」來設教的,道教是以「尊」來設教的;我們看到儒釋道三教,都是善於保護生靈,而厭惡殺害眾生;同樣都是仁心的表現,都是要求自己對待別人,就和對待自己一樣;同樣的,都是平等大公無私,戒止瞋恨,節制慾望,禁止過失,防止犯錯;同樣的,都是自我要求修持的功夫,都能夠像雷霆一樣,震醒眾生的迷惑,啟發眾生的智慧;同樣的,也都能夠發揮風俗教化的功能,簡單的說,天下的道理,不過是善跟惡這兩條路;而三教的本意和目的,也無非是教人改過從善啊!如果從內心的修持功夫來論的話,則三教無不是歸於一啊!所以宋孝宗曾經對韓愈所作的排斥佛道的文章—原道,做了一個辯解,他說:「以佛來治心,以道來治身,以儒來治理世間。」宋孝宗實在是一位真正懂得心、身、和世間,都是同等的重要,不容許有一樣是不治的。那麼這樣說來,儒釋道三教,豈能夠容許有一教不存在呢?都是應該要同時並存的啊! 現在的儒者,或是以聖人來反駁否定佛教,或是以為佛教凌駕聖人之上。現在的僧人和道士,或是為了佛而消滅道教,或是為了道教而議論批評佛;總而言之,都因為個人的見解執著,而在錯誤的分別大道啊!怎麼會了解三教原來是並沒有什麼不同的啊!最怕是個人產生了錯誤的想法,用自己的意思來猜測,以浮躁的心在強辯;而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果然能夠平心靜氣的,把這些道理融會貫通,窮本溯源,直探它的源頭;就能夠知道佛教講的明心見性,去迷求悟;道教講的清心寡欲、積功累行;儒教講的正心誠意,都能夠攝受教化眾生,而且沒有衝突;總而言之,都是要引人入道而已,又有什麼名相可以執著的呢?所以由此可知,三教都是正法,同為千萬年來一切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準繩。為什麼那麼的愚痴,去毀謗聖賢,造下來生墮入拔舌地獄的惡因啊!至於經典、書籍、和字紙,乃是聖賢的精神所寄託,作踐經典、書籍和字紙的人,與訕謗聖賢的罪過相同啊!

故事一:

高之綬不信仙佛,而且還想盡辦法極力的毀謗。他曾經用法華經來糊牆壁,有人送他一尊佛像,高之綬就說:「這個佛像可以拿來做成器具使用啊!」於是就用鋸子鋸開,做成環形的飾物十枚;後來高之綬因為譏諷批評朝廷的施政,被皇帝下詔,把他送到刑部審判問罪,最後被判腰斬,並且在市集上公開的執行。

故事二:

明朝大將戚繼光,平日持誦金剛經;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已經死去的士兵,向他請求誦一卷金剛經,以增加在冥間的福報。戚繼光早晨起來之後,就為這位亡故的士兵,誦完了一卷金剛經。卻又再夢到這位士兵向他說道:「承蒙將軍您的大恩大德,為我念了一卷金剛經;然而我卻僅得到半卷的功德,因為其中夾雜了『不用』兩個字啊!」戚繼光想了半天,才想出這「不用」兩個字的原因來;原來是他在誦經的時候,婢女為他送茶餅來,這時候他揮了揮手表示拒絕,口裡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心中卻有「不用」兩個字。所以第二天的早晨,他就關起門來念經。後來又夢到那位亡故的士兵向他道謝說:「報告將軍,我現在已經獲得超度了啊!」

【結語】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讀誦聖賢的經典,尚且不可以夾雜一個雜念,況且是毀謗聖賢呢?

arrow
arrow

    明生居士王騰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